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氏虛勞心傳》~ 選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選方 (1)

1. 選方

2. 保陰煎

治真陰虛,相火熾而發熱,其熱在午後子前。(屬陰分,)或皮寒骨蒸。(骨髓空虛,火焰骨中,則熱中不已。汗者,乃三焦相火為病,無汗者乃心包相火也。)五心常熱,鼻中乾燥,唇紅顴赤,口苦舌乾,(皆內熱之徵也。)耳鳴目眩,腰膝痠軟,四肢無力,倦怠嗜臥,(皆精血虛損內傷之故。

)大便燥結小便黃赤。(內熱。)六脈弦數,或虛或無力。(皆虛損的症,不必吐血咳嗽也。故有吐血咳嗽症,而無上文之內熱虛症,脈數仍非虛勞,不可不辨。)若病久飲食少思,大便溏泄,(脾胃傷之故也。)午後灑淅惡寒,少傾發熱,或至雞鳴,寅卯時分盜汗出而解,並以此方,或六味、左歸加減治之。

熟地(三錢至一二兩),生地(二三四錢,二地補腎陰,培其根本),麥冬(三四五錢,清肺降火),天冬(二三錢,二冬清其母氣),牛膝(酒蒸,三四五錢),茯苓(二三錢,引火下行),山藥(蒸用,三四五錢,同茯苓以補脾),玉竹(五六錢,治虛損寒熱,一切不足,用代參、耆),鱉甲(退勞熱在骨及陰虛寒熱往來之上品),龜甲(補腎陰,退骨蒸。

二甲酥炙,各三錢至一兩),加桂圓肉(十枚至三十枚),入人乳牛乳(各一杯),骨蒸內熱,有汗加骨皮(二錢),無汗加丹皮(一錢五分),腰痛加枸杞(三錢至八錢)、杜仲(二錢)、余用豬腰子(一枚)、豬脊髓(五錢至八錢),五味(一分至一錢),怔忡不寐,加棗仁倍桂圓肉。

咳嗽加桑白皮(蜜炙,二三錢)、枇杷葉(刷去毛,蜜炙,三大片)、白花百合(一二兩),有痰加貝母(二三錢),有血加藕汁一杯,或童便一杯。食少加苡仁(炒,五錢至一兩)。泄瀉去生地天冬乳汁,加白芍(炒,三四錢)、大棗蓮肉(二三十粒)、萸肉或用石斛煎湯煎藥。肺經無熱,肺脈按之無力者,量加人參。

古方有人參固本丸,人參(二兩)、二地二冬(各四兩)是也。固本丸、加牛膝枸杞七味均分,即集靈膏也。

此方君以甘寒滋陰添精之品,所謂損其腎者,益其精也。臣以二冬,保金而滋其生化之源,恐太沉陰濡潤,而又佐以甘平補脾之劑,顧其中氣,備加減之法,以善其用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「保陰煎」是用來治療真陰虧虛,導致虛火旺盛而發熱,這種發熱通常在下午到晚上子時(晚上11點)前出現。(這是屬於陰虛的症狀)或者出現皮膚發冷,但骨頭裡面卻感到發熱的狀況(這是因為骨髓空虛,虛火在骨頭裡面燒,所以熱感持續不止)。出汗,是因為三焦的相火出了問題;不出汗,是因為心包的相火出了問題。

患者常常感到手心、腳心發熱,鼻子乾燥,嘴唇紅潤,顴骨發紅,口中發苦,舌頭乾燥(這些都是體內有熱的徵兆)。還有耳鳴、頭暈眼花,腰部和膝蓋痠軟無力,四肢乏力,容易疲倦想睡覺(這些都是因為精血虧損、身體內傷所導致)。大便乾燥、小便發黃發紅(也是體內有熱的表現)。把脈時,脈象呈現弦數,或者虛弱無力(這些都是虛損的症狀,不一定會咳血)。所以,即使有咳血症狀,但如果沒有上述的內熱虛弱症狀,脈象呈現數,那也不是虛勞,這點需要仔細辨別。

如果病情持續很久,導致食慾不振、大便溏泄(這是脾胃受損的緣故),下午時會感到一陣陣的發冷,然後又發熱,或者到了雞鳴時分(寅卯時,凌晨三到五點)會盜汗而出,汗後情況會好轉。這種情況也可以用這個方子,或者用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加減來治療。

藥材組成:

