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)

1. 左右便癰

此瘡發於兩腿丫內橫骨穴陰臁穴。肝腎二經。多血少氣。令人寒熱。焮腫作痛有單左單右。及雙作者。宜散肝經濕熱。解毒。初則灸妙。

白話文:

左右腿窩長瘡,位置在兩腿內側橫骨穴與陰臁穴附近,屬於肝腎經絡病變。多因血熱氣虛引起,症狀為寒熱交替、紅腫疼痛,可單獨發生在左腿或右腿,也可能同時發生在雙腿。治療應以疏散肝經濕熱、解毒為主。初期可以用灸法治療。

2. 箕𥱽癰

此瘡發於陰囊後穀道前。乃任督脈所起之處也。亦有濕熱而生。或勞逸及妒精所有。宜內疏內托。隨症施治則安。戒怒氣房事。不然成漏矣。有一人生此及莖中三處。漏尿溺。余為治好。二月後因房事復發。

白話文:

這類癰疽長在陰囊後面、肛門前面的位置,是任脈和督脈交會的地方。也可能是濕熱引起的,或者因為過度勞累、縱慾傷身所致。治療上應該內外兼治,根據具體症狀用藥,就能痊癒。要避免生氣和性生活,否則容易導致尿液漏出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,這種癰疽長在他陰莖和上述位置一共三個地方,導致他尿失禁。我治好了他,但兩個月後因為房事又復發了。

3. 挾癰

此瘡發於腋內。乃手厥陰經。多血少氣。天池穴邊者令人寒熱大痛。掌熱臂急面赤。初則內疏之。次則散毒托之。

白話文:

腋下長出的癰疽,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病症,多半是血多氣虛造成的。如果長在「天池穴」附近,會讓人寒熱交加、劇痛,手掌發熱、手臂僵硬、臉色發紅。初期治療應以疏通經絡為主,之後再輔以散毒、托毒的方法。

4. 箕門癰

此瘡是足太陰脾經濕熱之毒所生。其經多氣少血。在股內近膝上。宜內托黃耆柴胡湯加蒼朮防己等藥治之。外宜敷貼。隨症施治妙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是脾經濕熱毒邪引起的。脾經氣血不足,長在靠近膝蓋的股內側。治療應內服黃耆柴胡湯,再加入蒼朮、防己等藥;外用藥膏敷貼,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