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正骨心法要旨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脅肋脹痛

傷損脅肋脹痛之證,如大便通和,喘咳吐痰者,肝火侮肺也,用小柴胡湯青皮、山梔清之;若胸腹脹痛,大便不通,喘咳吐血者,乃瘀血停滯也,用當歸導滯散通之。《內經》云:肝藏血,脾統血,蓋肝屬木,木勝侮土,其脾氣必虛。宜先清肝養血,則瘀血不致凝滯,次壯脾胃,則氣血充盛。若行克伐,則虛者益虛,滯者益滯,禍不旋踵矣。

  1. 如果胸腹部脹痛,大便不通暢,有喘咳和吐血的症狀,這是瘀血停滯所引起的,可以用當歸導滯散來通瘀止血。

  2. 《內經》中說:肝臟儲藏血液,脾臟統攝血液的運行。肝屬木,木能克土,所以肝火太盛,就會剋制脾氣,導致脾氣虛弱。

  3. 因此,在治療瘀血停滯引起的肋骨疼痛時,應先清肝養血,讓肝火平息,血脈通暢,瘀血就不會凝滯。

  4. 然後再壯脾胃,讓氣血充盛,脾胃強健,瘀血就更容易被排出體外。

  5. 如果一味地進行克伐,就會導致虛弱者更加虛弱,瘀滯者更加瘀滯,病情會迅速惡化,後果不堪設想。

當歸導滯散

大黃(一兩),當歸(二錢五分),麝香(少許)

上三味,除麝香另研外,為極細末,後入麝香令勻,每服三錢,熱酒一杯調下。

又方

川大黃,當歸(各二兩)

上共為細末,每服三錢,不拘時,溫酒調服。

柴胡湯,(方見瘀血泛注)

2. 腹痛

傷損腹痛之證,如大便不通,按之痛甚者,瘀血在內也,用加味承氣湯下之;既下而痛不止,按之仍痛,瘀血未盡也,用加味四物湯補而行之;若腹痛按之反不痛者,血氣傷也,用四物湯加參、耆、白朮,補而和之;若下而胸脅反痛,肝血傷也,用四君子湯加芎、歸補之;既下而發熱,陰血傷也,用四物湯加參朮補之;既下而惡寒,陽氣傷也,用十全大補湯補之;既下而惡寒發熱者,氣血傷也,用八珍湯補之;下而欲嘔者,胃氣傷也,用六君子湯當歸補之;下而泄瀉者,脾腎傷也,用六君子湯加肉果、補骨脂補之;若下後手足俱冷,昏憒出汗,陽氣虛寒也,急用參附湯;若吐瀉而手足俱冷,指甲青者,脾腎虛寒之甚也,急用大劑參附湯;口噤、手撒、遺尿、痰盛、唇青體冷者,虛極之壞證也,急用大劑參附湯,多有得生者。

加味承氣湯

大黃,朴硝(各二錢),枳實厚朴,當歸,紅花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水酒各半,煎服。

參附湯

人參(或五錢或一兩),製附子(或三錢或五錢)

引用姜,水煎服。

四君子湯四物湯(俱見傷損出血)

六君子湯(方見胸腹痛悶)

八珍湯十全大補湯(俱見瘀血泛注)

3. 少腹引陰莖作痛

傷損而少腹引陰莖作痛者,乃瘀血不行,兼肝經鬱火所致。宜用小柴胡湯大黃黃連、山梔服之。待痛勢已定,再用養血之劑,自無不愈矣。此病若誤認為寒證而投以熱藥,重則必危,輕則損目,治者宜慎之。

柴胡湯(方見瘀血泛注)

4. 腰痛

傷損腰痛、脊痛之證,或因墜墮,或因打僕,瘀血留於太陽經中所致,宜地龍散治之。

地龍

地龍,官桂,蘇木(各九分),麻黃(七分),黃柏當歸尾(各二錢五分),桃仁(九個),甘草(三錢五分)

上水煎,食前服。

5. 眩暈

傷損之證,頭目眩暈,有因服克伐之劑太過,中氣受傷,以致眩暈者;有因亡血過多,以致眩暈者。如兼腹脹嘔吐,宜用六君子湯,兼發熱作渴不思飲食者,宜十全大補湯

君子湯(方見胸腹痛悶)

十全大補湯(方見瘀血泛注)

6. 煩躁

傷損之證,煩躁而面赤口乾作渴,脈洪大按之如無者,宜用當歸補血湯;如煩躁自汗頭暈,宜用獨參湯;如煩躁不寐,宜用加味歸脾湯;如煩躁脅痛,宜用柴胡四物湯;如亡血過多煩躁者,宜用聖愈湯

加味歸脾湯(方見胸腹痛悶)

當歸補血湯聖愈湯(俱見發熱)

柴胡四物湯,(即四物湯加柴胡、黃芩。方見傷損出血。)

獨參湯(方見傷損出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