  • 熟地(11-37克):滋補腎陰,補充根本。
  • 生地(7-15克):與熟地一起滋補腎陰。
  • 麥冬(11-19克):清肺火。
  • 天冬(7-11克):與麥冬一起清肺,穩定其母氣。
  • 牛膝(酒蒸,11-19克):引導火氣下行。
  • 茯苓(7-11克):引導火氣下行。
  • 山藥(蒸過,11-19克):與茯苓一起健脾。
  • 玉竹(19-23克):治療虛弱引起的寒熱症狀,可以代替人參、黃耆使用。
  • 鱉甲(炙過,11-37克):退骨頭裡的勞熱,是治療陰虛發熱的好藥。
  • 龜甲(酥炙過,11-37克):滋補腎陰,退骨蒸。
  • 桂圓肉(10-30枚):加入人乳和牛乳一起服用。
  • 人乳、牛乳(各一杯)。

針對不同情況可以加減:

  • 骨蒸內熱有汗:加地骨皮(7克)。
  • 骨蒸內熱無汗:加丹皮(5克)。
  • 腰痛:加枸杞(11-30克)、杜仲(7克)、豬腰子(1個)、豬脊髓(19-30克)。
  • 心悸、失眠:加酸棗仁,桂圓肉用量加倍。
  • 咳嗽:加蜜炙桑白皮(7-11克)、蜜炙枇杷葉(三大片)、白花百合(37-75克)。
  • 有痰:加貝母(7-11克)。
  • 咳血:加入藕汁一杯,或童便一杯。
  • 食慾不振:加入炒薏仁(19-37克)。
  • 腹瀉:去掉生地、天冬、乳汁,加入炒白芍(11-15克)、大棗、蓮子肉(20-30粒)、山茱萸,或用石斛煎水煎藥。
  • 肺經無熱、脈象無力:適量加入人參。

古方有「人參固本丸」,成分是人參(75克)、熟地、生地、麥冬、天冬(各150克)。固本丸加上牛膝、枸杞等七味藥,就是集靈膏。

這個方子的主藥是甘寒滋陰、補精的藥物,所謂「損其腎者,益其精也」,意思是說,腎精虧虛就要用補益精血的藥物來治療。用麥冬、天冬來保護肺金,滋養化生之源。因為怕滋陰藥過於滋膩,所以又用甘平補脾的藥物來照顧中氣。同時備有加減的方法,以靈活應用。

3. 六味地黃丸

治陰虛腎水不足,發熱作渴。(陰虛則發熱,津液少則作渴。)氣壅痰嗽,(腎虛不能納氣歸根,故氣壅於上,火蒸津液凝結成痰,嗽者,水虛而火上刑金也。)頭目暈眩,眼花耳聾,(龍火炎,則雷火亦發。肝血虛而為眩為花,陰虛痰火上升,故耳聾。)咽燥舌痛,齒牙不固,(喉嚨、舌本,皆腎脈之所過,腎主骨,齒乃骨之餘,腎之標也。

精髓枯而齦骨失潤,則齒動搖,譬之幾敗木枯則榫寬,濕則緊。)腰脊腿脛痠疼。(腰為腎之府,腎脈循內踝上腨內,至股內後廉貫脊精水竭,故痠軟疼痛也。)齒衄便紅吐血,(凡見血為熱症,由君火相火亢甚,於是煎迫而越出於諸竅之中也。)盜汗失音,(寤屬陽,寐屬陰,陰虛則汗從寐中盜出,閉臟失職也。

腎虛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,故失音。)水泛為痰,(陰虛火動,則水沸泛上而為痰。)小便淋閉,(淋者,淋澀而痛;閉者,不通也。腎司開合,虛則失職。《金匱》云:熱在下焦者,則尿血亦令淋閉。)夢遺精滑,(陰虛而君相妄動也。)足心乾熱,腳跟作痛,(腎脈走足心,入跟內故也。

)經水不調,血枯閉絕。(衝任二脈損傷之故也。)

熟地(補髓填精,用八兩),萸肉(補腎氣,固元精,四兩),山藥(入手太陰能潤皮膚,清虛熱,補水之上源,以金為水母故也。四兩),丹皮(治手足少陰伏火,三兩),茯苓(淡滲,以降陽中之陽,三兩),澤瀉(咸滲以降陰中之陰,三兩),加麥冬、(滋燥金而清水源,六兩,)五味子(上能收耗散之肺氣,下能滋不足之腎水也,三兩,)名八仙長壽丸。再加人參,是合生脈也。

