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正骨心法要旨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大楗骨

一名髀骨,上端如杵,入於髀樞之臼,下端如錘,接於䯒骨,統名曰股,乃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,俗名大腿骨。墜馬擰傷,骨碎筋腫,黑紫清涼,外起白泡,乃因骨碎氣泄,此證治之鮮效。如人年少氣血充足者,雖形證腫痛而不昏沉,無白泡者可治。法以兩手按摩碎骨,推拿復位,再以指頂按其傷處,無錯落之骨,用竹簾裹之,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。俟三日後,開簾視之,若有不平處,再捻筋結令其舒平,貼萬靈膏,仍以竹簾裹之。

白話文:

大腿骨,上端像杵臼一般,插入大腿關節的臼窩中,下端像錘子一樣,與小腿骨相連,總稱為股骨,是下身兩條大支骨的通稱,俗稱大腿骨。如果從馬上摔下來,扭傷了大腿骨,骨頭碎了,筋腫了,瘀血的地方又黑又紫,還冰涼冰涼的,外皮上起了白色水泡,這是因為骨頭碎了,元氣洩露所致,這種情況治療效果不好。如果患者年輕,氣血充足,即使腫痛也不昏沉,沒有起白色水泡的,就可以治療。方法是用雙手按摩碎裂的骨頭,推拿復位,再用手指頂按傷處,如果沒有錯位的骨頭,就用竹簾包起來,每天早晨服用正骨紫金丹。等三天後,打開竹簾觀察,如果有不平坦的地方,再捻筋結令其舒展平坦,貼上萬靈膏,仍然用竹簾包起來。

正骨紫金丹(見巔頂骨傷)

萬靈膏(見巔頂骨傷)

2. 膝蓋骨

膝蓋骨即連骸,亦名臏骨。形圓而扁,覆於楗䯒上下兩骨之端,內面有筋聯屬。其筋上過大腿,至於兩脅,下過胻骨,至於足背。如有跌打損傷,膝蓋上移者,其筋即腫大,株連於膕內之筋,膕內之筋,上連腰胯,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證,或下移胻骨則焮腫,或足腹冷硬,步履後拽斜行也。若膝蓋離位向外側者,則內筋腫大;向內側者,則筋直膕腫。

白話文:

膝蓋骨又叫臏骨,形狀圓潤而扁平,覆蓋在大腿骨和小腿骨的端部,內面有筋連接。這條筋向上經過大腿,一直到兩側的腰部,向下經過臀部,到達腳背。如果有跌打損傷,導致膝蓋骨移位向上,這條筋就會腫大,並牽連到小腿內側的筋。小腿內側的筋又向上連接腰部和大腿,因此,經常會出現腰部彎曲疼痛的症狀。如果膝蓋骨移位向下到臀部,則會出現腫脹,或者足部腹側發涼發硬,走路後拖後腿,斜著行走。如果膝蓋骨移位到外側,則內側的筋會腫大;如果移位到內側,則筋會變直,小腿腫脹。

宜詳視其骨如何斜錯,按法推拿,以復其位。內服補筋丸,以定痛散灸熨之,熏八仙逍遙湯則愈。

白話文:

應仔細觀察骨頭是怎樣歪斜的,按照特定的手法推拿,使骨頭歸復原位。內服補筋丸,外用定痛散進行灸熨,燻八仙逍遙湯就可以治癒。

補筋丸,(見髃骨傷)

定痛散(見山角骨傷)

八仙逍遙湯(見玉梁骨傷)

3. 胻骨

胻骨,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,俗名臁脛骨者也。其骨二根,在前者名成骨,又名骭骨,其形粗;在後者名輔骨,其形細,又俗名勞堂骨。若被跌打損傷,其骨尖斜突外出,肉破血流不止,疼痛呻吟聲細,飲食少進,若其人更氣血素弱,必致危亡。宜用手法,按筋正骨令復其位,貼萬靈膏,以竹簾裹住,再以白布纏之,先服正骨紫金丹,繼服健步虎潛丸

白話文:

脛骨,就是膝蓋以下腳踝以上的腿骨,俗稱小腿骨。這塊骨頭有兩根,在前面的那根叫做成骨,又叫做骭骨,形狀比較粗;在後面的那根叫做輔骨,形狀比較細,又俗稱勞堂骨。如果遭受跌打損傷,這塊骨頭的尖端會斜著突出到外面,肉破血流不止,疼痛得呻吟聲細,飲食也吃得很少,如果這個人原本氣血就很虛弱,必定會有生命危險。治療方法是使用手法,按壓筋骨,把骨頭矯正到原來的位置,然後貼上萬靈膏,用竹簾裹住,再用白布纏繞。先服用正骨紫金丹,然後服用健步虎潛丸。

萬靈膏正骨紫金丹(俱見巔頂骨傷)

健步虎潛丸(見髖骨傷)

4. 踝骨

踝骨者,胻骨之下,足跗之上,兩旁突出之高骨也。在內者名內踝,俗名合骨;在外者為外踝,俗名核骨。或馳馬墜傷,或行走錯誤,則後跟骨向前,腳尖向後,筋翻肉腫,疼痛不止。先用手法撥筋正骨,令其復位,再用竹板夾定跟骨,縛於胻骨之上。三日後解縛視之,以枕支於足後,用手扶筋,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之處,必令端平。

白話文:

