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十 (7)
卷之十 (7)
1. 明痧症吉凶論
痧子一症。亦是胎毒流行所感不時之氣而發也。與痘瘡不同。其生死一類。毒之始發於脾。流於心。入於肺腎則無恙。入於肝目淚出不止。入於肺涕流不幹。嗽甚煩躁不安。以火照之。隱隱於皮膚之下。以手摸之。磊磊於肌膚之間。其形如疥。其色若丹。隨出隨沒。乍有乍無。
腫而兼隱。膚赤明朗者為吉。最嫌煤黑。百無一生。喜衄血。毒從衄解。身涼者吉。咽痛者凶。治宜生津養血。食少者救胃和脾。秘結者疏利。鬱熱者解肌。則令中和。一出連綿三四日者不收。乃毒火太甚。急用化斑湯解毒湯。遲遲出不快者亦表解之類。切忌酸醋梅漿冷水等物。
雞魚五辛之物過七七日無忌。
白話文:
痧症是一種因胎毒和流行性感冒等外邪入侵所引起的疾病,與痘瘡不同,但生死攸關。毒氣最初發作於脾臟,然後流向心臟,如果進入肺和腎臟則無大礙。但若侵入肝臟,則會導致淚流不止;侵入肺臟,則會出現鼻涕流個不停、咳嗽劇烈、煩躁不安等症狀。痧疹隱隱約約地潛伏在皮膚之下,摸起來疙疙瘩瘩的,形狀像疥瘡,顏色像丹砂,時隱時現,忽有忽無。
腫脹且顏色紅潤明亮者預後良好,最忌諱顏色發黑,幾乎是凶多吉少。流鼻血是好的徵兆,毒氣可藉此排出。身體發涼也預示著病情好轉,而咽喉疼痛則是不祥之兆。治療上應注重滋陰養血,食慾不振者需健胃和脾,便秘者需通便,內熱者需清熱解毒,使身體恢復平衡。如果痧疹連續三四天不斷地冒出來,則表示毒火太盛,需緊急服用化斑湯或解毒湯。若痧疹出得慢,也需及時治療。務必避免食用酸醋、梅子、漿果、冷水等寒涼食物。
雞肉、魚肉、辛辣食物等,七七四十九天后即可恢復正常飲食。
2. 明癍痧不同論
癍者點也。色赤而有點無頭粒者是也。痧有頭粒小而隨出即沒。沒而又出。俱是心火乘於肺金。挾痰而作。有傷寒從表而發。以白虎湯玄參升麻湯化癍湯治之。亦有可汗可下。俱在通聖散中消息治之。黑癍者乃胃爛而出。不可救之。
白話文:
明癍痧不同論
癍是像點狀的東西,顏色發紅,呈現點狀,沒有像小疙瘩那樣的突出物。痧則是有像小疙瘩那樣的突出物,而且會時隱時現,一會兒出來,一會兒又消失。這些都是因為心火旺盛,侵犯肺金,夾雜痰液而引起的。有些則是因傷寒從體表入侵而發病。可以用白虎湯、玄參升麻湯、化癍湯治療。也可以通過發汗或瀉下治療,這些方法在通聖散中都有涉及。黑色斑點則是胃部潰爛造成的,這是不可救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