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十 (6)
卷之十 (6)
1. 明痘夾水痘論
痘之一出。胎毒已彰。是為吉也。而又兼出水痘。水痘者是外感時氣而所生也。亦少者為順。多者逆也。治之宜清肺保脾解熱而安。亦不重劑耳。
白話文:
明痘夾水痘論
痘瘡一出,胎毒已顯現,這是吉兆。但又同時長出水痘,水痘是由外感時令之氣引起的。水痘數量少則預後順利,多則預後不順。治療應以清肺、健脾、解熱、安撫為主,也不需用重劑。
2. 明痘夾疔毒癰疽論
夫痘之一症。為順尚有變異。何況再疔毒癰疽。豈不毒之又甚耶。宜謹慎調護。稍可復生。若有一差。失之千里。然疔毒癰疽。皆詳於前。治宜保元加減。睹之於後矣。
白話文:
天花本就變化多端,更何況併發疔瘡、癰疽等症,毒性豈不更加嚴重?因此,必須謹慎調理照護,才能慢慢恢復。稍有不慎,就會差之千里。至於疔瘡、癰疽的治療方法,前面已有詳細說明,後面也會提到保元湯加減的運用。
3. 明痘夾丹論
丹者,赤也。如塗赤朱於皮膚之上。亦是熱毒蘊蓄惡血於命門相火,合而發起,與痘相兼而生。有如霞片,浮而薄者易治;厚而紫者難痊。當順天時,若暑熱,以通聖辛涼之劑解之;嚴寒,以葛根升麻辛溫之劑解之。痘瘡既發,正合其宜。又失於調護;受風熱則血沸騰,感寒冷則血凝泣。
若沸騰,以辛涼散風之劑;凝泣者,以辛溫之劑。外亦用塗敷等藥治之。如丹從腹往四肢者生;從四肢入腹者無救。
白話文:
明痘夾丹論
丹,就是紅色。像在皮膚上塗抹紅色朱砂一樣,這是因為體內熱毒和瘀血積聚在命門相火(人體下腹部重要部位)所致,兩者結合而發病,與痘瘡同時出現。像雲霞一樣的紅色斑塊,浮在皮膚表面而顏色較淺的容易治癒;顏色深厚而紫紅的則難以痊癒。治療要順應天時,如果在炎熱季節發病,就用辛涼的通聖散等藥物來治療;如果在寒冷季節發病,就用辛溫的葛根升麻等藥物來治療。痘瘡發病後,如果治療得當,但又疏於護理,遇到風熱則血液沸騰,遇到寒冷則血液凝滯。
如果血液沸騰,就用辛涼的散風藥物;如果血液凝滯,就用辛溫的藥物。此外,也可以外用塗敷等藥物治療。如果紅色斑塊從腹部往四肢蔓延,尚能治療;如果從四肢往腹部蔓延,則無法治愈。
4. 明痘後生疳瘡論
凡生痘瘡。小兒原氣壯實,則痘易安。有等原氣虧虛,或又不曾托表,而又過食甘肥等物,致令胃中蓄之濕熱上入經絡;貫於口鼻耳目及牙齗上下,皆能生疳。津淫日久,濕熱生蟲,腐蝕牙齗,齒脫骨落。並皆治之:內則益清中除濕熱之劑;外以蠶繭子出過蛾的,入白礬一撮火煅灰共末,上之即愈。
白話文:
痘瘡痊癒後,若生出疳瘡,其原因在於:孩童若先天元氣充足,痘瘡則容易痊癒。但若元氣不足,或痘瘡未曾充分發散於肌表,又過度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,導致胃中積聚濕熱,濕熱之邪上犯經絡,侵犯口鼻耳目及牙齒,便會生出疳瘡。久而久之,津液失調,濕熱生蟲,腐蝕牙齒,甚至造成牙齒脫落、骨骼損傷。治療方法:內服清熱利濕的藥物,外用蠶繭殼(已羽化成蛾的蠶繭)加白礬少許,以火煅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,即可痊癒。
5. 明痘後癰疽疔毒論
夫,小兒痘已出盡,胎毒已化,而又復生癰疽疔毒。是何氣使然? 答曰:胎毒雖化,氣血已虧;再加於失其調護,致令陰陽相滯,壅塞經絡,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疔毒,變生異症,亦皆有之;何況瘡瘍乎? 枉枉殤夭,不可勝記。輕而變重,重而變危。惜哉!天命耶?失護也。
白話文:
小孩子痘疹已全部出完,胎毒也消除了,卻又長出癰疽疔毒,這是什麼原因呢?
答案是:雖然胎毒已消,但氣血已虧損,再加上沒有好好調養護理,導致陰陽失調、經絡阻塞,營氣無法運行,逆行於肌肉組織內,於是就生出了癰腫疔毒等各種異症,更何況是瘡瘍呢!因此造成夭折的案例不計其數,病情輕的會加重,重的則會危及生命,實在令人惋惜!這是天命使然?還是護理不當所致呢?
