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正骨心法要旨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岐骨

岐骨者,即兩鳧骨端相接之處,其下即鳩尾骨也。內近心君,最忌觸犯。或打僕,或馬撞,則血必壅瘀而多疼痛,輕者只在於膈上,重者必入心臟,致神昏目閉,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痰喘鼻煽,久而不醒,醒而神亂,此血瘀而堅凝不行者也,難以回生;如神不昏亂,僅瘀痛不止,胸滿氣促,默默不語,醒時猶能稍進飲食者,宜早晨服加減蘇子桃仁湯加枳殼,晚服疏血丸,外貼萬靈膏,再以炒熱定痛散熨之,庶可愈也。又凡周身骨之兩叉者,皆名岐骨,學者宜知之。

加減蘇子桃仁湯(見巔頂骨傷)

疏血丸(見凌雲骨傷)

萬靈膏(見巔頂骨傷)

定痛散(見山角骨傷)

白話文:

岐骨,指的是兩塊肋骨末端相接的地方,它的下方就是鳩尾骨。這個部位靠近心臟,最忌諱受到撞擊。如果跌倒撞擊到這裡,或是被馬撞到,必定會造成血液阻塞瘀積而感到劇烈疼痛。輕微的只是在橫膈膜上方疼痛,嚴重的會傷及心臟,導致神智不清、眼睛緊閉、不省人事、牙關緊閉、痰多喘氣、鼻翼扇動,長時間昏迷不醒。即使醒來也會神智錯亂,這是因為血瘀凝固不流通所造成的,難以救活。如果神智沒有昏亂,只是瘀血疼痛不止,胸悶氣短,默默不語,醒來還能稍微吃些東西,就應該早晨服用加減蘇子桃仁湯並加入枳殼,晚上服用疏血丸,外敷萬靈膏,再用炒熱的定痛散熱敷,這樣或許可以痊癒。另外,凡是全身骨骼兩端分叉的地方,都稱為岐骨,學醫的人應該要知道。

*加減蘇子桃仁湯(配方請參考巔頂骨傷) *疏血丸(配方請參考凌雲骨傷) *萬靈膏(配方請參考巔頂骨傷) *定痛散(配方請參考山角骨傷)

2. 蔽心骨

蔽心骨,即鳩尾骨也。其質系脆骨,在胸下岐骨之間。跌打撞振傷損,疼痛不止,兩脅氣串,滿腹疼痛,腰傴不起,兩手按胸者,宜內服八釐散,外用艾醋湯洗之,敷萬靈膏,渴飲淡黃酒。忌茶水、生冷、糠米粥。

八釐散、萬靈膏(俱見巔頂骨傷)

白話文:

蔽心骨,也就是鳩尾骨。它的質地屬於脆骨,位於胸部下方兩根肋骨交會的地方。如果跌倒、撞擊或震盪導致這個部位受傷,會持續疼痛,而且兩側肋骨會有氣串的感覺,整個肚子都會疼痛,腰部彎曲無法挺直,甚至會用雙手按住胸口。這種情況應該內服八釐散,外用艾醋湯清洗患處,再敷上萬靈膏,口渴時喝一些淡黃酒。要忌喝茶水、吃生冷的食物和糠米粥。

八釐散、萬靈膏的詳細說明,可以參考「巔頂骨傷」的相關內容。

3. 鳧骨

鳧骨者,即胸下之邊肋也。上下二條,易被損傷,左右皆然。自此以上,有肘臂護之,難以著傷。在下近腹者,用手提之易治,蓋其肋近邊可以著手,則斷肋能復其位也,其人必低頭傴腰,痛苦呻吟,惟側臥不能仰臥,若立起五內皆痛,或頭迷神昏,飲食少進,宜內服正骨紫金丹,洗以八仙逍遙湯,貼萬靈膏及散瘀等藥可愈。

