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一

2. 明瘡瘍標本論

夫瘡瘍者,乃瘡之總名也。瘡者,傷也。肌肉腐壞痛癢,苦楚傷爛而成,故名曰瘡也。瘡之一字,所包者廣矣。雖有癰疽、疔癤、瘰癧、疥癬、疳毒、痘疹等分,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。又云外科者,外之一字,言瘡雖生於肌膚之外,而其根本原集予臟腑之內。經云: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諸瘡毒。」是也。

當察其瘡生於何經部位,則知何經先病為本。次則察其有何苦楚,兼現何經症候,則為標。既明其標本,治之亦然。對症主治,內托為本,次則調瀉營氣。營氣者,即胃氣也。去其兼現之症為標,使其經絡流通,臟腑內無壅滯,非苦寒之劑不能除也。此治瘡標本之法,神矣。藥下於咽,

其痛立止。何必其乳香沒藥乎?後學瘡科,若不熟玩此等議論,恐臨症處方,豈能便自胸中瞭然哉?

白話文:

明瘡瘍標本論

瘡瘍是瘡的總稱,瘡指的是傷痛,肌肉腐壞、疼痛瘙癢,苦楚傷爛而形成,所以叫做瘡。 「瘡」這個字涵蓋範圍很廣,雖然有癰疽、疔、癤、瘰癧、疥癬、疳毒、痘疹等不同種類,但這些名稱也只是概括性的說法。外科的「外」字,說明雖然瘡長在皮膚外,但它的根本原因卻在臟腑內部。《經》書上說:「營氣不通,逆行於肌理,就會生出各種瘡毒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要觀察瘡長在身體哪個經脈部位,就能知道哪條經脈先生病是根本病因;其次,觀察它有什麼樣的苦楚,以及伴隨出現的哪些經絡症狀,就是標證。明白了標本關係,治療也要這樣做:對症主治,內治為本,其次調節疏通營氣(營氣就是胃氣),去除伴隨出現的症狀(標證),使經絡通暢,臟腑內部沒有阻塞,非寒涼的藥物不能去除這些病症。這就是治療瘡瘍標本兼治的方法,妙極了!藥物入口,疼痛就能立即止住,何必一定要用乳香、沒藥呢? 後學學習瘡瘍科,如果不好好研讀這些論述,恐怕臨症處方時,就不能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明白箇中道理。

3. 明瘡瘍脈理論

夫脈者陌也。徑也。乃血氣之徑路也。然診脈之時。出於醫學精明。奧於七診。心靈智變在毫忽間。浮沉遲速之機。表裡虛實之際。脈訣雖詳。瘡症少異。余之才菲德薄。喜其文不繁。而一語解開。可為千載之師何也。緣古今名醫。累世雖遺秘術傳家。及至緊要捷法。竟不傳於紙筆。

而留之於肘後。何仁於天下也哉。經云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。不知其要。流散無窮是也。大抵七表浮孔滑實弦緊洪兼長大散數等脈。皆有餘之脈。如瘡瘍未潰之先現之則吉。已潰之後現之又少不宜。如微沉緩澀遲伏軟弱結細等脈。皆是不足之脈。即血氣不足也。未潰之先有此不足之脈。

乃毒氣深陷。已潰之後。又卻少宜。更參瘡之輕重。標本虛實。色脈相應。良為上工也矣。

白話文:

明瘡瘍脈理論

脈象如同道路和途徑,是血氣運行的通道。然而,診脈需要醫者精湛的醫術,以及對望聞問切七診的深刻理解,需在細微之處體察脈象的浮沉、遲速、表裡、虛實變化。雖然脈訣記載詳盡,但瘡瘍的症狀卻略有不同。我學識淺薄,更希望用簡潔的文字,闡明診斷的要點,成為後世醫者的借鑑。因為古今名醫,雖有世代相傳的秘術,但關鍵的診斷方法卻往往不記錄於書本,只口耳相傳,這對天下蒼生來說,實在是不夠仁慈。經書上說:「懂得要領的人,一句話就能說明白;不懂得要領的人,則會說個沒完沒了。」這正是這個道理。

總體來說,浮、數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、長、大等脈象,都是氣血有餘的表現。如果瘡瘍尚未潰破,出現這些脈象則預後良好;但如果瘡瘍已經潰破,再出現這些脈象就不太適宜了。而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軟、弱、結、細等脈象,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。如果瘡瘍尚未潰破,就出現這些脈象,說明毒氣深入肌膚;如果瘡瘍已經潰破,出現這些脈象也不太適宜。醫生還需綜合考慮瘡瘍的輕重、標本虛實,以及脈象與瘡瘍外觀的關係,才能做出精準的診斷。

4. 明瘡瘍是陰陽相滯論

陰陽者,是氣於血也。氣者,衛也。血者,榮也。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相併周流,循環無端,莫知其紀。一日一夜一百刻,凡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,脈行八百一十丈,是其常也。氣為陽熱,滯於氣,固無寒滯也。血為陰寒,滯於血,固無熱滯也。氣得熱則行速而太過,血得寒則凝遲而不及。

