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十一 (9)
卷之十一 (9)
1. 癰疽發背
沖和膏,敷藥溫平性加減法。
治諸癰疽發背流注。折傷損痛。流注痰塊。瘭疽軟癤。及冷熱不明等瘡。茶酒隨症敷之。神效。
紅內消(五兩炒即紫荊皮),獨活(三兩炒),白芷(一兩),木臘(一名望見消一名陽春雪即真石菖蒲一寸九節者佳隨症加減),赤芍藥(二兩炒),
上五味共為細末。用法詳於後。凡諸瘡瘍。莫因氣血凝滯之所生焉。蓋紫荊皮系木之精。能破氣逐血消腫。獨活是土之精。能引氣活血。消風拔骨中冷毒。去肌肉中濕痹。更與木臘破石腫硬如神。赤芍藥是火之精。能止痛活血。生血去風。木臘乃水之精。能消腫止痛散血。白芷是金之精。
能去風生肌止痛。肌生則肉不死。血活則經絡通。肉不死則瘡不臭爛。血活則不焮腫痛。故云風消血自散。氣通硬可除。故人之五體則皮肉筋骨血。病則此五行之精焉。得不除乎。
一瘡瘍熱之極。本方中倍加紫荊皮。木臘少加。如冷之極。少加赤芍獨活能活血消風而不壞症體是妙。
一瘡勢熱極不用酒調。可用蔥泡湯調。乘熱敷上最妙。如熱減亦用酒。酒能生血行血也。
一瘡面上有小瘡。當用四味先調敷上。後將木臘調蓋在上面。覆過四圍。以截助攻之血路。凡用敷藥。必乘熱敷。使血氣得熱則亦散也。如干則以元湯濕之。使藥常潤。則有功也。
一凡瘡有黑暈。瘡口無血色者。是人曾用涼藥太過。宜加肉桂當歸。是喚起死血則黑暈自退也。如血回只以正方用之。
一痛不止則加乳香沒藥酒化溶於火銚內。後將此酒調藥。熱敷痛處。
一流注筋不能伸者。用乳香沒藥照前酒調敷。最能舒筋止痛。
一凡瘡口有胬肉突出者。其症有四。一曰著水。二曰著風。三曰著怒。皆有胬肉突出。宜以此方少加南星末以去其風。用薑汁酒調敷周圍。如不消者必是俗人誤以手著力擠出膿核太重。又或以涼藥涼了瘡皮。以致如此。若投以熱藥則愈。
一凡瘡口糜爛至甚。宜枯白礬加朴硝二味等分為末散之。次用硫黃末掞之外。服養榮衛加對金飲子。外敷沖和膏。
一凡瘡勢熱盛。不可驟用涼藥。恐涼逼住血凝返痛。令瘡敗。故宜溫冷相半。使血得中和則瘡易愈。宜此方加對停洪寶膏。用蔥湯調塗貼之效。
一發背癰疽流注皆賴此方。終始收功最穩。妙在通變活法。取效在於掌握。更無變壞等症。況背癰乃死生相關。輕重皆能保全。豈知此藥兼陰陽而奪造化之樞機。真神矣哉。
一流注者乃傷寒表未盡。餘毒流入四肢。經絡澀滯之所為也。流者動也。注者止也。動者陽也。氣也。止者陰也。血也。陰從陽動。血隨氣行。凝滯經絡。初則腫痛。久則成膿。決不可用涼藥。宜單方一味。獨活末酒調敷之。乘熱一路其盡處。以玉龍膏誘之。能使陰陽運動。氣血和順。則流注自然消散也。蓋獨活其性能動盪氣血。故用之。使其不能作為骨疽也。
白話文:
沖和膏:
這個藥膏的藥性溫和,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配方。
它主要治療各種癰疽、發背(背部毒瘡)、流注(身體某部位遊走的腫塊)、跌打損傷、瘀血腫痛、痰塊、瘭疽(手指上的小膿瘡)、軟癤,以及其他分不清是冷是熱的瘡。使用時,可以根據病情用茶或酒調和藥膏來敷,效果非常好。
主要成分有:紫荊皮(炒過,五兩)、獨活(炒過,三兩)、白芷(一兩)、木蠟(也叫望見消或陽春雪,就是九節石菖蒲,最好是一寸長有九節的,用量可以根據情況調整)、赤芍藥(炒過,二兩)。