若在上之第二肋,或有斷裂墊傷,塌陷不起,因位居膈上,難以入手,雖強為之,亦難完好,其所傷之血留於膈上,若不隨藥性開行,必結成包囊。其包輕者系黃水,硬者系血塊,則成痼疾矣。

正骨紫金丹(見巔頂骨傷)

八仙逍遙湯(見玉梁骨傷)

萬靈膏(見巔頂骨傷)

白話文:

「鳧骨」指的是胸部下方的邊緣肋骨。上下兩側各有一條,容易受到損傷,左右兩邊都是如此。從這裡往上,因為有手肘和手臂保護,比較不容易受傷。在下方靠近腹部的地方,用手提拉可以比較容易治療,因為肋骨靠近邊緣,可以方便下手,讓斷裂的肋骨可以復位。受傷的人一定會低頭彎腰,痛苦呻吟,只能側躺,無法仰臥,如果站起來會感到五臟六腑都疼痛,甚至頭暈神志不清,食慾也會減少。這種情況應該內服正骨紫金丹,外用八仙逍遙湯清洗,再貼上萬靈膏以及其他散瘀的藥物就可以痊癒。

如果在上方的第二肋骨發生斷裂、壓傷,導致塌陷無法復位,因為位置在橫膈膜上方,難以用手處理,即使勉強嘗試,也很難完全恢復原狀。受傷部位的瘀血會留在橫膈膜上,如果不藉由藥力使其散開,就會結成包囊。輕微的包囊會積存黃色液體,比較硬的則是血塊,這樣就會形成頑固的疾病。

正骨紫金丹(藥方請參考巔頂骨傷的說明)

八仙逍遙湯(藥方請參考玉梁骨傷的說明)

萬靈膏(藥方請參考巔頂骨傷的說明)

4. 陰囊

凡陰囊被人扯破者,用雞子黃油,並金毛狗脊毛,薄攤塗油於上,次敷封口藥;又用截血膏敷貼,或烏龍膏敷貼亦可。內服加減紫金丹,洗用紫蘇葉煎水洗之。

凡陰囊有青黑紫色腫者,用定痛膏加赤芍、草烏、良薑、肉桂各少許打和,用韭葉搗爛同貼。如無韭葉,用蔥葉亦可。仍服利小水之藥。

定痛膏,治打僕傷損,動筋折骨,跌磕木石壓傷腫痛。

芙蓉葉(二兩),紫荊皮,獨活,南星(生),白芷(各五錢)

上共為末,加馬齒莧一兩,搗極爛,和末一處,用生蔥汁老酒和炒暖敷。

封口藥(見鼻柱骨傷)

截血膏(見唇口傷)

烏龍膏(見凌雲骨傷)

加減紫金丹(見胸骨傷)

白話文:

如果陰囊被人扯破,可以用雞蛋黃油,加上金毛狗脊的毛,薄薄地塗在傷口上,然後敷上封口藥,再用截血膏貼在外面,或是用烏龍膏貼也可以。內部可以服用加減紫金丹,清洗則用紫蘇葉煮水清洗。

如果陰囊出現青黑色腫脹,可以用定痛膏,再加入少許赤芍、草烏、良薑、肉桂一起搗和,用韭菜葉搗爛後一起貼在患處。如果沒有韭菜葉,用蔥葉也可以。同時要服用幫助小便的藥。

定痛膏,可以治療跌打損傷、傷到筋骨、跌倒撞傷或被木頭石頭壓傷引起的腫痛。

配方是:芙蓉葉(二兩)、紫荊皮、獨活、生南星、白芷(各五錢),全部磨成粉末,加入馬齒莧一兩,一起搗爛,然後和粉末混合,用生蔥汁和老酒調和加熱後敷在患處。

封口藥(配方請參考鼻柱骨傷的內容)

截血膏(配方請參考嘴唇傷的內容)

烏龍膏(配方請參考凌雲骨傷的內容)

加減紫金丹(配方請參考胸骨傷的內容)

