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氏虛勞心傳》~ 選方 (10)
選方 (10)
1. 逍遙散
治鬱怒傷肝,肝血虛少。(抑鬱多怒,肝火旺而血虛。)寒熱如瘧,(必先有微寒,此陽陷入里之故,肝血少則發寒熱,非真如瘧之大寒大熱也。)暮熱朝涼,(血虛則暮熱,起居如常,故此症最能誤也。)五心煩熱,鼻燥咽乾,(血虛則內熱矣。)頭暈眼花,兩目乾澀,(肝傷血少之本病也。
)脅肋作痛,(肝脈布脅肋也。)肢體盡疼,(血不能榮筋也。)嗜臥少食,(子病及母,故嗜臥,肝木乘胃,故食少。)月水不調,(血熱相搏故也。)或小腹重墜,水道澀痛,或腫痛出膿,(亦有陰中癢者,皆肝火所致,以肝脈繞陰器,抵小腹也。)或遍身瘙癢,赤白遊風,或瘰癧結核等症。
(肝傷火旺,血燥生風,或疱瘩瘙癢,或膿水淋漓,或赤或白,遊行無定,瘰癧結核,皮色不變,皆屬肝火,血燥而筋攣所致,瘰癧則累累如貫珠,多生於前後胸脅間,結核則如榛如豆,亦有累累如貫珠者,不拘頭項肢體皆結也。)
柴胡(能散諸經血結氣滯),薄荷(木不能郁,故用柴、薄之辛以散之,各五錢,此味趙氏加入),白芍(肝氣不可以補,白芍之酸寒者,以瀉肝火),當歸(肝血不可虧,歸為血藥以養之,如嫌辛溫,些少用之,或生地涼血補陰之品,或另代二地,丹參之屬),乳制白朮(木盛則土衰,術以扶之,如嫌香燥,或另代石斛、米仁、山藥之屬),茯苓(木枯則易焚,木火通氣,心必不寧,苓以寧之,愚每兼用麥冬,以清心降火),甘草(肝為將軍之官,火動必猛烈。丹溪云:火甚不可驟用寒涼,蓋恐撲之而愈焰,以生甘草瀉而兼緩,猖狂自定。
各一錢)加丹皮(涼血活血),黑山梔(瀉火,各五分),名加味逍遙散。趙氏以山梔屈曲下行泄水,改用吳茱萸、薑汁炒黃連。呂晚村云:山梔亦不止治水,但不若黃連之運用,在上能達心胃之郁耳!愚謂如見吞酸症,用之如神。
此方辛散酸收,甘緩養血,而兼寧心扶脾之劑。乃肝經之要藥,女科之神劑也。倉公傳與褚氏論皆云:師尼寡婦,獨陰無陽,(陰陽以男女言。)欲心萌而未遂,是以懨懨成病,以致乍寒乍熱,而如瘧狀,久則成勞。愚謂大凡女人多郁,鬱怒則傷肝,氣結血凝,火旺血虛而成勞。
所以前論云:童子室女,不生歡笑,及寡婦僧尼,易犯此症也。立齋《女科醫按》,每用此方,屢屢見功。又云:若因鬱怒傷肝而寒熱,有怔忡不寐少食等症者,參以加味歸脾湯治之。李時珍云:寇氏乃謂柴胡本草無一字治勞,不分臟腑有熱無熱,一概擯斥,殊非通論。東垣則謂諸有熱者加之,無熱去之。
愚謂勞有五勞,病有五臟。柴胡為肝、膽、心包、三焦引經之藥。故勞在肝,而寒熱如瘧者,正宜用之,若勞在肺腎者,不可用耳!沈氏云:若病起於肝,先見脅痛而後咳嗽,乃木挾心相刑金,先治其本,加清金之藥,兼治其標,原有郁甚舒肝之說也。嘉言謂虛勞畏寒發熱,禁用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主要是治療因為情緒鬱悶、生氣而導致肝臟受損,進而引起肝血不足的狀況。(通常表現為抑鬱、容易發怒,這是因為肝火旺盛而導致血虛。)患者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(其實是先有輕微的寒冷感,這是陽氣陷入體內的表現;肝血不足時會出現寒熱,並不是真的像瘧疾那樣劇烈地發冷發熱)。另外,還會有傍晚發熱而早晨涼爽的現象(這是血虛導致的傍晚發熱;因為白天活動如常,所以這個症狀很容易被忽略)。還會出現手心、腳心、心口煩熱,鼻子乾燥、咽喉乾渴(這是血虛導致的內熱)。頭暈眼花、兩眼乾澀(這都是肝臟受損、血少的基本症狀)。同時,患者還會感到肋骨兩側疼痛(這是因為肝經分布在肋骨兩側),全身肢體疼痛(這是因為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),喜歡躺著、食慾不振(這是因為肝病影響到脾胃,導致嗜睡和食慾不佳),月經不調(這是因為血熱),有時會感到小腹下墜、小便不暢、疼痛,甚至出現紅腫、流膿等狀況(有的女性還會陰部搔癢,這些都是肝火引起的,因為肝經繞過陰部,到達小腹)。或者出現全身皮膚搔癢、紅色或白色、遊走不定的風疹,或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等症狀。(肝臟受損,肝火旺盛,血燥生風,導致皮膚搔癢、長出膿皰,或滲出膿水,顏色有紅有白,遊走不定;淋巴結腫大,表面皮膚顏色不變,這都是肝火、血燥導致筋脈攣縮引起的。淋巴結腫大如串珠狀,多發生在胸部和肋骨兩側;結節則像榛子、豆子般大小,也有串珠狀的,可以長在頭頸部或四肢。)
