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六

2. 首疽

是手少陽三焦經。多氣少血。其疽生於瘈脈翳風二穴。此瘡多憎寒壯熱。發渴。七八日可刺。膿水黃白色者可治。如黑色稀水者太惡。若發渴者即死。左右相同。雙疽者亦死。大抵毒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三焦經脈氣虛血少的人容易長首疽。這種疽瘡通常長在手少陽三焦經的翳風穴和瘈脈穴附近。患者多半怕冷、發高燒、口渴。發病七到八天後可以針灸治療。膿液呈黃白色者可以治癒。但若膿液呈黑色稀薄,病情就非常嚴重,如果患者還伴隨口渴,則預後極差,甚至死亡。左右手都長疽瘡,或同時長兩處疽瘡,也多半會死亡,這都表示病情非常嚴重,毒性很深。

3. 眉疽

是足少陽膽經。多氣少血。其疽生於陽白二穴之分。從眉至額。赤腫焮高。堅硬如石。刺之無膿。黃水自出。痛甚。悶亂吐逆。治之漸減者生。甚者死。女子七日死。男子二十四日死。慎之。

白話文:

眉疽是膽經的病症,多因氣虛血少引起。腫疽長在陽白穴附近,從眉毛延伸到額頭,又紅又腫,高高隆起,堅硬像石頭一樣。用針刺它不會流出膿液,而是流出黃色水樣液體,疼痛劇烈,還會伴隨胸悶、頭昏、嘔吐等症狀。病情輕微的可以慢慢好轉,但病情嚴重者會死亡;女性七天內可能死亡,男性二十四天內可能死亡,需謹慎對待。

4. 杼疽

是手少陽三焦經。多氣少血。生於天牖翳風二穴之旁兩耳下。六七日可刺。若對臍有瘡。初出不腫。俱有燎漿。疱漸長大。蝕肉潰膿。先從腳後跟。如玳瑁斑點。名羨瘡。又名化骨瘡。有骨出乃肺敗也。甚惡。

白話文:

杼疽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病症,多因氣虛血少引起。它長在耳後天牖穴和翳風穴附近,也就是兩耳下方。發病六七天後就可以針刺治療。如果肚臍附近同時出現潰瘍,初期不腫,但會有像燒焦的膿液,水泡逐漸長大,腐蝕肌肉化膿。病情發展會從腳後跟開始出現像玳瑁(一種海龜)斑點一樣的疹子,稱為羨瘡,也叫化骨瘡。如果出現骨頭外露,就表示肺部已經壞死,病情非常嚴重。

5. 鬢疽

是足陽明胃經。多氣多血。生於頭維穴。初如癤子。後漸大。硬如石。皮似豬皮。棕眼睡中譫語恍惚。吐逆鮮血。流入四肢者萬死一生。

白話文:

鬢疽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症,多發生在氣血旺盛的人身上,起於頭維穴附近。初期像癤子一樣,之後逐漸腫大,硬如石頭,皮膚像豬皮一樣粗糙。患者睡覺時會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並可能嘔吐鮮血。如果血液流入四肢,則凶多吉少,性命堪虞。

6. 九疽

此九疽一生即有九處。初腫勢甚重。當看人之虛實。毒之淺深。膿之稀稠。潰之遲早。驗之五善七惡。或又二三處者亦輕也。

白話文:

九疽一生可能長在身體九處。初期腫脹非常嚴重。需觀察患者的虛實狀況,毒素的深淺程度,膿液的稀稠,潰爛的快慢,並根據五善七惡的徵兆來判斷。也可能只長在兩三處,症狀就較輕微。

7. 肺疽

是任脈之經。紫宮玉堂之穴。一名天火瘡。當胸而生。腫十日可刺。膿水黃白色者可治。無膿水漸大旁攻。上硬下虛。膿不出。精神短少。自破流水不絕。咳唾引痛者死。

白話文:

肺疽位於任脈經絡,紫宮、玉堂穴附近,也稱為天火瘡。它長在胸前,腫脹十天後可以針刺治療。如果膿水呈黃白色,則可以治愈。如果沒有膿水,腫塊持續增大並向周圍擴散,上部堅硬下部柔軟,膿液無法排出,患者精神萎靡,自行破裂後膿水不斷流出,咳嗽或吐痰時感到疼痛,則預後不良,可能有生命危險。

8. 蠹疽

是足陽明胃經。多氣多血。生於缺盆二穴之分。一名發歷疽。十日可刺。如無濃者名曰石疽。如他再生四五頭。子母大小者。又名歷瘡。甚惡。毒入心者死。有白膿赤腫。飲食知味者生。

