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正骨心法要旨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大楗骨
一名髀骨,上端如杵,入於髀樞之臼,下端如錘,接於䯒骨,統名曰股,乃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,俗名大腿骨。墜馬擰傷,骨碎筋腫,黑紫清涼,外起白泡,乃因骨碎氣泄,此證治之鮮效。如人年少氣血充足者,雖形證腫痛而不昏沉,無白泡者可治。法以兩手按摩碎骨,推拿復位,再以指頂按其傷處,無錯落之骨,用竹簾裹之,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。俟三日後,開簾視之,若有不平處,再捻筋結令其舒平,貼萬靈膏,仍以竹簾裹之。
正骨紫金丹(見巔頂骨傷)
萬靈膏(見巔頂骨傷)
白話文:
大腿骨,又稱髀骨,上端像杵一樣,嵌入髖關節的臼窩中,下端像錘子一樣,連接到膝蓋骨,整體統稱為股,是下半身兩大支撐的總稱,俗稱大腿骨。如果從馬上摔下來扭傷,導致骨頭碎裂、筋脈腫脹,患處呈現黑紫色且冰涼,外面還會起白色水泡,這是因為骨頭碎裂導致氣洩的緣故,這種情況治療效果通常不好。如果受傷的人年輕且氣血充足,雖然腫痛但神智清醒,也沒有起白泡,這種情況就可以治療。治療方法是用雙手按摩碎骨,將其推拿回位,再用手指按壓傷處,確保沒有骨頭錯位,然後用竹簾將其包裹固定,每天早上服用正骨紫金丹。等三天後,打開竹簾觀察,如果發現有不平整的地方,就再將筋結捻開使其舒展平順,貼上萬靈膏,然後再次用竹簾包裹固定。
正骨紫金丹(參見頭頂骨損傷的說明)
萬靈膏(參見頭頂骨損傷的說明)
2. 膝蓋骨
膝蓋骨即連骸,亦名臏骨。形圓而扁,覆於楗䯒上下兩骨之端,內面有筋聯屬。其筋上過大腿,至於兩脅,下過胻骨,至於足背。如有跌打損傷,膝蓋上移者,其筋即腫大,株連於膕內之筋,膕內之筋,上連腰胯,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證,或下移胻骨則焮腫,或足腹冷硬,步履後拽斜行也。若膝蓋離位向外側者,則內筋腫大;向內側者,則筋直膕腫。
宜詳視其骨如何斜錯,按法推拿,以復其位。內服補筋丸,以定痛散灸熨之,熏八仙逍遙湯則愈。
補筋丸,(見髃骨傷)
定痛散(見山角骨傷)
八仙逍遙湯(見玉梁骨傷)
白話文:
膝蓋骨就是連接骨頭的部位,也叫做臏骨。它的形狀是圓扁的,覆蓋在股骨(大腿骨)和小腿骨連接處的上下兩端,內側有筋連接著。這些筋向上延伸通過大腿,到達身體兩側的脅部,向下延伸通過小腿骨,到達腳背。如果跌倒撞傷,導致膝蓋骨向上移位,這些筋就會腫大,並且會牽連到膝窩內的筋,膝窩內的筋又向上連著腰和胯部,所以常常會出現腰部彎曲疼痛的症狀。如果膝蓋骨向下移位到小腿骨,則會出現紅腫,或者腳背腹部冰冷僵硬,走路時會拖著腳,傾斜著走。如果膝蓋骨移位偏向外側,則是內側的筋腫大;如果偏向內側,則是筋變直,膝窩腫大。
應該仔細觀察膝蓋骨是怎樣傾斜錯位的,用按摩推拿的方法,使它恢復原位。內服補筋丸,再用定痛散熱敷,並用八仙逍遙湯薰洗,就可以痊癒。
補筋丸:(配方內容請參考「髃骨傷」的說明)
定痛散:(配方內容請參考「山角骨傷」的說明)
八仙逍遙湯:(配方內容請參考「玉梁骨傷」的說明)
3. 胻骨
胻骨,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,俗名臁脛骨者也。其骨二根,在前者名成骨,又名骭骨,其形粗;在後者名輔骨,其形細,又俗名勞堂骨。若被跌打損傷,其骨尖斜突外出,肉破血流不止,疼痛呻吟聲細,飲食少進,若其人更氣血素弱,必致危亡。宜用手法,按筋正骨令復其位,貼萬靈膏,以竹簾裹住,再以白布纏之,先服正骨紫金丹,繼服健步虎潛丸。