人之居處,七情之偏,五味之過,六氣之勝,感之則氣血凝塞,隧道不通,升降有妨,運化失宜。如氣為滯,則津液稠黏,為飲為痰,滲入脈內,血為所亂,因而為泣,或為沸騰,此陰滯於陽也。正是血滯於氣也,則為疽也。如血為滯,隧道壅塞日增,溢出脈外,升降有礙,運化失令。

此陽滯於陰也。正是氣滯於血也,則為壅也。病分寒熱者,是人素稟之偏,虛邪雜染,豈可以陽為熱,陰為寒耶?浮洪弦數者,乃氣病之脈,豈可遽作熱論?沉細弱澀,乃血病之脈,豈可遽作寒論?雖萬病莫越於此,豈止癰疽疔腫乎?余熟推評至此悉矣。

白話文:

氣和血是構成人體的根本,氣是保護身體的衛氣,血是滋養身體的營血。營血在經脈內運行,衛氣在經脈外運行,兩者互相配合,周而復始,永不停息,運行規律精妙難測。一天一夜有一百刻,氣運行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血液運行八百一十丈,這是正常的運行狀態。氣屬陽熱,氣滯則表現為陽熱之症,並非有寒邪停滯;血屬陰寒,血滯則表現為陰寒之症,並非有熱邪停滯。氣遇熱則運行加快過度,血遇寒則運行緩慢不足。

人的居住環境、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偏頗、五味(酸苦甘辛鹹)的過度攝入、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的侵襲,都會導致氣血凝滯,經脈阻塞不通,氣血升降失調,運化功能失常。如果氣滯,則津液會變得黏稠,形成飲邪或痰飲,滲入經脈,擾亂血液,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或如泣涕狀,或如沸騰狀,這是陰邪滯留在陽氣之中,也就是血滯於氣,形成疽病。如果血滯,則經脈阻塞日益加重,血液溢出經脈之外,升降失調,運化失常,這是陽邪滯留在陰氣之中,也就是氣滯於血,形成壅塞的病症。

疾病的寒熱之分,是由於個人體質的先天不足,加上外邪侵襲所致,不能簡單地以陽氣為熱,陰氣為寒來判斷。脈象浮洪弦數,是氣病的脈象,不能直接判斷為熱證;脈象沉細弱澀,是血病的脈象,不能直接判斷為寒證。各種疾病的病理大多不出於氣血的運行失常,豈止是癰疽疔腫這幾種疾病呢?我對此已深入研究並總結完畢。

5. 明瘡瘍分五善七惡論

夫瘡之五善者,即瘡之五吉也。七惡者,即瘡之七凶也。五吉見三則瘥,七凶見四則危。 言其一善者,動息自寧,飲食如常是也。二善者,便利調勻,無諸痛苦也。三善者,服藥靈應,腫消膿少是也。四善者,神氣清爽,語音清亮是也。五善者,氣體和平,起居如舊是也。

一惡者,煩躁渴甚,腹痛時嗽,泄利無度,小便如淋是也。二惡者,膿血大瀉,腫痛甚腐臭壞,廣爛難禁是也。三惡者,喘粗短氣,恍惚嗜臥是也。四惡者,黑睛緊小,白睛青赤,斜視或上視也。五惡者,四肢不便,神昏色暗也。六惡者,不能飲食,亦不能服藥,口不知味也。七惡者,聲嘶色敗,面浮肢腫,唇鼻青黑,滯氣也。

然瘡有七惡,而觀其皮膚緊急,脈無止數,微有神氣善能會調攝者,亦可保其生命,此凶中變吉也。然瘡雖有五善,見其皮膚肉緩,又不能善會調養,多欲多勞,亦傷生命,此吉內生凶,後學者不可不知也矣。

白話文:

明瘡瘍分五善七惡論

瘡瘍的五個好徵兆,也就是五個吉利的跡象;七個壞徵兆,也就是七個凶險的跡象。出現三個好徵兆就能痊癒,出現四個壞徵兆就危險了。

第一個好徵兆:精神安靜,飲食正常。

第二個好徵兆:大小便通暢,沒有痛苦。

第三個好徵兆:服藥有效,腫脹消退,膿液減少。

第四個好徵兆:精神清爽,聲音清晰。

第五個好徵兆:氣息平和,生活起居如常。

第一個壞徵兆:煩躁口渴嚴重,腹痛咳嗽,拉肚子不止,小便困難。

第二個壞徵兆:膿血大量流出,腫痛嚴重,腐爛惡臭,潰爛面積大,難以控制。

第三個壞徵兆:呼吸急促短淺,神志恍惚,嗜睡。

第四個壞徵兆:黑眼珠縮小,白眼珠青赤,斜視或向上看。

第五個壞徵兆:四肢活動不便,神志昏迷,面色暗淡。

第六個壞徵兆:不能進食,也不能服藥,味覺喪失。

第七個壞徵兆:聲音嘶啞,面色敗壞,面部浮腫,肢體腫脹,嘴唇鼻子青黑,氣血瘀滯。

然而,即使出現了七個壞徵兆,如果觀察到皮膚緊繃,脈搏跳動沒有規律,但患者尚且有些許精神氣力,並且能夠配合治療,也能保住性命,這是凶險之中轉危為安。反之,即使出現了五個好徵兆,但如果患者皮膚鬆弛,又不能很好地配合調養,貪圖享樂,勞累過度,也會危及生命,這是吉利之中暗藏凶險。後輩學習者不可不知。