把以上五種藥材一起磨成細末。具體用法在後面會詳細說明。一般來說,各種瘡瘍都是因為氣血不通暢引起的。紫荊皮是樹木的精華,可以破氣、活血、消腫;獨活是土壤的精華,可以引導氣血運行、消除風邪、拔出骨中的寒毒,去除肌肉中的濕痹,加上木蠟,對於堅硬的腫塊有神奇的效果;赤芍藥是火的精華,可以止痛、活血、生血、去除風邪;木蠟是水的精華,可以消腫、止痛、散瘀;白芷是金的精華,可以去除風邪、促進肌肉生長、止痛。肌肉長出來,肉就不會壞死;氣血活絡,經絡就會暢通。肉不壞死,瘡就不會腐爛;氣血活絡,就不會紅腫疼痛。所以說風邪消除了,瘀血自然會散開,氣血暢通了,硬塊就能消除。人體的五大要素是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血,生病就是這些要素的精華出了問題,當然要治療。
如果瘡瘍很熱,就在這個配方中多加紫荊皮,少加木蠟。如果瘡瘍很冷,就少加赤芍和獨活,這樣可以活血、祛風,又不會使病情惡化,這是很巧妙的用法。
如果瘡勢很熱,就不要用酒調藥,可以用蔥泡的湯來調藥,趁熱敷上效果最好。如果熱勢減輕,就可以用酒調藥,因為酒可以活血、行血。
如果瘡面上有小瘡,就先用紫荊皮、獨活、白芷、赤芍這四味藥調好敷上,然後再把木蠟調好蓋在上面,覆蓋住四周,這樣可以阻斷幫兇(指惡化的血脈),幫助藥力發揮作用。凡是敷藥一定要趁熱敷,讓氣血得到熱力,才能散開。如果藥膏乾了,就用原先的蔥湯潤濕它,使藥膏保持濕潤,才能發揮功效。
如果瘡周圍有黑暈,瘡口沒有血色,是因為之前用了太多涼藥。這時要加肉桂和當歸,喚醒死血,黑暈就會消退。如果血色恢復,就用原來的配方。
如果疼痛不止,就加乳香和沒藥,用酒融化後,在火上加熱,然後用這個藥酒調藥,趁熱敷在痛處。
如果流注導致筋脈無法伸展,用乳香和沒藥照上面說的方法用酒調好敷上,可以舒筋止痛。
如果瘡口有突出的肉芽,一般有四種情況:一是碰了水,二是吹了風,三是生了氣。這時要在這個配方中少加南星末來去除風邪,用薑汁和酒調好敷在周圍。如果肉芽不消退,肯定是庸醫用手擠壓膿核太重,或是用了涼藥使瘡皮變涼造成的。這時用熱藥就可以治好。
如果瘡口糜爛嚴重,可以用枯白礬和朴硝兩種藥等份磨成末撒在瘡口,然後再撒上硫磺末,內服養榮衛(中藥方劑),加對金飲子(中藥方劑)。外敷沖和膏。
如果瘡勢很熱,不要馬上用涼藥,以免涼藥把血逼住,造成反痛,導致瘡敗壞。所以要用溫熱和寒涼的藥物各半,使氣血平和,瘡才容易好。可以用這個配方加對停洪寶膏(藥膏名稱),用蔥湯調好塗抹,效果很好。
無論是發背、癰疽還是流注,都靠這個藥方來治療,從頭到尾都能有效,最關鍵是要懂得靈活變通,掌握好用藥的方法。這樣就不會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。背部的癰疽是關乎生死的大病,這個藥方能使輕重患者都能保全性命。可見這個藥方兼顧陰陽,掌握了生命的關鍵,真是太神奇了。
流注是因為傷寒病沒有治好,殘餘的毒素進入四肢,導致經絡堵塞。流是動的意思,是陽,是氣;注是靜的意思,是陰,是血。陰隨著陽動,血隨著氣行,凝滯在經絡中,開始會腫痛,時間久了就會化膿。千萬不能用涼藥,要用獨活磨成末,用酒調好,趁熱敷在流注的盡頭,再用玉龍膏(藥膏名稱)引導它,這樣可以使陰陽運行,氣血調和,流注自然就會消散。獨活的藥性可以使氣血動盪,所以用它來防止形成骨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