萬靈膏,正骨紫金丹(俱見巔頂骨傷)
健步虎潛丸(見髖骨傷)
白話文:
脛骨,就是膝蓋下方、腳踝上方的小腿骨,俗稱臁脛骨。小腿骨有兩根,前面那根叫做成骨,又叫骭骨,形狀比較粗壯;後面那根叫做輔骨,形狀比較細,俗稱勞堂骨。如果跌打損傷造成脛骨受傷,骨頭尖端傾斜突出,導致皮膚破裂、血流不止,疼痛到只能發出微弱的呻吟聲,並且食慾不振,如果這個人原本就氣血虛弱,很可能會危及生命。應該用手法,將錯位的筋骨按回原位,然後貼上萬靈膏,用竹簾包住固定,再用白布纏繞,先服用正骨紫金丹,接著服用健步虎潛丸。
萬靈膏、正骨紫金丹(都可以在治療頭頂骨傷時找到相關說明)
健步虎潛丸(可以在治療髖骨傷時找到相關說明)
4. 踝骨
踝骨者,胻骨之下,足跗之上,兩旁突出之高骨也。在內者名內踝,俗名合骨;在外者為外踝,俗名核骨。或馳馬墜傷,或行走錯誤,則後跟骨向前,腳尖向後,筋翻肉腫,疼痛不止。先用手法撥筋正骨,令其復位,再用竹板夾定跟骨,縛於胻骨之上。三日後解縛視之,以枕支於足後,用手扶筋,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之處,必令端平。
內服正骨紫金丹,灸熨以定痛散,洗以海桐皮湯,常服健步虎潛丸。若稍愈後,遽行勞動,致胻骨之端,向里歪者,則內踝突出腫大;向外歪者,則外踝突出腫大,血脈瘀聚凝結,步履無力,足底欹斜,頗費調治。故必待氣血通暢全復,始可行動。
正骨紫金丹(見巔頂骨傷)
定痛散(見山角骨傷)
海桐皮(見兩顴骨傷)
健步虎潛丸(見髖骨傷)
白話文:
踝骨,是小腿骨的下方,腳背的上方,兩旁突出的高骨頭。在內側的叫做內踝,俗稱合骨;在外側的叫做外踝,俗稱核骨。有時因為騎馬摔傷,或是走路不小心,就會造成後腳跟骨頭向前,腳尖向後,筋翻開、肉腫脹,疼痛不止。
這時要先用手法把筋撥開、將骨頭矯正回原位,讓它恢復正常,然後用竹板夾住腳跟骨,固定在小腿骨上。三天後解開固定檢查,用枕頭墊在腳後,用手扶著筋,再用手指按壓筋結的地方,一定要讓它平整。
同時內服正骨紫金丹,用艾灸或藥物熱敷定痛散來止痛,用海桐皮湯洗患處,並且長期服用健步虎潛丸。如果稍微好轉後,就馬上進行勞動,導致小腿骨末端向內歪斜,就會內踝突出腫大;向外歪斜,就會外踝突出腫大,血液循環不良,瘀血凝結,走路無力,腳底歪斜,治療起來會比較麻煩。所以一定要等到氣血通暢,完全康復後,才能開始活動。
(正骨紫金丹的內容在巔頂骨傷那邊有說明) (定痛散的內容在山角骨傷那邊有說明) (海桐皮的內容在兩顴骨傷那邊有說明) (健步虎潛丸的內容在髖骨傷那邊有說明)
5. 跗骨
跗者足背也,一名足趺,俗稱腳面,其骨乃足趾本節之骨也。其受傷之因不一,或從隕墜,或被重物擊壓,或被車馬踹砑,若僅傷筋肉,尚屬易治;若骨體受傷,每多難治。先以手法輕輕搓摩,令其骨合筋舒,洗以海桐皮、八仙逍遙等湯,貼以萬靈膏,內服舒筋定痛之劑,及健步虎潛丸、補筋丸。
海桐皮湯(見山角骨傷)
八仙逍遙湯(見玉梁骨傷)
健步虎潛丸(見髖骨傷)
補筋丸(見髃骨傷)
白話文:
腳背的部位,也叫做足趺,俗稱腳面,它的骨頭是腳趾連接腳掌的關節骨。腳背受傷的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從高處摔落,或是被重物砸到、壓到,也可能是被車馬踩踏。如果只是傷到肌肉筋絡,還算容易治療;但如果傷到骨頭,通常就比較難處理。首先要用手法輕輕按摩搓揉,讓骨頭復位,筋絡舒展,然後用海桐皮湯或八仙逍遙湯清洗,再貼上萬靈膏,內服舒筋止痛的藥物,以及健步虎潛丸和補筋丸。
(以下為方劑出處,可供參考) 海桐皮湯(請參考山角骨傷的治療方法) 八仙逍遙湯(請參考玉梁骨傷的治療方法) 健步虎潛丸(請參考髖骨傷的治療方法) 補筋丸(請參考髃骨傷的治療方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