白話文:

蠹疽是發生在足陽明胃經上的疾病,多見於氣血旺盛的人,通常長在鎖骨上窩(缺盆二穴)附近。也稱為發歷疽,十天左右可以針刺治療。如果沒有膿液,則稱為石疽。如果長出四五個大小不一的膿瘡,互相連接,則稱為歷瘡,病情十分嚴重。毒素入心則會致死;若有白色膿液、皮膚紅腫,但還能感覺食物味道,則預後較好。

9. 腕疽

是手厥陰心胞絡經。多血少氣。其瘡生於天池之穴。及足三陰三陽之所發。起初脅肋下及兩腿足生。赤腫癢。二十五日不潰者死。九日刺膿赤者可治。內罨周圍。赤干。瘡口內見脂膜黑者不治。多因打撲而生。

白話文:

腕疽是手厥陰心包絡經的病症,多因血多氣少引起。瘡瘍通常發生在天池穴,以及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循行經過的部位。起初會在脅肋下和兩腿足部出現紅腫癢痛。如果二十五天都不潰破,就會有生命危險;但如果九天內能用針刺排出膿血,顏色鮮紅,則有治愈的希望。治療時需在患處周圍敷藥。如果患處乾燥,瘡口內出現黑色脂膜,則難以治療。此病多由外力打撲造成。

10. 腰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血少氣。其瘡生於胃俞胃倉二穴。托之得潰則安。若上赤下黑。二十日不潰即死。如青黑色無膿出血水者亦死。

白話文:

腰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,多因血虛氣弱引起。瘡瘍長在胃俞穴和胃倉穴附近。如果能將膿瘍托出使其潰破,病情就能好轉。但如果瘡瘍上部發紅,下部發黑,二十天還不潰破就會死亡。如果瘡瘍呈現青黑色,沒有膿液而流出水樣血,也會死亡。

11. 敦疽

是手三陰三陽之經。亦有血氣多少不同。生於手之十指。名疽瘡。生此四五日即潰。有膿可刺者生也。如不潰無膿。黑色過節者死。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手部三陰三陽經脈皆可能長疽瘡。疽瘡的嚴重程度因血氣盛衰而異。它生在十指上,叫做疽瘡。發病四五天後就會潰爛,有膿液可以挑破的,代表病情可治。如果沒有潰爛,沒有膿液,而且顏色發黑且蔓延至關節的,則預後不良,無法治療。

12. 伏鼠疽

是手足指上丫間。在背外歷歷三五疽如球。在於皮中。痛相應者。名伏鼠疽。若不早治。恐毒氣攻心即死。如腫硬急服內托散治之。外用敷點藥則安。

白話文:

伏鼠疽發生在手腳指頭縫隙之間,或背部外側,會出現三到五個像球一樣的腫塊,位於皮膚內。患處疼痛,並伴隨相應部位的疼痛,稱為伏鼠疽。如果不儘早治療,毒氣可能攻心致死。如果腫塊堅硬且疼痛劇烈,應服用內托散治療;局部則外敷藥物即可痊癒。

13. 勇疽

是足太陰脾經。多氣少血。生於衝門穴。赤腫作硬。八日得潰可刺。如膿黃白色者可治。其瘡孔如雞子大者。俗稱魚口是也。有單有雙口者。年久而不收口。是沾陰也。宜蒸之補托之。

白話文:

勇疽是脾經的疾病,多半是氣虛血少引起的,發生在衝門穴的位置,患處皮膚紅腫堅硬。八天後如果潰爛,就可以用針刺治療。如果膿液是黃白色,就能治癒。瘡口像雞蛋那麼大,俗稱「魚口」,有的單個,有的成對。如果多年不癒合,就是陰邪入侵的症狀,需要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,並促進膿液排出。

14. 托疽

是足少陽膽經。多氣少血。生於陽關陽陵泉二穴。腫焮作痛。半月有膿。黃白色者可治。不痛或出鮮血者死。出膿青黑及長出頭漸多者。或無定處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托疽是發生在足少陽膽經上的疾病,多因氣虛血少所致,常生於陽關穴和陽陵泉穴附近。患處腫脹發紅疼痛,半個月左右會化膿,膿液呈黃白色者可以治療。但如果沒有疼痛感,或者流出鮮血,則預後不良;如果膿液顏色青黑、膿頭越來越多,或膿腫位置不定,則難以治療。