6. 明瘡瘍原無定處論

夫瘡瘍者。乃氣血凝滯而生。豈有定位。內經云。營氣不從。逆於肉理。乃生癰腫。因營氣凝滯於五臟六腑之內。則為五臟六腑內癰疽。如凝之於皮膚之外。腦背肢腹之間。隨處而名之。然又有不因凝滯而生者。所謂墜僕打跌金刀箭傷。湯火炙烙。及蟲獸爪牙傷害而成瘡者。亦無定位。故以此鳴之於觀者味之。

白話文:

瘡瘍的產生,是因為氣血凝滯不通而引起的,並非只侷限於特定部位。 《內經》說,營氣運行不順,逆行於肌膚筋脈,就會產生癰腫。如果營氣凝滯在五臟六腑內,就形成五臟六腑的內部癰疽;如果凝滯在皮膚表面,如頭、背、四肢、腹部等處,則根據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稱。 然而,也有些瘡瘍並非因氣血凝滯所致,例如跌打損傷、刀箭傷、燙火灼傷,以及蟲獸咬傷等外力所造成的創傷,這些瘡瘍的發生位置也是不固定的。 因此,將這些情況說明給各位參考。

7. 明瘡瘍色脈形症當參相應論

瘡瘍者。因氣血不和。感受六淫七情而生。或厚味房勞過度。致令肌體空虛。染不正之氣。所有經云諸癰腫筋攣骨痛者。此寒氣之腫。八風之變也。當診其脈浮緊洪緩。在何經部位。再辨之以色。是何經所苦。假令瘡生在脅肋。即知肝膽二經部位受邪所生。其人面色當青。其脈左關浮緊弦數。

其症寒熱嘔逆。脅痛多怒者。此正經自病也。故云能合色脈。可保萬全。如得肺脈浮澀而短。面白色。在秋月是金剋木也。脈訣云。秋得肝而亦何宜。舉此一隅而象臟何知也。醫當精此。

白話文:

膿瘡腫瘍的產生,是因為氣血失調,受到外邪(六淫)和內傷(七情)的侵襲所致。也可能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味,或房事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,因而感染不正之氣。經書上記載的各種癰腫、筋攣、骨痛,都是寒邪入侵所致的腫脹,是外邪侵犯人體的表現。診斷時,應當仔細診察脈象,觀察脈搏是否浮緊、洪大或遲緩,並判斷其位於哪一條經脈;再根據患者的面色,判斷是哪一條經脈受邪。

例如,如果瘡瘍長在脅肋部位,就知道是肝膽二經受邪所致。患者的面色會發青,左關脈(肝經的脈位)浮緊、弦數(脈象的描述)。

症狀包括寒熱、嘔逆、脅痛、易怒,這些都是經脈本身生病的表現。因此,能夠綜合分析患者的面色、脈象和症狀,就能夠準確診斷,確保治療萬無一失。如果患者的肺經脈象浮澀而短,面色蒼白,又是在秋季發病,這就是金克木的病理變化。脈訣中記載:「秋季得肝病,也不應該(輕易)治療」。由此一例,可以推知其他臟腑疾病的病理機制。醫生必須精通這些辨證方法。

8. 明瘡瘍部位所屬經絡論

夫人之體者五也。皮肉脈筋骨共則成形。五體悉具。外有部位。中有經絡。內應臟腑是也。假令瘡在頭頂者。即足太陽經也。面部陽明經。頸項肝經。肋膽經。手足心內應心經。背為諸陽。腹為諸陰。臂膊即手之三陰三陽經所行。股脛即足之三陰三陽經所屬。七竅者目肝耳腎鼻肺舌心口脾。是五臟之竅也。如有瘡瘍。可以即知經絡所屬臟腑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由皮膚、肌肉、經脈、筋腱、骨骼五部分組成,形成完整的形體。身體外有不同的部位,內有相應的經絡,並與臟腑互相聯繫。例如,頭頂上的瘡瘍屬於足太陽經;面部屬於陽明經;頸項屬於肝經;肋部屬於膽經;手足心屬於心經;背部屬於諸陽經;腹部屬於諸陰經;手臂屬於手三陰三陽經循行的部位;大腿脛部屬於足三陰三陽經循行的部位。七竅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口)分別屬於肝、腎、肺、心、脾五臟。因此,如果出現瘡瘍,就能根據部位判斷其所屬經絡及相關的臟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