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氏虛勞心傳》~ 選方 (11)
選方 (11)
1. 逍遙散
又謂骨蒸發熱,熱深在內里,禁用一切輕揚之劑,恐引熱勢外出,而增其熾,灼干津液肌肉。正與上言勞在肺腎,不用柴胡之說相合。此方趙氏極稱其用之廣,而效之神。凡寒熱往來如瘧,嘔吐吞酸,嘈雜胸痛脅痛,小腹脹悶,頭暈盜汗,黃膽風溫,疝氣飧泄,一切鬱症,皆對症之方,以此加減出入,無不獲效。
愚按:師尼寡婦,欲念一萌,腎中相火必動,動久則水必虧,鬱怒傷肝,火旺血虛,肝木將槁,若非腎水澆灌,則乾柴烈火燎原,不可止遏,雖用本方,必兼壯水為主。
白話文:
逍遙散又被認為能治療骨蒸發熱,這種發熱是熱邪深入體內,絕對不能使用任何輕浮發散的藥物,以免引導熱勢向外擴散,反而加劇熱勢,灼傷耗盡體液和肌肉。這正與前面說的勞損在肺腎,所以不用柴胡的說法相符合。這個方子趙氏非常稱讚它用途廣泛,效果神奇。凡是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,嘔吐、吞酸、胃部嘈雜不適、胸痛脅痛、小腹脹悶、頭暈盜汗、黃疸、風溫病、疝氣、消化不良的泄瀉等各種鬱悶的症狀,都是這個方子適應的症狀,根據這些情況進行加減變化,都能獲得療效。
我認為:出家尼姑或寡婦,一旦產生慾念,腎中的相火必定會妄動,妄動久了就會導致腎水虧損,如果又因為鬱悶發怒而傷了肝,就會導致肝火旺盛、血虛,肝木將要枯槁,如果沒有腎水來滋潤灌溉,就會像乾燥的木柴被烈火燃燒一樣,一發不可收拾。即使使用這個方子,也必須同時以滋補腎水為主要的治療方向。
2. 仲淳驗方
治吐血如神。
生地(補腎,壯水制火,四錢),白芍(制肝斂氣涼血,三錢),麥冬(清心,心既清寧,妄行者息,五錢),天冬(二錢),貝母(二錢),桑皮(清肺,肺得清肅,氣能下降,二錢),米仁(養脾,脾旺則能統血,五錢),蘇子(炒研,五錢),橘紅(二錢),枇杷葉(降氣,氣降則血歸經,三片),茅根(甘寒,可除內熱,性又能入血消瘀,一二兩),牛膝(引藥下行,生用則去惡血,二錢),鱉甲(肝經血分之藥,補陰清熱,兼能下瘀,三四五錢),降香(降氣行瘀,一錢),加藕汁(一杯),童便(一杯)
此方滋陰涼血,清熱降氣,而兼行瘀之劑,累試輒驗,然陰無速補之法,非多服不效。病者欲速其功,醫者張皇無主,百藥雜試,以致隕身。仲淳既立前方,更發明之云:治吐血有三要法:一宜行血,不宜止血。血不遁經絡者,氣逆上壅也。降氣行血,則血循經絡而自止,若止之則血凝,必發熱惡食及脅痛,病日沉痼矣。
二宜補肝,不宜伐肝。經曰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者也。肝為將軍之官,主藏血。吐血者,肝失其職也。養肝則氣平而血有所歸,若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,血愈不止矣。三宜降氣,不宜降火。氣即火,火即氣,故氣降即火降。血隨氣行,無溢出上竅之恐。若用苦寒降火,則反傷脾胃,脾愈不能統血矣。
今之療吐血者,其患有三: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硝、黃,此苦寒敗脾傷胃,一也;乾薑、桂附,此辛熱助陽劫陰,二也;人參、黃耆,所謂肺熱還傷肺,三也。亦有用參而愈者,此是氣虛咳嗽,不由陰虛火熾所致,乃百不一二也。失血方論平正切用者,莫若仲淳。然諸家皆有治論,不可不考。
劉氏云:阿膠、鬱金皆治血之神藥,患無真者,沙參雖補五臟之陰,其性平淡,未能速效,市中所市,皆近山之土桔梗,誤用之,則反提濁氣,不可不辨。至若三七、血餘、山羊血、人中白之屬,皆稱藥,亦可隨宜取用。本草方云:吐衄來勢甚者,以麥冬一斤,煎濃汁入煉蜜少許,分作二服即止。