15. 筋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血少氣。生於兩足外後跟崑崙二穴。初起三五日。皮如蟲蝕。過一年有蟲為痿。脂腫骨粗。膿多時節落蟲似筋頭。黃赤色內食其骨。經年不瘥。名曰痿漏。一名曲疽。流膿水不止。名冷疽。多死。

白話文:

筋疽發生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,多因血瘀氣虛所致。常生在兩腳外側後跟的崑崙穴附近。初期三五天,皮膚像蟲子啃蝕一樣。一年以後,就會出現類似蟲蝕的潰爛,形成筋骨萎縮,脂肪腫脹,骨骼增粗。膿液較多時,會排出像筋頭一樣的東西。膿液顏色黃赤,會侵蝕骨骼。如果經年不愈,稱為痿漏,也叫曲疽。若持續流膿不止,則稱為冷疽,大多會危及生命。

16. 癆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氣少血。生於足小指後趺京骨等穴。五七日得潰。有膿黃白色不多者安。如黑色不潰癢甚者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癆疽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,多因氣虛血少而生,常見於足小指後方的京骨等穴位附近。 發病五到七天後會潰爛,如果膿液顏色發黃發白,量不多,則病情較輕,可以治療;但如果膿液呈黑色,且潰爛處奇癢難忍,則預後不良,難以治癒。

17. 齧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血少氣。生於足跟申脈穴。又名足疽。如初起赤腫有頭可刺。有膿黃白色者可治。如初起便破。黑爛大惡。久則令人足落。若不早治。此人不能生也。

白話文:

齧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,多因血虛氣弱引起。好發於腳跟申脈穴附近,也稱為足疽。初期表現為皮膚紅腫,腫脹處有明顯的尖頭,可以用針刺。如果腫脹處有膿液,膿液顏色為黃白色,則可以治療。但如果初期就潰爛,出現黑色壞死、惡臭,且病情持續很久,就會導致足部壞死脫落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患者的生命將受到威脅。

18. 臀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多血少氣。生於承扶二穴者名曰臀疽。最痛。宜托之。三五日膿出瘥。如近大小便處難治。生於實處易治。

白話文:

臀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,多因血瘀氣虛所致。長在承扶穴附近的臀部膿腫,稱為臀疽,疼痛劇烈。治療應以引導膿液排出為要,通常三到五天膿液排出後就能痊癒。但如果靠近大小便的地方,則較難治療;長在肌肉豐滿處則較易治療。

19. 中庭疽

此瘡乃任脈之經。是奇經脈也。在乳之中央。宜內托千金湯治之。外宜敷貼。隨症加減為妙。

白話文:

此病是發生在任脈經絡上的腫瘍,任脈屬於奇經八脈之一,位於乳房中央。治療宜內服千金湯,並配合外敷藥物,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加減用量最佳。

20. 傳心疽

是足少陽膽經。多氣少血。生於脅下京門帶脈二穴之次。痛癢徹心。如針刺之痛漸潰至臍者死。初腫脅痛不能轉動。面垢。百節骨痛。痛則連心。故名傳心疽是也。

白話文:

傳心疽是膽經的病症,多半是氣盛血虛引起的。它發生在脅下京門穴和帶脈穴附近。患者會感到疼痛和瘙癢,這種痛感會一直延伸到心臟,像針刺一樣,如果潰爛到肚臍就性命堪憂。初期症狀是脅肋腫痛,無法翻身,臉色暗淡,全身骨頭疼痛,疼痛還會牽連到心臟,所以稱為「傳心疽」。

21. 井疽

是任脈之經。在於鳩尾穴所生者名曰井疽。狀如大豆。三四日間。若不早治。十日必死。外發出者易痊。內發傷膜主死。無疑也。

白話文:

井疽是任脈經絡上的疾病。長在鳩尾穴(腹部正中線,劍突下)的叫井疽,形狀像大豆,三四天內如果不治療,十天內必死。如果膿瘍外發則容易痊癒,如果內發傷及腹膜則必死,無庸置疑。

22. 合陽疽

是足太陽膀胱經。濕熱之毒所生。初宜托裡除濕清熱之藥。內以羌活湯汗之則愈。如已成形。再加排膿止痛則潰。外宜敷貼之則已。

白話文:

合陽疽是足太陽膀胱經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。初期應服用具有托裡(托邪外出)、除濕、清熱功效的中藥,內服羌活湯發汗,就能痊癒。如果已經形成膿腫,則需再加上能夠排膿止痛的藥物,使之潰破;外敷藥物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