5. 背骨

背者,自後身大椎骨以下,腰以上之通稱也。其骨一名脊骨,一名膂骨,俗呼脊梁骨。其形一條居中,共二十一節,下盡尻骨之端,上載兩肩,內系臟腑,其兩旁諸骨,附接橫疊,而彎合於前,則為胸脅也。先受風寒,後被跌打損傷者,瘀聚凝結,若脊筋隴起,骨縫必錯,則成傴僂之形。

當先揉筋,令其和軟,再按其骨,徐徐合縫,背膂始直。內服正骨紫金丹,再敷定痛散,以燒紅鐵器烙之,覺熱去敷藥,再貼混元膏。

正骨紫金丹混元膏(俱見巔頂傷)

定痛散(見山角骨傷)

白話文:

背部,指的是從後背大椎骨下方到腰部以上的部位的統稱。這個部位的骨頭,又叫做脊骨,也叫膂骨,俗稱脊梁骨。它的形狀是一條位於身體中間的骨頭,總共有二十一節,下端連接到尾椎骨的末端,上端支撐著兩邊的肩膀。內部聯繫著臟腑,脊椎兩旁的骨頭,是橫向重疊連接的,並且彎曲在前側與胸部肋骨結合。

如果先受到風寒,後來又被跌打損傷,瘀血就會聚集凝結,如果脊椎的筋脈隆起,骨頭的縫隙一定會錯位,就會形成駝背的樣子。

應該先揉開筋脈,讓它變得柔軟,然後再按壓骨頭,慢慢地讓骨頭縫隙恢復正常,背部才能挺直。內部服用正骨紫金丹,再外敷定痛散,用燒紅的鐵器在患處烙一下,感覺熱了就把鐵器拿開敷藥,最後再貼上混元膏。

關於正骨紫金丹和混元膏的詳細說明,可以參考頭頂受傷的相關內容。

關於定痛散的詳細說明,可以參考山角骨受傷的相關內容。

6. 腰骨

腰骨,即脊骨十四椎、十五椎、十六椎間骨也。若跌打損傷,瘀聚凝結,身必俯臥,若欲仰臥、側臥皆不能也,疼痛難忍,腰筋僵硬,宜手法:將兩旁脊筋向內歸附膂骨,治者立於高處將病人兩手高舉,則脊筋全舒,再令病人仰面昂胸,則膂骨正而患除矣。內服補筋丸,外貼萬靈膏,灸熨止痛散。

止痛散,止痛消腫,活血通經,闢風驅寒。

防風,荊芥,當歸,蘄艾,牡丹皮,鶴蝨,升麻(各一錢),苦參,鐵線透骨草,赤芍藥(各二錢),川椒(三錢),甘草(八分)

共用末,裝白布袋內,扎口煎滾熏洗。

補筋丸(見髃骨傷)

萬靈膏(見巔頂傷)

白話文:

腰骨,指的是脊椎骨的第十四、十五、十六節之間的骨頭。如果因為跌打損傷,導致瘀血積聚凝結,身體一定會只能趴著,想要仰躺或側躺都不行,會疼痛難忍,腰部肌肉也會僵硬。治療方法是:用手法將兩側的脊椎肌肉向內靠攏到脊骨,治療者站在高處,將病人的雙手高舉,這樣脊椎肌肉就能完全舒展開來。然後讓病人仰面挺胸,脊骨就會回到正確的位置,病痛就能解除了。內服補筋丸,外敷萬靈膏,並用灸熨止痛散。

止痛散的作用是止痛消腫,活血通經,驅風散寒。

藥材包含:防風、荊芥、當歸、蘄艾、牡丹皮、鶴蝨、升麻(各三克),苦參、鐵線透骨草、赤芍藥(各六克),川椒(九克),甘草(二點四克)。
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裝入白布袋中,紮緊袋口,然後煎煮,用熱氣熏洗患處。

補筋丸的配方(請參考手腕骨折的治療方法)。

萬靈膏的配方(請參考頭頂外傷的治療方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