士材云:凡吐血如脈洪有力,精神不倦,胸中滿痛,或吐血塊,宜生地、牛膝、赤芍、丹參、桃仁、大黃之屬,從大便導之。血以上出為逆,下出為順,非大虛泄瀉者當行之,以轉逆為順,此釜底抽薪之法。若吐血已多,困倦虛乏者,不可行也。沈氏云:若傾盆大吐不止者乃腎肝真殞傷,木火過旺,脾胃血虛不攝,必須顧慮元氣,以防氣脫,急當破格挽回,暫用獨參湯(一兩至三四兩,)入童便溫服。(趙氏用人參一二兩,為細末,入飛籮面一錢,新汲水調如稀糊,不時啜服。
)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。恐陰血未盡,陽氣先脫而死,俟其大勢稍定,再用陰分之藥,則萬舉萬當。趙氏云:凡治血症,先分陰陽。陰虛者,壯水滋陰為主。間有陽虛者,其人平素氣虛挾寒,更或身受寒氣,口食冷物,脾胃愈虛,寒而不能統血,血亦錯行,所謂陽虛必走耳!其血必黑黯,其色必㿠白,其身必清涼,其脈必微遲,無內熱骨蒸虛勞諸症者,可用理中湯,(炮姜炒黑則止而不走,亦兼散凝血。)加木香當歸之屬,以理中能止傷胃吐血,理中焦之虛寒。
白話文:
這個處方被稱為「仲淳驗方」,在治療吐血方面效果顯著。
處方中的藥材和功效如下:
- 生地:補腎,壯水制火,使用量為四錢。
- 白芍:控制肝氣,涼血,使用量為三錢。
- 麥冬:清心,使心氣平靜,防止血妄行,使用量為五錢。
- 天冬:使用量為二錢。
- 貝母:使用量為二錢。
- 桑皮:清肺,讓肺氣下降,使用量為二錢。
- 米仁:養脾,強化脾功能,使脾能更好地控制血液,使用量為五錢。
- 蘇子:炒後研磨,使用量為五錢。
- 橘紅:使用量為二錢。
- 枇杷葉:降氣,氣降則血歸經,使用量為三片。
- 茅根:甘寒,去除內熱,同時能進入血液消除瘀血,使用量為一二兩。
- 牛膝:將藥物引導到下部,生用可以去除惡血,使用量為二錢。
- 鱉甲:作用於肝經血分,補陰清熱,兼有下瘀的作用,使用量為三四五錢。
- 降香:降氣行瘀,使用量為一錢。
- 另加入藕汁一杯和童便一杯。
這個處方旨在滋陰涼血,清熱降氣,兼有活血化瘀的功效,經過多次實踐證實有效。然而,補陰的方法無法迅速見效,如果不多次服用不會有效果。病人希望快速見效,醫生則可能因為缺乏信心而亂投藥物,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。
治療吐血有三個關鍵原則:
- 應該活血,而不是止血。血液不遵循正常的脈絡流動,是因為氣逆上衝。通過降氣活血,血液會自行回到正常的脈絡,如果止血反而會導致血液凝固,引起發熱、厭食以及脅痛,病情會逐漸加重。
- 應該補肝,而不是伐肝。五臟負責儲存精氣,肝是主管藏血的器官。吐血是因為肝功能失調。養肝可以使氣平和,血有所歸,如果伐肝則會導致肝虛,無法藏血,血就更難止住。
- 應該降氣,而不是降火。氣和火是相輔相成的,氣降則火降。血隨著氣行,就不會溢出上竅。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降火,反而會傷害脾胃,脾的統血能力會進一步降低。
現在治療吐血的方法有三個常見問題:
- 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芒硝、黃連等苦寒藥物,這些藥物會損傷脾和胃。
- 使用乾薑、肉桂、附子等辛熱藥物,這些藥物會助陽劫陰。
- 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,這些藥物會導致肺熱傷肺。
也有使用人參治療吐血的情況,但這是因為氣虛引起的咳嗽,不是由陰虛火旺導致的,這種情況非常少見。在失血的情況下,最合適的治療方法莫過於仲淳的處方。然而,其他各家的治療理論也不容忽視。
劉氏認為,阿膠和鬱金都是治療血液疾病的神奇藥物,但是很難找到真正的品質。沙參雖然可以補充五臟的陰氣,但其性質平和,效果較慢,市面上銷售的通常是類似土桔梗的東西,如果誤用,反而會提升濁氣,必須加以區別。像三七、血餘、山羊血、人中白等藥物也可以根據需要酌情使用。
對於大量吐血的情況,士材建議,如果脈搏洪大有力,精神不倦,胸部滿痛,或者吐出血塊,可以使用生地、牛膝、赤芍、丹參、桃仁、大黃等藥物,通過大便排出。血液向上流動是逆向的,向下流動是順向的,除非是極度虛弱或腹瀉的情況,否則應該採取順向的方法,這就是釜底抽薪的原理。但如果吐血已經很多,患者感到疲倦虛弱,就不應再進行順向治療。
