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四 (1)
卷之四 (1)
1. 卷之四
2. 總論
夫癰疽疔毒、瘰癧瘤癤,其名甚多,故余總謂瘡瘍是也。然各有形,其形不同,其苦不一。十四經絡部位之高下,血氣之多少,症之善惡,瘡之大小淺深,腑臟之源,感之輕重所發也。故有陰有陽,有表有里,有標有本之異也。經云:「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」又云: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」是也。
然形大而浮者,癰也,乃六腑積毒之所生。初起有頭,一如㾦癗,白色焦枯,觸之痛應心者,疽也。腫浮根小,至大不過二三寸者,癤也。至於疔者,形有二十三種,余今分為三十四種。其形小頂如釘疱,故名之。如有紅絲直皈於心,當刺其頭,瀉去毒血,紝入蟾酥等藥,不刺則皈心必死矣。
然癰癤初則宜灸,謂其氣本浮,令其氣血通達暢快矣,癰則易療,而將息難,瘥遲。疽則難醫,易得痊,宜烙不宜灸。諸瘡之中,惟有疔瘡發背最凶。須明五善七惡之理,當察其前論。篇篇有味,卷卷出奇。雖云瘡科,古之未竭其奧,未盡其傳。余雖不敏,詳之至微其理。大至癰疽,小至於痤痱,無不選其精秘。然方法無不擇其良驗,故云之外科啟玄。又圖之形症,鳴之經絡,施之治法,後學者可一覽而即為上志矣。
白話文:
[總論]
癰疽疔毒、瘰癧瘤癤,名稱很多,總稱之為瘡瘍。但它們形狀各異,症狀也不同,這取決於十四經絡的部位高低、氣血的多少、病情的好壞、瘡瘍的大小深淺、臟腑的病源、致病因素的輕重等。所以瘡瘍有陰陽、表裡、標本的區別。經書上說,各種疼痛、瘙癢、瘡瘍都屬於心火;又說,營氣不通,逆行於肌肉組織,就會產生癰腫。形體巨大而浮腫的是癰,是六腑積毒造成的;初期有膿頭,像麥粒一樣,顏色發白乾燥,觸摸時疼痛牽連到心的是疽;腫脹浮腫但根部較小,最大不超過二三寸的是癤;至於疔,形狀有二十三種,我這裡分為三十四種,它的形狀小,頂端像釘子一樣的皰疹,所以叫它疔。如果出現紅色的絲線直通心臟,必須刺破膿頭,排出毒血,再放入蟾酥等藥物,不刺破就會危及生命。癰癤初期宜用灸法治療,因為它的病氣浮在表面,灸法可以使氣血通暢。癰比較容易治療,但休養生息才能痊癒;疽則難以治療,但容易痊癒,宜用烙法,不宜用灸法。各種瘡瘍之中,只有疔瘡和發背最凶險,必須明瞭五善七惡的道理,應參考前面的論述,每一篇都有精妙之處,每一卷都有獨到之見。雖然是瘡瘍外科,但古籍中並未窮盡其奧妙,也未完全傳授下來。我雖然才疏學淺,但對瘡瘍的細微之處都做了詳盡的研究,從癰疽到痤痱,都選擇了精要的內容,方法也都選擇了有效的驗方,所以稱之為《外科啟玄》。書中圖示了各種形狀和症狀,說明了經絡,闡述了治療方法,後學者可以一目瞭然,作為學習的指導。
3. 腦發
此癰發於巔頂之上泥丸宮穴。系足太陽膀胱經。兼與督脈相併而作。其經多血少氣。狀如火燎。漿炮大如錢。形色似葡萄。頭若有蜂兒米粒大。四圍堅硬。色赤者可治。血悶亂神不定者死。如八日有膿可刺者生。
白話文:
腦部腫瘍發生在頭頂的泥丸宮穴,屬於足太陽膀胱經,並與督脈相連。此經脈氣血不足,腫瘍形狀像火燒傷一樣,像水泡般大小如銅錢,顏色形狀像葡萄,腫脹處還有像蜂窩一樣的小顆粒,周圍堅硬。腫瘍顏色發紅的可以治療,如果伴隨血瘀、神志不清的則會死亡。如果八天內腫瘍內有膿液可以進行刺破排膿,則能痊癒。
4. 腦後發
此癰亦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兼督脈陽維脈所作。多血少氣。在玉枕二穴風府穴端。痛癢不一。善惡兼現。在表者汗之。里者疏之。當詳前法治之。
白話文:
