《何氏虛勞心傳》~ 選方 (3)

回本書目錄

選方 (3)

1. 六味地黃丸

又云:陰虛失血一症,分言之,則有嘔血吐血,或出於胃經,或出肝經;咯血,出於腎經,或出於心包;咳血,出於肝經;唾血,出於腎經,或出胃經;衄血,出於肺經,或出胃經;痰涎血者,出於脾經。合而言之,皆屬於腎。蓋腎中之真水乾,則真火炎,血亦隨火沸騰,故錯經而妄行,越出諸竅。

褚氏所謂服寒涼百不一生,飲溲溺百不一死。愚謂六味湯獨補腎水,性不寒涼,不損脾胃,久服則水升火降而愈,又須人參補脾補胃藥以收功。蓋初時忌用人參者,不欲其補助陽氣也,及火既歸原,人參又所不禁,然亦宜同滋陰藥中用之則善。又云:陰虛小便不通,因汗多,五內枯燥,膀胱原無水積,強欲通之,如向乞人而求食,其可得乎?惟六味滋水,小水自來,切忌淡味滲泄之藥。

又云:陰虛之人,大便閉結者,是因腎之津液虧少,惟以六味加二冬人乳牛乳,滋陰潤燥,而便自如常。又云:腎為陰主藏精,陰虛則精不藏;肝為陽主疏泄,陽強則火不秘。以不秘之火,加臨不藏之精,故夢交即泄。惟用六味補水,總有相火,水能滋木,水升而木火自息。

沈氏謂因君心一動,相火隨之,則成夢境,而氣搖精泄,治法總不越補腎水,斂元精,安心神為主。余因世人喜用六味之方,而未能盡明用方之旨,故詳及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人說,陰虛導致的失血症狀,如果分開來說,會有嘔吐出的血、吐出的血,這些可能來自胃經或肝經;咯血,可能來自腎經或心包;咳出的血,可能來自肝經;唾出的血,可能來自腎經或胃經;鼻血,可能來自肺經或胃經;痰中帶血,則可能來自脾經。但總體來說,這些都與腎有關。因為腎中的真陰之水乾涸,就會導致真陽之火旺盛,血液也會隨著火熱而沸騰,因此會錯亂經脈,胡亂流動,從身體各個孔竅流出。

褚氏說過,服用寒涼藥物的人,一百個裡面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,而喝尿的人,一百個裡面幾乎沒有一個會死。我認為,六味地黃丸單純補腎陰,藥性不寒涼,不會損傷脾胃,長期服用就能使陰水上升,陽火下降而痊癒。但還需要搭配人參等補脾胃的藥物才能達到效果。剛開始忌用人參,是不希望它輔助陽氣,等到虛火回歸正常後,人參就可以使用,但最好與滋陰藥物一起服用效果更好。另外,陰虛導致小便不通,是因為汗出過多,導致體內乾燥,膀胱原本就沒有水分積存,強行利尿就像向乞丐要食物一樣,怎麼可能得到呢?只有六味地黃丸能滋養陰水,小便自然就會通暢,切記不要使用淡味滲泄的藥物。

另外,陰虛的人,大便不通暢,是因為腎的津液虧少,只能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麥冬、天冬、人乳、牛乳,來滋陰潤燥,大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另外,腎屬陰,主掌精的藏匿,陰虛就會導致精不能藏;肝屬陽,主掌氣機的疏洩,陽氣太過旺盛,就會使相火不能秘藏。用不能秘藏的火,加上不能藏匿的精,就會發生夢遺。只能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陰,即使有相火,也會因為陰水滋養木,陰水上升,木火自然平息。

沈氏認為,因為君主的心意一動,相火就會跟著動,就會產生夢境,導致氣動精洩。治療方法總不超出補腎陰,收斂元精,安定心神這幾個原則。我因為世人喜歡用六味地黃丸,但又不能完全明白用藥的宗旨,所以詳細說明這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