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正骨心法要旨》~ 卷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0)

1. 足五趾骨

趾者,足之指也。名以趾者,所以別於手也,俗名足節。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,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,一名核骨,又名覈骨,俗呼為孤拐也。趾骨受傷,多與跗骨相同,惟奔走急迫,因而受傷者多,治法與跗骨同。

白話文:

腳趾,是腳的指頭。之所以稱作「趾」,是為了區別於手,俗稱腳的關節。腳趾的關節數量和手指的關節數量相同。大腳趾根部內側圓形突出的骨頭,叫做核骨,俗稱孤拐。腳趾骨受傷,情況大多和腳踝的骨頭受傷類似,只是因為跑得太快太急而受傷的情況比較多,治療方法和腳踝骨頭受傷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
2. 跟骨

跟骨者,足後跟骨也,上承胻輔二骨之末,有大筋附之,俗名腳攣筋,其筋從跟骨過踝骨,至腿肚裡,上至膕中,過臀抵腰脊至頂,自腦後向前至目眥,皆此筋之所達也。若落馬墜蹬等傷,以至跟骨擰轉向前,足趾向後,即或骨未碎破而縫隙分離,自足至腰脊諸筋,皆失其常度,拳攣疼痛,宜撥轉如舊,藥餌調治,皆同前法。

【按】正骨紫金丹、混元膏、散瘀和傷湯、海桐皮湯、萬靈膏諸藥,皆內庭常用經驗之方,故以上諸證,多引用之。其或跌打損傷證中,而又兼他病者,則不止此數藥也。故採前人舊載諸方,集於末卷,以示證治之法,有不可狹隘者焉。

白話文:

跟骨就是腳後跟的骨頭,它上方連接脛骨和腓骨的末端,附著著一條大筋,俗稱腳筋。這條筋從腳後跟的骨頭出發,經過踝骨,延伸到小腿肚裡,向上到達膝膕窩,再經過臀部抵達腰椎脊柱,最後到頭頂,從後腦勺往前延伸到眼角,都是這條筋所能到達的範圍。如果從馬上摔下來或是腳從馬鐙上滑落等導致受傷,使得腳後跟的骨頭扭轉向前,腳趾向後,就算骨頭沒有碎裂只是縫隙分開,從腳到腰椎脊柱的各條筋都會失去原有的狀態,出現蜷縮疼痛的狀況。應該要把骨頭撥回原位,再用藥物調理治療,方法都和之前說的一樣。

【說明】正骨紫金丹、混元膏、散瘀和傷湯、海桐皮湯、萬靈膏等藥,都是內庭(指本書作者或其醫派)常用的有效藥方,所以上面提到的這些病症,大多會引用這些藥方。如果跌打損傷的同時又合併其他疾病,就不只是用這些藥了。因此,我收集了前人記載的各種藥方,放在最後一卷,用來顯示治療的方法,不能只局限於這幾種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