沈氏提到,對於大量吐血不停的情況,這是因為腎和肝的真氣受損,木火過旺,脾胃血虛,無法控制血液。這種情況下,必須考慮保護元氣,以防氣脫,急需採取非常措施挽回,可以暫時使用獨參湯(一兩至三四兩),加入童便溫服。趙氏建議使用一二兩的人參,磨成細末,加入一錢的飛籮面,用新汲取的水調成稀糊,隨時飲用。有形的血液無法迅速再生,無形的氣需要緊急鞏固。擔心陰血尚未耗盡,陽氣卻先脫離而死亡,等到病情稍微穩定,再使用滋陰的藥物,這樣才能萬無一失。
趙氏指出,治療血癥需要先區分陰陽。如果是陰虛,主要應該壯水滋陰。偶爾也會遇到陽虛的情況,這類患者平時氣虛夾寒,或者受到寒冷侵襲,食用冷食,導致脾胃更加虛弱,寒氣無法統血,血液就會錯亂流動。如果是陽虛,血液通常呈深黑色,面色蒼白,身體清涼,脈搏微弱,沒有內熱、虛勞等症狀,可以使用理中湯,加入木香、當歸等藥物,因為理中湯能夠止住胃出血,治療中焦的虛寒。
如果腎中真陽衰弱,下焦寒冷,龍火上炎,血液隨之上湧,必須有真寒的症狀,可以使用八味冷飲,將火氣引回原位。
在治療過程中,還需要區分病因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是外因。例如,一個貧窮的人在冬天住在大房間,睡在熱炕上,結果出現吐血。這位貧窮的人在冬天住在大房間,衣服蓋得單薄,表面感受到微寒,抑制了體內的熱氣,火邪無法得到舒展,所以血液從口中流出。回想仲景在治療太陽傷寒時,應該發汗但未發汗,導致鼻出血,使用麻黃湯,因此仿照這種方法微微發汗,一劑即癒。因為汗和血是同一物質,奪取血液的不會出汗,奪取汗水的不會有血液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如果因為暑熱而出血,患者一定會感到心煩、口渴、頭暈、臉部污垢、自汗、噁心等症狀,脈搏會虛弱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清解暑邪,加入犀角、生地等藥物,以涼血清心。因為暑熱傷害心臟,心臟主管血液。另外,經典提到,濕氣過剩會導致出血,燥氣流動會引起咳嗽和血溢,因此應該以治療濕氣和燥氣為根本,同時兼顧治療表面症狀。一般來說,陰虛的情況比較多,這是因為體內存在陰虛火旺的症狀,受到風寒暑濕的影響,鬱悶無法排解,導致火氣無法釋放,血液隨火氣妄行,從各個孔竅溢出。
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情緒是內因。因此,生氣導致出血,火起自肝;憂愁導致出血,火起自肺;思慮導致出血,火起自脾;驚嚇導致出血,火起自心;勞累導致出血,火起自腎。如果能夠明白「火」這個概念,就能理解一半的血液原理。鬥毆、跌倒、負重、酗酒、過度食用辛辣熱食等情況,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治療。
失血後,患者通常會發高燒,口渴心煩,輕微出汗,脈搏空虛,這被稱為「血虛發熱」。古方建議使用當歸補血湯,但趙氏認為六味湯加減更適合治療。趙氏提到的陽虛和真陽衰弱,以及外感風寒濕氣導致的出血,這些並非常見症狀,必須仔細診斷才能按照這種方法治療,不應隨意嘗試。總的來說,遇到這種症狀,應當對症治療,不要過度用藥。
嘉言指出,使用肉桂、附子將火氣引回原位的方法只能暫時使用,不能長期依賴。觀察他們治療突然中寒、陽微陰盛的情況,使用肉桂、附子回陽後,立即改用生地、麥冬、梨汁、竹瀝等甘寒藥物。辛熱藥物最初是不得已才暫時使用,一旦陽氣安定,就應當養護陰氣。這表明使用辛熱藥物和辛散藥物不能過度。尤其是對於虛勞失血,確實是由陰虛導致,應該以仲淳的處方為主。
前面提到的吐血但不是虛勞的情況,例如上述各種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