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八

2. 楊梅結毒

此瘡結毒於生梅瘡之後。或數年三五十年。皆因毒未發之淨也。亦有父母生而遺及子孫。或自身結之甚毒亦甚。結之微毒亦微。始則筋骨疼痛。三兩月知則表托解毒之藥。再以艾火灸之則安。法見後。

白話文:

楊梅結毒是指梅毒痊癒後,毒素殘留體內所引起的疾病。這種情況可能持續數年,甚至數十年,都是因為毒素未完全清除所致。也有些病例是遺傳自父母,或自身感染毒性較強或較弱的毒素所致。初期症狀為筋骨疼痛,持續三個月左右,可以服用表托解毒的藥物,再配合艾灸治療就能痊癒。具體方法詳見後文。

3. 楊梅癬瘡

此癬因生梅瘡時食了牛肉。或又洗浴當風抓癢。或行房事。致令渾身腥臭。或干而起白屑。或腥水淋漓。治分上下身多少。分氣血。受症用消風散。入於氣血藥中消息治之。外用粉霜搽之妙。

白話文:

楊梅癬瘡是因為在患梅毒時吃了牛肉,或是洗浴時受風抓癢,或是發生性行為,導致全身發出腥臭味,皮膚可能乾燥起白屑,也可能滲出腥臭的液體。治療要根據病灶位於上半身或下半身,以及病情輕重,辨別是氣虛還是血虛,再用消風散等藥物調理氣血,內服藥物治療,外用藥粉塗抹效果最佳。

4. 翻花楊梅瘡

大抵翻花楊梅瘡者是濕熱之盛。表虛而毒猖獗。致令如此。宜解毒去濕熱。實表補中益氣加土茯苓等類治之。戒氣怒。忌房事及發物。無有不安之者。外用點藥及粉霜如神效。

白話文:

翻花楊梅瘡大多是因為體內濕熱過盛,加上體表虛弱,導致毒邪猖獗而發病。治療應以解毒、清熱利濕為主,同時補益氣血,並配合服用土茯苓等藥物。應戒除怒氣,避免房事和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,這樣就能恢復健康。外用藥膏或藥粉也有很好的療效。

5. 陰楊梅瘡

夫陰楊梅瘡。與陽梅瘡大不相同。此瘡色紅而不起不破。乃是血中受風熱之毒。又云男子受女人梅毒之穢氣相感而生。治法宜四物湯內加梅瘡土茯苓等藥治之則瘥。

白話文:

陰楊梅瘡與陽梅梅瘡大不相同,這種瘡顏色紅腫,卻不會潰爛破裂,是因血液中受到風熱毒邪侵襲所致。也有人說,是男人感染了女人梅毒的穢氣而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,再加入治療梅毒的土茯苓等藥物,就能痊癒。

6. 楊梅痘子

痘子者是毒氣之微也。氣體壯實。或感之輕也。宜用土茯苓湯加托裡之藥十數劑。令毒晝則安。宜戒房事。不然輕變重。重變危。亦或有之。不可不慎之也。切宜珍重之。

白話文:

楊梅痘子是指輕微的毒氣侵犯身體,身體抵抗力較強,所以症狀較輕。建議服用土茯苓湯,並加入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,服用十幾劑,讓毒氣白天就能平息。應避免房事,否則輕症可能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,務必小心謹慎,珍重身體。

7. 楊梅疳瘡

因生梅瘡後。托裡不盡。其毒復作。在上者鼻內蝕爛。至於塌陷破壞面目口鼻。在下者。則蝕其穀道壞爛。或蝕其玉莖至於斷落。多喪其生也。宜珍保之。內服消疳湯藥及丸藥。再上紅粉霜等藥治之則安。

白話文:

楊梅瘡(梅毒)發病後,如果治療不徹底,毒邪會再次發作。發病部位在上,會腐蝕鼻腔內部,甚至導致鼻樑塌陷,毀壞面部、口鼻;發病部位在下,則會腐蝕肛門,使其潰爛;甚至會腐蝕陰莖,造成陰莖壞死脫落。很多患者因此喪命,所以必須小心謹慎,積極治療。應內服消疳湯藥及丸藥等,再配合外用紅粉霜等藥物治療,才能痊癒。

8. 楊梅圈瘡

此圈瘡是生梅瘡時誤食肝腸大臟等物。致令愈後復生。此圈瘡是也。治宜土茯苓湯加消風散之藥。則搽之粉霜則愈。若不早治。恐成癬矣。

白話文:

楊梅圈瘡是因為患梅瘡時,錯誤地食用肝臟、腸胃等食物,導致痊癒後再次復發。這種復發的瘡瘍就是楊梅圈瘡。治療方法是用土茯苓湯加入消風散的藥物,再以藥粉外敷,就能痊癒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恐怕會變成頑固的癬。

9. 齒窟瘡

凡人年老未有不落齒者。齒落時其根最深。其窟最大。氣血虛衰。窟急不能合。或有少合。忽被硬物碴破。不便於茶飯。其痛切骨至心及腦。況口不能茶飯。瘡口最難合者。方見於後。

白話文:

老年人幾乎都會掉牙,牙齒脫落時,牙根通常扎得很深,留下的牙窟窿也最大。由於年老氣血衰弱,牙窟窿難以癒合,即使勉強癒合,也可能被堅硬的食物殘渣弄破,導致進食困難,疼痛劇烈,甚至痛徹心扉,讓人苦不堪言。更糟糕的是,因為無法正常飲食,傷口癒合就更加困難。治療方法將在後面說明。

10. 胎溻皮瘡

此瘡因子在母腹中。母不禁口。過食五辛炙煿等物。或父母有瘡而得孕。致令生子下來。渾身無皮。如湯燙去。或半體。或頭面。皆有之。治宜玉粉散滲之。勿服解毒之劑則安。

白話文:

