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四 (4)
卷之四 (4)
1. 環項發
此瘡發於項一周圍。名曰環項發。又名落頭癰。先看何處腫起。如從後天柱穴起即足太陽兼督脈啞門下。作寒熱拘倦。悶亂恐怖。不食。如連前項俱腫。乃毒流入足少陽陽明。連耳腫分經勢治之。不瘥者死。
白話文:
這種瘡瘍發生在頸部四周,叫做環項發,也叫落頭癰。要先觀察腫脹從哪裡開始。如果腫脹從後頸的天柱穴開始,那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啞門穴以下的部位,患者會出現寒熱、倦怠、胸悶、煩躁、恐懼、不想吃東西等症狀。如果腫脹連到前頸,那就是毒氣流入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,連耳朵也腫了,要根據經絡循行路線治療。如果治療無效,就會危及生命。
2. 左搭肩發
此瘡發於肩背者。乃手足太陽經。俱多血少氣。如在膈俞穴魂門穴。有瘡無串者易治。有串者難安。凡有右搭肩左必有串。亦有雙搭肩者更重。當觀善惡。托裡疏下。妙亦在臨症之權衡耳。
白話文:
肩背部出現的這種瘡瘍,是手足太陽經循行部位的病症,多半是因血虛氣弱所致。如果長在膈俞穴和魂門穴附近,沒有向其他部位蔓延的,比較容易治療;如果已經蔓延開來,則難以痊癒。凡是右側肩膀長瘡的,左側必然有蔓延的症狀;甚至還有人兩側肩膀都長瘡,病情更為嚴重。治療時需仔細觀察病情輕重,採取扶正祛邪、疏通下焦的治療方法。最終的治療方案,還需根據實際病情靈活掌握。
3. 腎俞發
此瘡發於腎俞穴畔者。皆因服金石熱藥及膏粱厚味得之。內傷腎膜。外則發此。急宜補腎藥。內兼托裡。解散瘡毒。加敷貼之藥為妙。切忌房事氣怒。須百日平復。若犯之。決不可治矣。
白話文:
腎俞部位長瘡,都是因為服用金石類熱性藥物和油膩肥甘厚味的食物所導致的。內傷腎臟的薄膜,外則長出這個瘡。應該趕緊服用補腎的藥物,內服也要配合外敷藥物,以消除瘡毒,外敷藥膏更佳。絕對要避免房事和生氣,通常需要一百天才能痊癒。如果犯了忌諱,就絕對治不好。
4. 膀胱俞發
此瘡發於膀胱俞中膂內俞。多氣少血。初起時發熱焮腫。百節疼痛。昏沉不知人事。出膿者可治。如出血水不收口者。須內托補妙。不然難愈也。
白話文:
膀胱俞附近及膂內俞穴位處長瘡,多半是氣虛血少所致。初期會發熱腫脹,全身關節疼痛,昏沉不清醒。如果能排出膿液,則有治癒的可能。但若出血水流不止,則需內服補益的藥物,否則難以痊癒。
5. 手背發
此瘡發於手背中渚液門二穴。系手少陽經。多氣少血。初起時令人憎寒發熱。或作嘔及作癢痛。有五善七惡。內詳照篇論治之。
白話文:
手背上的瘡,長在手背的中渚穴和液門穴之間,屬於手少陽經循行的部位。這類瘡瘍多半是因為氣虛血少引起的。初期症狀會讓人感到畏寒發熱,或者噁心、奇癢難耐且疼痛。這種瘡有五種好的預後徵兆和七種壞的預後徵兆,詳細診治方法請參考篇章內文。
6. 足背發
此瘡發於足背。衡陽陷谷二穴。乃足陽明胃經。多血多氣。初發時令人發熱作嘔。痛癢麻木。俱照前篇中可灸之可托之。以平為善也。
白話文:
足背上的瘡瘍發生在足背,與衡陽、陷谷兩個穴位相關,這兩個穴位屬於足陽明胃經,多由氣血旺盛導致。初期症狀會讓人發熱、嘔吐,並伴隨疼痛、搔癢、麻木等感覺。治療方法可參考前面章節中提到的灸法或托法,以症狀平復為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