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耳發

是足少陽膽經。其經多氣少血。其瘡發於懸釐主客二穴上下。五六日漸長蜂窩。皮紫熖熱。如火燒痛十日內刺之有膿者生。無膿出血。食不知味。精神不佳。二十四日必死不可救也。其左右亦同。

白話文:

耳部生瘡是膽經(足少陽膽經)的問題,膽經氣虛血少。瘡瘍發生在懸釐穴和客主穴附近,五六天後會逐漸腫大成蜂窩狀,皮膚紫紅,發熱疼痛,像火燒一樣。十天內如果用針刺,有膿則能痊癒;如果沒有膿,反而出血,則會食慾不振、精神萎靡,二十四天內必死,無法治療。左右耳都一樣。

2. 太陰發

此瘡發於瞳子窌左右二穴相同。俱系足少陽膽經。多氣少血。赤腫有膿知痛者生。宜托表。如大渴悶亂血出不止者。及青黑色不痛。作蛀孔。血盡出而無膿則死矣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瘍長在瞳孔旁邊的兩個穴位,位置對稱。這兩個穴位都屬於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。多半是因為氣虛血少引起的。瘡瘍紅腫化膿,並且疼痛,應當採取疏通表邪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患者感到非常口渴、胸悶煩躁,並且出血不止;或者瘡瘍顏色青黑,不痛,出現蛀孔一樣的潰爛,而且出血不止,沒有膿液,那麼就會危及生命。

3. 臉發

是足陽明胃經。多氣少血。其瘡發於四白巨窌二穴。左右相同。似葡萄色。形漸大或生子母瘡者八日死。分五善七惡多寡治之。在左者內托藥中加當歸二倍。在右者加三倍。妙在斯矣。

白話文:

臉上長瘡是足陽明胃經的問題,多半是氣虛血少導致的。瘡瘍長在四白穴和巨髎穴附近,左右臉頰都可能出現,顏色像葡萄一樣。如果瘡瘍逐漸變大,或者出現母子瘡(大小不等的相連瘡),八天內可能就會死亡。治療要根據瘡瘍的數量、性質(分為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壞的徵兆)來決定用藥。如果長在左臉,內服藥方中要增加當歸的用量為原來的兩倍;如果長在右臉,則要增加三倍。這就是治療的關鍵所在。

4. 頤發

是足陽明胃經。多氣少血。在頰車大迎二穴上下。左右相同。雙發最凶。如腫痛不可忍者。八日可刺。膿汁出四畔軟者生。如反硬。牙關緊。不能食。似蜂窠涓涓流黃水。十無一生。女人患此。主四五日死。

白話文:

頤發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症,症狀表現為氣多血少,發生在頰車穴和大迎穴附近(上下左右皆同)。兩邊同時發作最危險。如果腫痛難忍,可以等待八天後再用針刺治療。如果膿汁從四邊流出,並且腫塊變軟,則能痊癒。但如果腫塊反而變硬,牙關緊閉,無法進食,並且像蜂窩一樣不斷流出黃色膿水,那存活率就很低(十個病人可能只有一個能活)。女性患此病,大多數會在四到五天內死亡。

5. 痼發

此瘡發於手少陽三焦經。多氣少血。在耳後下一寸三分。乃致命之所。如赤腫痛急。內托之。毒膿出腫散則安。不然連耳聾渾渾沌沌。喉嗌內腫痛。汗出連目眥。頰及肩肘大痛。若不早治必死矣。

白話文:

這個瘡瘍發生在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路線上,多半是氣虛血少引起的。長在耳後下一寸三分的地方,這是非常危險的部位。如果患處紅腫疼痛劇烈,就要內服藥物托毒外出。膿液排出,腫脹消散後就沒事了。否則,會導致耳聾、頭昏眼花,喉嚨腫痛,汗出不止,甚至連眼眶都感到疼痛,臉頰、肩膀、手肘也會劇痛。如果不儘早治療,必定會危及生命。

6. 癭瘤發

此瘡發於脊之正中。近於大椎陶道身柱三穴之端。俱督脈之所絡處。甚利害。急早托之。是陽脈之海。督領百脈。經云。營氣不從。逆於肉理。乃生癰腫。督脈不能統督之意。可見之凶症也。

白話文:

這類腫瘤長在脊椎正中央,靠近大椎、陶道、身柱三個穴位附近,都是督脈循行經過的地方。病情非常危急,必須儘快治療。因為督脈是陽脈之海,統率全身經脈,經書上說,營氣運行失常,逆著肌理運行,就會導致癰腫產生。督脈無法正常統攝經脈,說明這是非常凶險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