煉蜜丸如梧桐子大,空心淡鹽湯下四五錢,若煎服則制小其劑。發熱作渴,加鱉甲、二冬、花粉。氣壅加沉香、砂仁、麥冬。痰嗽加貝母、花粉、百合、麥冬。眩暈加甘菊、鉤藤、枸杞。耳鳴耳聾,加磁石、羊腎、花粉。咽燥舌痛,加二冬、元參。齒牙不固,加麋茸,豬、牛脊髓,麥冬、五味。

腰痛加枸杞、杜仲。麋角,湯內鎊,酒焙亦可。龜甲,湯內炙用,丸中煎膏。腿脛痠疼亦如之,再加牛膝虎脛。齒縫牙齦出血,加麥冬、童便、骨碎補,麥冬煎湯頻頻漱之。便血,加麥冬、龜甲,五味、白芍,不止宜補胃氣,更宜加人參。溺血若痛者為血淋,加牛膝。如陰莖時舉,溺管脹痛者,再加黃柏知母,不痛者為尿血,加麥冬、白芍、牛膝、降香,入童便、藕汁、人參、茅根汁(各一杯)和服。盜汗加棗仁、五味、白芍、圓肉。

失音加麥冬、生雞子、人乳、竹瀝、梨汁。水泛為痰,倍茯苓。小便淋閉,俱加二冬、牛膝(此味為君)、車前。莖中痛加甘草梢。夢遺精滑,加蓮鬚、五味、龍齒、牡蠣、鰾膠。相火盛,陽易舉者,加鹽炒黃柏。足心乾熱,加二冬、牛膝、龜甲。足跟作痛,加牛膝、鹿角、龜甲、虎脛骨。

白話文:

六味地黄丸

此方主治腎陰虛所致的諸多症狀。腎陰不足,則陰虛火旺,導致發熱口渴。氣壅痰嗽,是由於腎虛不能收納元氣,導致氣往上衝,體內津液因熱而凝結成痰,咳嗽則是由於陰虛火旺而傷及肺金。頭暈目眩、眼花耳聾,是肝血不足以及痰火上擾所致。咽喉乾燥疼痛、牙齒鬆動,是因為腎主骨,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腎精虧虛導致牙齦萎縮。腰脊腿脛痠痛,是因為腎經循行於腰腿,腎精虧虛則導致痠痛。齒齦出血、便血、吐血,均為陰虛火旺,迫血外溢所致。盜汗失音,是陰虛不能制約陽氣,導致汗出和聲音嘶啞。水液代謝異常,形成痰液,是陰虛火旺,水液蒸騰所致。小便淋漓澀痛或閉塞不通,是腎氣虛弱,不能正常調節水液所致。夢遺滑精,是腎陰虛,精關不固所致。足心乾燥灼熱,腳跟疼痛,是腎經循行於足跟所致。月經不調,甚至閉經,是衝任二脈受損所致。

方中熟地黃補益腎精,山藥滋陰補腎,山茱萸補腎固精,丹皮清泄虛熱,茯苓滲濕利水,澤瀉利水瀉熱。麥冬滋陰潤肺,五味子斂肺滋腎。加入人參則能更好地益氣養陰。

丸藥如梧桐子大小,空腹服用,溫鹽水送服。根據不同症狀,可酌情加减藥物:發熱口渴,加鱉甲、二冬、花粉;氣壅,加沉香、砂仁、麥冬;痰嗽,加貝母、花粉、百合、麥冬;眩暈,加甘菊、鉤藤、枸杞;耳鳴耳聾,加磁石、羊腎、花粉;咽燥舌痛,加二冬、元參;齒牙不固,加鹿茸、豬牛脊髓、麥冬、五味子;腰痛,加枸杞、杜仲;腿脛痠痛,加牛膝、虎骨;齒齦出血,加麥冬、童便、骨碎補;便血,加麥冬、龜甲、五味子、白芍;尿血,加牛膝等;盜汗,加棗仁、五味子、白芍、圓肉;失音,加麥冬、生雞蛋、人乳、竹瀝、梨汁;水泛為痰,加倍茯苓;小便淋閉,加二冬、牛膝、車前子;夢遺滑精,加蓮鬚、五味子、龍齒、牡蠣、魚鰾膠;足心乾熱,加二冬、牛膝、龜甲;足跟作痛,加牛膝、鹿角、龜甲、虎脛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