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)

1. 癆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氣少血。生於足小指後趺京骨等穴。五七日得潰。有膿黃白色不多者安。如黑色不潰癢甚者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癆疽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,多因氣虛血少而生,常見於足小指後方的京骨等穴位附近。 發病五到七天後會潰爛,如果膿液顏色發黃發白,量不多,則病情較輕,可以治療;但如果膿液呈黑色,且潰爛處奇癢難忍,則預後不良,難以治癒。

2. 齧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血少氣。生於足跟申脈穴。又名足疽。如初起赤腫有頭可刺。有膿黃白色者可治。如初起便破。黑爛大惡。久則令人足落。若不早治。此人不能生也。

白話文:

齧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,多因血虛氣弱引起。好發於腳跟申脈穴附近,也稱為足疽。初期表現為皮膚紅腫,腫脹處有明顯的尖頭,可以用針刺。如果腫脹處有膿液,膿液顏色為黃白色,則可以治療。但如果初期就潰爛,出現黑色壞死、惡臭,且病情持續很久,就會導致足部壞死脫落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患者的生命將受到威脅。

3. 臀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血少氣。生於承扶二穴者名曰臀疽。最痛。宜托之。三五日膿出瘥。如近大小便處難治。生於實處易治。

白話文:

臀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,多因血瘀氣虛所致。長在承扶穴附近的臀部膿腫,稱為臀疽,疼痛劇烈。治療應以引導膿液排出為要,通常三到五天膿液排出後就能痊癒。但如果靠近大小便的地方,則較難治療;長在肌肉豐滿處則較易治療。

4. 中庭疽

此瘡乃任脈之經。是奇經脈也。在乳之中央。宜內托千金湯治之。外宜敷貼。隨症加減為妙。

白話文:

此病是發生在任脈經絡上的腫瘍,任脈屬於奇經八脈之一,位於乳房中央。治療宜內服千金湯,並配合外敷藥物,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加減用量最佳。

5. 傳心疽

是足少陽膽經。多氣少血。生於脅下京門帶脈二穴之次。痛癢徹心。如針刺之痛漸潰至臍者死。初腫脅痛不能轉動。面垢。百節骨痛。痛則連心。故名傳心疽是也。

白話文:

傳心疽是膽經的病症,多半是氣盛血虛引起的。它發生在脅下京門穴和帶脈穴附近。患者會感到疼痛和瘙癢,這種痛感會一直延伸到心臟,像針刺一樣,如果潰爛到肚臍就性命堪憂。初期症狀是脅肋腫痛,無法翻身,臉色暗淡,全身骨頭疼痛,疼痛還會牽連到心臟,所以稱為「傳心疽」。

6. 井疽

是任脈之經。在於鳩尾穴所生者名曰井疽。狀如大豆。三四日間。若不早治。十日必死。外發出者易痊。內發傷膜主死。無疑也。

白話文:

井疽是任脈經絡上的疾病。長在鳩尾穴(腹部正中線,劍突下)的叫井疽,形狀像大豆,三四天內如果不治療,十天內必死。如果膿瘍外發則容易痊癒,如果內發傷及腹膜則必死,無庸置疑。

7. 合陽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濕熱之毒所生。初宜托裡除濕清熱之藥。內以羌活湯汗之則愈。如已成形。再加排膿止痛則潰。外宜敷貼之則已。

白話文:

合陽疽是足太陽膀胱經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。初期應服用具有托裡(托邪外出)、除濕、清熱功效的中藥,內服羌活湯發汗,就能痊癒。如果已經形成膿腫,則需再加上能夠排膿止痛的藥物,使之潰破;外敷藥物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