這個方子裡用了柴胡(能疏通各經脈的氣血瘀滯),薄荷(木氣鬱結,所以用柴胡、薄荷的辛散來疏通,各用五錢,這是趙氏方子裡加入的),白芍(肝氣不能用補的方法,用白芍的酸寒來瀉肝火),當歸(肝血不能虧,當歸是補血藥,用來養肝血,如果怕當歸的辛溫,可以少用,或者用生地這種涼血補陰的藥,或者用二地、丹參之類代替),用牛奶製過的白朮(木氣旺盛會使脾土虛弱,用白朮來扶助脾土,如果怕白朮的香燥,可以用石斛、薏米、山藥之類代替),茯苓(木氣枯竭容易引發火,木火相通,心神一定不安,用茯苓來安神,我通常會再用麥冬,來清心降火),甘草(肝是將軍之官,肝火一旦發動會很猛烈。朱丹溪說:火勢太旺不能馬上用寒涼的藥,怕會反而激起更大的火,用生甘草來瀉火,同時緩解火勢,使肝火慢慢平息。各用一錢)。再加丹皮(涼血活血),黑山梔(瀉火,各用五分),就叫做加味逍遙散。趙氏認為山梔是彎曲向下走的,用來泄水,所以改用吳茱萸、薑汁炒黃連。呂晚村說:山梔不僅能治水,但不如黃連更擅長運用,能疏通心胃之鬱。我認為如果有吞酸症狀,用黃連效果會很好。
這個方子辛散酸收,用甘味藥緩解、養血,同時還能寧心扶脾。是治療肝經病變的重要藥方,也是婦科的良藥。倉公傳給褚氏的醫書都說:尼姑、寡婦,因為獨陰無陽(這裡的陰陽是指男女),慾望產生卻無法滿足,所以導致精神萎靡不振,生病,出現忽冷忽熱,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虛勞。我認為一般來說,女性多有鬱悶的情緒,鬱悶、生氣就會傷肝,導致氣血瘀滯,火旺血虛,最後形成虛勞。
所以前面才說:沒有結婚的男女如果沒有歡笑,以及寡婦、尼姑,容易患上這種病。《女科醫按》中,每次用這個方子,都屢屢見效。書中還說:如果因為鬱悶生氣導致肝臟受損,出現寒熱、心悸、失眠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可以用加味歸脾湯配合治療。李時珍說:寇氏認為柴胡這個藥,本草沒有任何字說它能治療虛勞,不分臟腑有熱還是沒熱,一概否定,這實在不是通達的說法。而李東垣則認為,有熱的就用,沒熱的就去掉。
我認為虛勞有五種,病變也有五個臟腑。柴胡是引導肝、膽、心包、三焦經脈的藥。所以虛勞在肝,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,就應該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是肺腎虛勞,就不可以用。沈氏說:如果病是從肝臟開始的,先出現肋痛,然後咳嗽,這是因為肝木挾制心火來刑克肺金,要先治肝這個根本,再用清肺的藥來兼顧肺這個標,這樣就能舒肝。嘉言說虛勞怕冷發熱,不能用小柴胡湯。還說骨蒸發熱,熱在體內深處,不能用任何輕揚的藥,怕會把熱引到體表,反而加重病情,灼傷津液肌肉。這和上面說的肺腎虛勞不能用柴胡的說法一致。趙氏非常稱讚這個方子用途廣泛,效果神奇。凡是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、嘔吐、吞酸、嘈雜、胸痛、肋痛、小腹脹悶、頭暈、盜汗、黃疸、風溫、疝氣、泄瀉,一切鬱結之症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對症治療,增減藥物,都能獲得療效。
我認為:尼姑寡婦,一旦有了情慾,腎中的相火一定會被激發,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腎水虧虛,鬱悶生氣就會傷肝,導致肝火旺盛、血虛,肝木衰竭。如果沒有腎水澆灌,就會像乾燥的柴火遇到烈火一樣燃燒起來,無法阻止。這時候,即使用了這個方子,也必須要以補腎水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