腦後長癰疽,是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、陽維脈共同導致的病症。多半是氣血不足,血液瘀滯所致。腫痛的位置多在玉枕穴和風府穴附近,疼痛和搔癢的程度不一,病情時好時壞。如果腫痛在皮膚表面,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如果腫痛深入體內,就用疏通經絡的方法治療。治療方法可參考之前的治療方法。
5. 耳後發
此瘡乃手少陽三焦經毒之所。發於耳後角孫顱息二穴之上下。及左右耳畔。是經多氣少血。凡有瘡難得愈者。甚則連耳聾嗌腫頰痛。手小指次指肩肘俱痛。治當消風抑火。內疏內托。隨症治之。
白話文:
耳後發的瘡,是手少陽三焦經毒氣引起的。長在耳後角孫、顱息兩個穴位上下,以及左右耳旁。這是因為三焦經氣多血少造成的,所以瘡瘍不易癒合。嚴重的話,還會伴隨耳聾、咽喉腫痛、面頰疼痛,以及小指、無名指、肩、肘都疼痛。治療要以消風清熱、疏通經絡、托毒外出為主,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。
6. 右鬢髮
此瘡發於右鬢。乃足陽明胃經。多氣多血。在頭維穴下關穴二穴上下。初起如癤子大。次後漸大。四圍黃赤。堅如石。有膿腫。上似豬皮鬃眼睡中。譫語恍惚。吐逆鮮血。流入四肢。萬無一生。
白話文:
這個瘡長在右側鬢角,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病症,患者氣血都很旺盛。瘡位於頭維穴和下關穴附近。初期像癤子般大小,之後逐漸腫大,周圍皮膚發黃發紅,堅硬如石,並伴有膿腫,表面像豬皮一樣佈滿像鬃毛一樣的小孔。患者睡覺時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還會嘔吐鮮血,血液流遍全身。這種情況幾乎沒有生存的希望。
7. 左鬢髮
此瘡發於左鬢。如右鬢經穴相同無異。大抵毒氣相結於右。即足陽明經。右邊經絡內。毒結氣分。左屬血分。用藥時察之表裡虛實。而再詳左右氣血之屬而藥之。無不神矣。
白話文:
左鬢的瘡瘍,與右鬢經穴的病理相同。大多數情況下,毒氣積聚在右側,也就是足陽明經的經絡內,毒氣阻滯在氣分;左側則屬血分。用藥時需仔細觀察表裡虛實,以及左右兩側氣血的盛衰情況,再據此用藥,療效一定很好。
8. 雙鬢髮
兩鬢俱生名曰雙發。其毒重於單發。若其毒勢小於單。無惡症者生。如重者不治。
白話文:
雙鬢長出頭髮,稱為雙鬢髮。它的毒性比單側長髮更重。如果毒性輕微,且沒有其他惡性疾病,則可以自然生長。但如果毒性嚴重,則難以治愈。
9. 對口發
此瘡生於腦後下。正對於前面口。是督脈經中。毒氣結之。風府啞門二穴之次。其症最凶。如八九日中有膿可治。如毒勢太凶。必有通喉落首之厄。若不早治。死不遠矣。
白話文:
此瘡生在腦後下方,正對著前面的嘴巴,位於督脈經絡之中,是由毒氣凝聚而成的。它長在風府穴、啞門穴附近,病情非常凶險。如果八九天內能化膿,還有治療的機會;但如果毒氣蔓延太厲害,很可能會導致喉嚨腫塞、頭部脫落而死。如果不儘早治療,很快就會死亡。
10. 兩邊髮際發
天柱二穴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血少氣。或左或右。雙發者更重。初發時宜急救之。如遲恐毒入腦。邪熱上攻。四畔赤腫硬。連於耳後。發寒熱作膿。急宜托裡。不然。流走於腰背間。再發恐難救也。
白話文:
兩邊髮際長瘡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附近出現問題。患者通常血多氣少,瘡瘍可能只長在左側或右側,兩側都長則病情更嚴重。初期應立即治療,若延誤治療,毒素恐入侵腦部,導致邪熱上攻,周圍皮膚紅腫發硬,蔓延至耳後,伴隨寒熱、化膿等症狀。此時應及時清除體內毒素,否則瘡瘍會蔓延到腰背部,再次發作就更難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