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)

1. 明瘡瘍原無定處論

夫瘡瘍者。乃氣血凝滯而生。豈有定位。內經云。營氣不從。逆於肉理。乃生癰腫。因營氣凝滯於五臟六腑之內。則為五臟六腑內癰疽。如凝之於皮膚之外。腦背肢腹之間。隨處而名之。然又有不因凝滯而生者。所謂墜僕打跌金刀箭傷。湯火炙烙。及蟲獸爪牙傷害而成瘡者。亦無定位。故以此鳴之於觀者味之。

白話文:

瘡瘍的產生,是因為氣血凝滯不通而引起的,並非只侷限於特定部位。 《內經》說,營氣運行不順,逆行於肌膚筋脈,就會產生癰腫。如果營氣凝滯在五臟六腑內,就形成五臟六腑的內部癰疽;如果凝滯在皮膚表面,如頭、背、四肢、腹部等處,則根據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稱。 然而,也有些瘡瘍並非因氣血凝滯所致,例如跌打損傷、刀箭傷、燙火灼傷,以及蟲獸咬傷等外力所造成的創傷,這些瘡瘍的發生位置也是不固定的。 因此,將這些情況說明給各位參考。

2. 明瘡瘍色脈形症當參相應論

瘡瘍者。因氣血不和。感受六淫七情而生。或厚味房勞過度。致令肌體空虛。染不正之氣。所有經云諸癰腫筋攣骨痛者。此寒氣之腫。八風之變也。當診其脈浮緊洪緩。在何經部位。再辨之以色。是何經所苦。假令瘡生在脅肋。即知肝膽二經部位受邪所生。其人面色當青。其脈左關浮緊弦數。

其症寒熱嘔逆。脅痛多怒者。此正經自病也。故云能合色脈。可保萬全。如得肺脈浮澀而短。面白色。在秋月是金剋木也。脈訣云。秋得肝而亦何宜。舉此一隅而象臟何知也。醫當精此。

白話文:

膿瘡腫瘍的產生,是因為氣血失調,受到外邪(六淫)和內傷(七情)的侵襲所致。也可能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味,或房事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,因而感染不正之氣。經書上記載的各種癰腫、筋攣、骨痛,都是寒邪入侵所致的腫脹,是外邪侵犯人體的表現。診斷時,應當仔細診察脈象,觀察脈搏是否浮緊、洪大或遲緩,並判斷其位於哪一條經脈;再根據患者的面色,判斷是哪一條經脈受邪。

例如,如果瘡瘍長在脅肋部位,就知道是肝膽二經受邪所致。患者的面色會發青,左關脈(肝經的脈位)浮緊、弦數(脈象的描述)。

症狀包括寒熱、嘔逆、脅痛、易怒,這些都是經脈本身生病的表現。因此,能夠綜合分析患者的面色、脈象和症狀,就能夠準確診斷,確保治療萬無一失。如果患者的肺經脈象浮澀而短,面色蒼白,又是在秋季發病,這就是金克木的病理變化。脈訣中記載:「秋季得肝病,也不應該(輕易)治療」。由此一例,可以推知其他臟腑疾病的病理機制。醫生必須精通這些辨證方法。

3. 明瘡瘍部位所屬經絡論

夫人之體者五也。皮肉脈筋骨共則成形。五體悉具。外有部位。中有經絡。內應臟腑是也。假令瘡在頭頂者。即足太陽經也。面部陽明經。頸項肝經。肋膽經。手足心內應心經。背為諸陽。腹為諸陰。臂膊即手之三陰三陽經所行。股脛即足之三陰三陽經所屬。七竅者目肝耳腎鼻肺舌心口脾。是五臟之竅也。如有瘡瘍。可以即知經絡所屬臟腑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由皮膚、肌肉、經脈、筋腱、骨骼五部分組成,形成完整的形體。身體外有不同的部位,內有相應的經絡,並與臟腑互相聯繫。例如,頭頂上的瘡瘍屬於足太陽經;面部屬於陽明經;頸項屬於肝經;肋部屬於膽經;手足心屬於心經;背部屬於諸陽經;腹部屬於諸陰經;手臂屬於手三陰三陽經循行的部位;大腿脛部屬於足三陰三陽經循行的部位。七竅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口)分別屬於肝、腎、肺、心、脾五臟。因此,如果出現瘡瘍,就能根據部位判斷其所屬經絡及相關的臟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