胎溻皮瘡是因為胎兒在母體時,母親飲食不節,過度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,或者父母本身患有皮膚病而懷孕,導致孩子出生後全身或部分皮膚缺損,如同被燙傷一般。治療方法是用玉粉散外敷,不要服用解毒藥物,這樣就能痊癒。

11. 風熱瘡

此瘡初則疙瘩癢之難忍。爬之而成瘡。似疥非疥。乃肺受風熱。故皮毛間有此症也。宜防風通聖散數劑治之。三五日即愈。不似疥難痊。若不早治。亦恐遍身成癩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初期會起疙瘩,奇癢無比,抓撓之後就會變成瘡瘍,看起來像疥瘡卻又不是。這是因為肺部受了風熱之邪,所以皮膚毛髮之間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建議服用防風通聖散幾劑,三五天就能痊癒,不像疥瘡那麼難治好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恐怕會蔓延全身,變成滿身瘡癩。

12. 黃水瘡

一名滴膿瘡。瘡水到處即成瘡。亦是脾經有濕熱。治宜除濕清熱涼血等藥治之。外宜玄粉散。看乾溼搽之即愈。方見後。

白話文:

黃水瘡,也叫滴膿瘡。膿水流到哪裡,哪裡就會長瘡。這是因為脾經有濕熱引起的。治療應該用除濕、清熱、涼血的藥物。外用玄粉散,根據瘡瘍乾濕情況塗抹,就能痊癒。藥方在後面。

13. 傷手瘡

凡生瘡癤等症。宜禁房事。治之則安。如不能禁忌。致令瘡久不痊。故名曰傷守瘡。俗言傷手者非也。內服補中益氣加瘡科藥。外再看瘡勢大小虛實。宜蒸宜熏宜搽消息治之則安。方見後。

白話文:

傷手瘡

凡是生了瘡、癤等疾病,都應該禁慾。這樣治療才能痊癒。如果不能戒慾,導致瘡瘍久治不癒,所以叫做「傷手瘡」。民間說的「傷手」並非指傷了手,而是指因為房事而傷了身體。內服補中益氣的方劑,再加一些治瘡的藥物;外用方面則要根據瘡瘍的大小、虛實情況,選擇蒸、熏、搽、敷等方法治療,這樣就能痊癒。具體方劑見後。

14. 手足丫毒瘡

手丫毒是手經氣血所生。足丫毒是足經氣血所生。在背丫是三陽經。掌心丫是三陰經。當辨明是何經。宜托裡調中加引何經藥。外以敷貼藥以箍其毒。令不散走。膿出即安。宜早內消妙。

白話文:

手腳趾縫的毒瘡,手部的毒瘡是手部經絡氣血淤積所致,腳部的毒瘡是腳部經絡氣血淤積所致。背面的趾縫屬於三陽經循行路線,掌心的趾縫則屬於三陰經循行路線。要先判斷毒瘡屬於哪條經絡,才能內服調理脾胃,並配合引導該經絡氣血的藥物,外敷藥物則用以封閉毒瘡,防止毒氣擴散。膿液排出後便會痊癒,最好能及早內服藥物來消除毒素。

15. 胎窬瘡

有等小兒初產下來。背上有大孔窬一二個。但內中有膜。完護臟腑者得生。如無膜。露見臟腑者即死無救。如有膜以補中益氣湯與母服。乳兒自能長完。亦有雖活。三五歲而死者有之。

白話文:

有些新生兒出生時,背上會有一個或兩個大孔洞,但洞內有膜覆蓋著臟器。如果臟器有膜保護,孩子就能活下來。如果沒有膜,臟器外露,孩子就會立刻死亡,無法救治。如果是有膜的情況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給母親服用,嬰兒自然就能健康成長。不過,有些嬰兒雖然活下來了,但也有可能在三到五歲時夭折。

16. 濕毒瘡

凡濕毒所生之瘡。皆在於二足脛足踝足背足跟。初起而微癢。爬則水出。久而不愈。內服除濕等藥。外用蜜調製柏散上之。一二次即安。

白話文:

濕毒瘡多發生在腳脛、腳踝、腳背和腳跟。初期輕微發癢,抓撓後會流出水液。如果久治不癒,內服除濕的藥物,外用蜂蜜調製的柏樹散敷於患處,通常一到兩次就能痊癒。

17. 內丹

丹者言赤色。如塗朱映於肉裡。故名曰內丹。似板而微腫。如發於淵液京門等穴。或左或右。皆少陽膽經。一二日者可治。如連腰臍青紫及大痛。或大小便不通。皆不可治。死之必矣。

白話文:

內丹指的是紅色,像塗抹朱砂一樣映在肉裡,所以叫做內丹。看起來像扁平的腫塊,微微腫脹,常發生在淵液、京門等穴位,可能出現在左側或右側,都屬於少陽膽經循行的部位。如果只有一兩天,是可以治療的。但如果同時伴隨腰部、肚臍疼痛,出現青紫色,或大小便不通,那就無法治療了,必定會死亡。

18. 飛灶丹

許學云此十種丹毒。乃小兒受胎內之毒。如三日不治。攻於腸胃必死。急宜辨認明白。逐一仔細看。的是何丹。即依方治之。此飛灶丹。從頭頂紅腫光起。急用蔥白自然汁調白芨末塗之即愈。

白話文:

飛灶丹是一種小兒丹毒,源於胎內毒素。如果三日內不治療,就會侵犯腸胃,危及生命。必須仔細辨別丹毒種類,對症下藥。飛灶丹的症狀是從頭頂開始紅腫發亮,要立刻用蔥白鮮榨的汁液調和白芨粉末塗抹,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