踝骨位於小腿骨的下方,足弓的上面,左右兩側突出的高骨。在內側的稱為內踝,俗名合骨;在外側的稱為外踝,俗名核骨。如果騎馬時跌傷,或行走時不慎跌倒,就會導致後腳跟骨向前,腳尖向後,筋翻肉腫,疼痛不止。首先用手法撥筋正骨,讓骨頭復位,然後用竹板夾住跟骨,綁在小腿骨上。三天後解開繃帶檢查,用枕頭支撐在足後,用手扶住筋,再用手指點按筋結處,一定要讓筋骨平直。

內服正骨紫金丹,灸熨以定痛散,洗以海桐皮湯,常服健步虎潛丸。若稍愈後,遽行勞動,致胻骨之端,向里歪者,則內踝突出腫大;向外歪者,則外踝突出腫大,血脈瘀聚凝結,步履無力,足底欹斜,頗費調治。故必待氣血通暢全復,始可行動。

白話文:

內服正骨紫金丹,用灸熨以定痛散進行燻蒸。用海桐皮湯來洗滌。經常服用健步虎潛丸。如果稍微好了一點,就急著開始勞動,導致骨頭的端部,向內歪曲,那麼內踝就會突出腫大。向外歪曲,那麼外踝就會突出腫大,血脈瘀堵凝結,步履無力,足底傾斜,治療起來很費勁。因此,必須等到氣血流通暢通完全恢復後,才能開始行動。

正骨紫金丹(見巔頂骨傷)

定痛散(見山角骨傷)

海桐皮(見兩顴骨傷)

健步虎潛丸(見髖骨傷)

5. 跗骨

跗者足背也,一名足趺,俗稱腳面,其骨乃足趾本節之骨也。其受傷之因不一,或從隕墜,或被重物擊壓,或被車馬踹砑,若僅傷筋肉,尚屬易治;若骨體受傷,每多難治。先以手法輕輕搓摩,令其骨合筋舒,洗以海桐皮、八仙逍遙等湯,貼以萬靈膏,內服舒筋定痛之劑,及健步虎潛丸補筋丸

白話文:

跗骨就是腳背,也稱為「足趺」,俗稱「腳面」,其骨骼是腳趾本節的骨骼。跗骨受傷的原因不一,或因跌落,或被重物壓傷,或被車馬踏傷,如果是僅傷及肌肉和筋腱,通常較容易治癒;但若是骨骼受傷,往往很難治癒。治療時,首先以手法輕輕搓揉,使其骨骼對位、筋腱舒展。然後以海桐皮、八仙逍遙等中草藥煎煮成的湯汁清洗傷處,再貼上萬靈膏。內服舒筋定痛的中藥,以及健步虎潛丸、補筋丸等補益筋骨的中藥。

海桐皮湯(見山角骨傷)

八仙逍遙湯(見玉梁骨傷)

健步虎潛丸(見髖骨傷)

補筋丸(見髃骨傷)

6. 足五趾骨

趾者,足之指也。名以趾者,所以別於手也,俗名足節。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,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,一名核骨,又名覈骨,俗呼為孤拐也。趾骨受傷,多與跗骨相同,惟奔走急迫,因而受傷者多,治法與跗骨同。

白話文:

腳趾,是腳上的指頭。之所以取名為「趾」,是為了與手區別,俗稱「腳趾甲」。腳趾的骨節數目與手的骨節相同,大拇指的本節之後內側,有一塊圓形突出的骨頭,叫做「核骨」,俗稱「孤柺」。腳趾受傷,大多與跗骨相同,只是因為奔走急迫,因而受傷者較多,治療方法與跗骨相同。

7. 跟骨

跟骨者,足後跟骨也,上承胻輔二骨之末,有大筋附之,俗名腳攣筋,其筋從跟骨過踝骨,至腿肚裡,上至膕中,過臀抵腰脊至頂,自腦後向前至目眥,皆此筋之所達也。若落馬墜蹬等傷,以至跟骨擰轉向前,足趾向後,即或骨未碎破而縫隙分離,自足至腰脊諸筋,皆失其常度,拳攣疼痛,宜撥轉如舊,藥餌調治,皆同前法。

白話文:

跟骨,就是腳後跟的骨頭。上面連接胻骨和輔骨的末端,有一條大筋附著在上面,俗稱腳攣筋。這條筋從跟骨經過腳踝骨,到達小腿肚。然後再向上經過大腿後側,到達臀部和腰脊,最後到達頭頂。從腦後向前到眼睛的內眼角,這些地方都是這條筋所經過的。

如果遇到從馬上摔下來、從蹬子上摔下來等傷害,導致跟骨向內轉向內,腳趾向後,即使骨頭沒有碎裂,但縫隙會分開。從腳到腰脊的肌腱都會失去常規的功能,拳頭會攣縮疼痛。治療方法應該撥正跟骨,使之恢復原狀,再用藥物和食療進行調理,治療方法與前面提到的相同。

【按】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傷湯海桐皮湯萬靈膏諸藥,皆內庭常用經驗之方,故以上諸證,多引用之。其或跌打損傷證中,而又兼他病者,則不止此數藥也。故採前人舊載諸方,集於末卷,以示證治之法,有不可狹隘者焉。

白話文:

【註釋】正骨紫金丹、混元膏、散瘀和傷湯、海桐皮湯、萬靈膏等藥物,都是內庭常用的經驗方,因此以上各種病症,多採用這些藥方。如果跌打損傷病症中,又兼有其他疾病的,就不能只用這幾種藥了。所以採集前人舊載的各種方劑,集中在書的末卷,來展示證治的方法,是不可侷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