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氏虛勞心傳》~ 選方 (12)

回本書目錄

選方 (12)

1. 仲淳驗方

若腎中真陽衰弱,下焦寒冷,龍火上炎,血隨上出者,必有真寒的症,當用八味冷飲,以引火歸原。既分陰陽,又須分三因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為外因。余曾治一貧人,冬天居大室中,臥大熱坑而得吐血。余謂貧人冬居大室,衣蓋單薄,表感微寒,壅遏裡熱,火邪不得舒伸,故血出於口,憶仲景於太陽傷寒,當發汗而不發,因致衄血者,用麻黃湯,遂仿其法以微汗之,一服而愈。蓋汗與血一物也,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自然之理也。

若傷暑而衄必心煩口渴,眩暈面垢,自汗嘔惡等症,其脈必虛,宜竹葉石膏湯清解暑邪,加犀角生地,以涼血清心。蓋暑傷心,心主血故也。又經云:濕淫所勝,民病血見,燥氣流行,咳逆血溢,是宜以治濕治燥為本,而兼治其標。蓋世人陰虛者多,只因內有陰虛火症,外為風寒暑濕所郁,鬱則火不得泄,血隨火妄行而越出諸竅矣。

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為內因,是故怒而動血者,火起於肝;憂而動血者,火起於肺;思而動血者,火起於脾;驚而動血者,火起於心;勞而動血者,火起於腎。能明乎火之一字,而於血之理,思過半矣。鬥毆跌撲,負重閃挫,及飲酒過多,炙爆辛熱過啖者,隨宜施治。

此不內外因也。凡失血之後,必發大熱,口渴心煩微汗,六脈豁大空虛,名曰血虛發熱。古方用當歸補血湯,然不若六味湯加減治為善也。趙氏所論陽虛及真陽衰弱,並外感風寒濕氣諸症失血,此非恆有之症,必審察明確,方可依此施治,不宜漫為嘗試。總遇此症,當中病則止,不可過劑。

按嘉言云:桂、附引火歸原之法,可暫而不可常。觀其治猝暴中寒,陽微陰盛之症,用桂、附回陽之後,即改用地、冬、梨汁、竹瀝甘寒之屬。辛熱之藥,始先不得已而暫用,陽既安堵,即宜休養其陰。則凡用辛熱辛散之劑,其不可過用也明矣。況虛勞失血,的系陰虛,當從仲淳方論為主。

前云有吐血而非虛勞者,如上所言諸症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臟的陽氣衰弱,導致下半身寒冷,虛火卻往上衝,血跟著往上跑而吐出來,這一定是真正的寒症,要用八味地黃丸這類的冷藥,把火氣引回原位。治療時要區分陰陽,還要分清楚三種致病原因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是外在的原因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窮人,冬天住在寬敞的房子裡,睡在很熱的炕上,結果吐血。我認為這個窮人冬天住大房子,衣服又穿得單薄,體表感受了輕微的寒冷,導致裡面的熱氣被悶住,火邪無法散發,所以才會吐血。這讓我想起張仲景說的,太陽傷寒的時候,應該要發汗卻沒發汗,因此導致流鼻血,用麻黃湯就可以治好。我就仿效他的方法,讓他微微發汗,吃一次藥就好了。因為汗和血是同一種東西,失去血的人不會流汗,失去汗的人不會流血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

如果是中暑而流鼻血,一定會心煩口渴、頭暈臉色不好、自汗、想吐等症狀,脈象一定是虛弱的,應該用竹葉石膏湯來清除暑邪,加上犀角和生地來涼血清心。因為暑邪會傷到心,而心主管血液。另外,古書說:「濕氣過盛,人們會出現血症;燥氣流行,會咳嗽逆氣而吐血。」這時候應該以治療濕氣和燥氣為根本,同時兼顧治療吐血的症狀。因為現在的人大多陰虛,只是因為體內有陰虛火旺的問題,又被外面的風寒暑濕悶住,導致火氣無法散發,血就跟著火亂跑而從各個孔竅流出來。

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是內在的原因。所以,生氣而導致出血,是肝火引起的;憂愁而導致出血,是肺火引起的;思慮過多而導致出血,是脾火引起的;驚嚇而導致出血,是心火引起的;勞累過度而導致出血,是腎火引起的。如果能明白「火」這個字,對於血液的道理,就明白一半以上了。至於打架鬥毆、跌倒受傷、搬重物扭傷、喝酒過多、吃太多烤炸辛辣的食物等原因造成的出血,要依照情況來治療。

這些都不是內外因造成的。凡是失血之後,一定會發高燒、口渴心煩、微微出汗、脈象變得又大又空虛,這叫做血虛發熱。古時候的方子用當歸補血湯,但不如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來治療比較好。趙氏所說的陽虛以及真陽衰弱,還有外感風寒濕氣而失血的這些症狀,並不是經常會發生的狀況,一定要仔細觀察清楚,才可以按照他的方法來治療,不要隨便嘗試。總之遇到這種症狀,如果用藥有效就停止,不可以過量。

照嘉言說的:「用桂枝、附子來引火歸原的方法,可以暫時用,但不能一直用。」觀察他治療突然中寒,陽氣衰微陰氣過盛的症狀,在用桂枝、附子使陽氣恢復之後,就改用生地、麥冬、梨汁、竹瀝這些甘寒的藥物。辛辣熱性的藥,一開始是不得已才暫時用,等到陽氣穩定之後,就應該要休養陰氣。所以使用辛熱發散的藥,絕對不可以過量,這就很清楚了。更何況虛勞失血,本來就是陰虛,應該以仲淳的說法為主。

前面說到有吐血卻不是虛勞的,就像上面說的那些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