6. 明痘後細瘡如疥難愈論
痘回痂落,宜該清潔。或誤食發物,或勤抱風處洗浴,致令復生細瘡,如疥非疥,最難得愈。諸藥不應。惟宜川蜂蜜一二兩,用水煎滾,時時呷之。外用:懷孕母豬的糞曬乾燒灰,不拘多少;再加輕粉五分,滑石五分末,共研細用酒調勻;鵝翎掃搽瘡上,即愈。
白話文:
痘瘡結痂脫落後,應該保持清潔。如果不小心吃了發物,或者經常在風口處洗澡,就容易再次長出細小的瘡瘍,看起來像疥瘡卻不是疥瘡,非常難治癒,一般的藥物都無效。最好用一兩左右的川蜂蜜,加水煎煮沸騰,隨時少量飲用。外用懷孕母豬的糞便曬乾燒成灰,用量不限,再加入輕粉五分、滑石粉五分,研磨成細粉,用酒調勻,用鵝毛筆塗抹在患處,就能痊癒。
7. 明痘後兩目胞腫論
常治痘後。小兒兩目胞腫蓋下瞼上寸許。相渰瞼爛成瘡。久治不痊除。不知內宜泄去陽明胃經濕熱。其腫漸消。淚自止。痛自除。黃連解毒湯三黃丸類。如眼珠有翳。用煮肝散退其翳。常常服之。切忌雞鴨卵萵筍蔥韭之類。
白話文:
痘痘痊癒後,孩子常常出現雙眼眼瞼腫脹,腫脹範圍在下眼瞼上方約一寸左右,眼瞼互相浸潤腐爛成瘡,久治不愈。這是因為體內陽明胃經的濕熱之邪沒有排出。只要內治洩去濕熱,腫脹就會逐漸消退,流淚和疼痛都會自然消失。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或三黃丸等藥物治療。如果眼珠上出現翳膜,可以用煮肝散來消除翳膜,並經常服用。治療期間,絕對要忌口,避免食用雞蛋、鴨蛋、萵苣、蔥、韭菜等食物。
8. 明痘後宜隨症施治論
痘乃天花。一名聖瘡。前後十四五日內,生死立見。父母憂心恤如珍寶。庸醫失治,即見□迍。前賢深戒,所謂痘症首尾俱不可汗下。此一句使後人拘泥,不能展轉施於治法,使患者束手而斃,豈此禮乎?
假如痘疹因傷寒而得,邪在太陽經,激起痘毒,二熱交攻。若形汗之,寒邪從何而解?痘毒從何而散?致令熱邪痘毒內郁熾甚,豈不變為壞痘瘡耶?但不可用麻黃等類,只宜輕解蘇葛升麻也。如熱毒攻裡,內實壅滯,二便秘結,若不疏瀉,痘即變靨,而壞症現耶。此豈不失治法乎?若拘古言,此症何由救免?亦云少加大黃可也,亦不可猛浪也。
又言,痘家若服張氏異攻散,如抱薪救火,火內澆油。此言又遠也。如小兒痘症七八日正發漿滿之時,兒或誤食冷物及弄水漿,陰寒內蓄,四肢逆冷,唇青腹痛等症。若不用溫暖之藥,陰寒從何而退?大抵臨症處方,施於活法,驗症的確。果是氣虛,宜四君子加減;血虛,四物加減。少入薑桂,以御其寒。痘得熱而易出,亦不致變為壞痘子瘡耶?正謂醫無定體,應便而施,正謂此也。
白話文:
明痘後宜隨症施治論
天花,又稱聖瘡,十四五天內生死攸關,父母都非常擔心。庸醫誤治,就會出現危險情況,前輩們曾嚴厲告誡,痘症前後都不能發汗或瀉下。這句話讓後人死板地遵循,無法靈活運用治療方法,導致患者束手待斃,豈非可惜?
如果痘疹是由傷寒引起的,邪氣在太陽經,激發痘毒,兩種熱邪互相攻伐,如果強行發汗,寒邪怎麼去除?痘毒又怎麼消散?這樣會導致熱邪和痘毒鬱結加重,豈不變成嚴重的天花?所以不能用麻黃等藥,只能輕微地使用蘇葉、葛根、升麻。如果熱毒攻心,內部壅塞,大便秘結,如果不疏通瀉下,痘疹就會潰爛變醜,出現嚴重症狀,這不是誤治了嗎?如果拘泥於古話,這種情況怎麼救治?少量加大黃也可以,但不可過猛。也有人說,痘瘡患者服用張氏異功散,如同抱薪救火,火上澆油,這種說法太過絕對。
如果小孩長痘七八天,痘漿已滿,卻誤食冷物或弄濕衣物,導致體內陰寒積聚,四肢冰冷,嘴唇發青,腹痛等症狀,如果不使用溫暖的藥物,陰寒怎麼退去?總之,臨症處方要靈活運用,根據實際情況診斷,確實是氣虛,就加減使用四君子湯;血虛,就加減使用四物湯,少量加入生薑、桂枝,以抵禦寒邪。痘疹因溫熱而容易排出,也不會變成嚴重的痘瘡。這就是說,醫術沒有固定的模式,應該根據情況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