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胸發

此瘡發於玉堂等穴。皆任脈之所絡也。名陰脈之海。謂之人身中子午也。急早內托。恐毒氣歸心也。發於外者可治。如內發傷於膜者死。

白話文:

胸部出現的瘡瘍,發生在玉堂等穴位,這些穴位都是任脈循行經過的地方,任脈是陰脈的總匯,猶如人體的子午線。應及早內服藥物治療,以免毒氣入侵心臟。如果瘡瘍長在體表,是可以治療的;但如果內發,傷及心包膜,則會危及生命。

2. 額髮

此瘡發於額上曲差穴下。攢竹二穴。俱足太陽經。多血少氣。初發頭痛憎寒。項似拔。腰如折。赤腫。急汗之。以托表為先。次看虛實。而為之區處。

白話文:

額頭上的這個瘡,長在曲差穴下方,靠近攢竹穴,這兩個穴位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。這是因為血多了,氣卻不足引起的。剛開始發病時,會頭痛、怕冷,脖子感覺像被人拔一樣,腰也像斷了一樣,患處紅腫,還會出汗。治療要先疏通表面的經絡,然後再根據病情虛實,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3. 蜂窩發

此瘡發於或中等穴。是足少陰腎經之穴。其經多氣少血。如蜂窩發在胸乳間。或左或右。或雙發者。因心熱甚急。用內疏心火之藥治之。其症心懸若飢。飢不欲食。舌乾咽腫。如不早治。毒皈於心。不能生矣。

白話文:

蜂窩組織炎好發於人體穴位附近,這些穴位多屬足少陰腎經,此經脈氣血不足。若蜂窩組織炎長在胸部或乳房附近,單獨出現在左側、右側,或同時出現在左右兩側,都是因為心火過盛所致,需服用清心瀉火的藥物治療。症狀包括:心悸不安,像是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舌乾口渴,咽喉腫痛。如果不儘早治療,毒素會侵入心臟,危及生命。

4. 瘭疽發

此瘡發於背後兩旁。是足太陽經等穴。其經多血少氣。脊中穴是督脈之經。初發如豆。小者如梅李大。黑白色不定。疹痛應心。四畔如牛唇。四十歲以前可治。以後者恐衰弱難痊。其在左右亦相同也。

白話文:

瘭疽發於背部兩側,這些位置是足太陽經的穴位。此經脈多血氣虛。脊椎中線的穴位則是督脈循行的經絡。初期病灶如黃豆般大小,小的像梅子李子,大的則更大,顏色不定,可能是黑色或白色。發病時疹子疼痛,會牽連到心臟,病灶周圍腫脹,形狀像牛的嘴唇。四十歲以前較易治療,四十歲以後,因身體衰弱,痊癒的可能性較低。左右兩側的症狀相同。

5. 體疽發

此瘡發於足太陽經。多血少氣。上至肺俞。下至肝俞等五穴。左右相同。八日可刺。如不潰。二十日死。或初發時腫上如椒子者死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瘍發生在足太陽經脈上,多半是血熱氣虛引起的。病灶向上蔓延到肺俞穴,向下則延伸到肝俞等五個穴位,左右兩側症狀相同。八天內可以針刺治療。如果針刺後仍不潰爛,二十天內就會死亡。或者,如果一開始腫脹像胡椒粒大小,也會死亡。

6. 蜂窩向上發

此瘡發於背。是督脈兼太陽經。多血少氣。最不宜頭向上。名曰反症。最凶。若赤腫痛。無七惡者可治。如無膿痰發者。及有串流於肩膊者。決不療也。入膜者不治。凡頭開不住。不論向上向下。宜收毒散枯之。

白話文:

蜂窩組織炎長在背上,這是督脈和太陽經受影響的病症,多半是血瘀氣虛導致。最忌諱頭抬高,這種情況稱為「反症」,病情非常凶險。如果患處紅腫疼痛,沒有外邪入侵(七惡),是可以治療的。但如果沒有膿液或痰液排出,或是病灶蔓延到肩膀,那就絕對無法治療。如果蜂窩組織炎已經侵入筋膜,也無藥可救。無論蜂窩組織炎是向上或向下發展,如果膿瘡無法自行潰破,就應該使用能收斂毒氣、使壞死組織乾燥脫落的藥物。

7. 蜂窩向下發

此瘡頭向下發者少順。亦不宜侵展速快。須仔細用藥托補。恐毒歸心。穿膜無串有膿。知痛能食者可治。如不食無膿脈弱者死。

白話文:

蜂窩組織炎往下發展的病例較少見,且蔓延速度通常不會很快。治療時必須細心用藥,以藥物引導膿液排出,避免毒素侵入心臟。如果膿液已穿破筋膜,但沒有相互貫通,且有膿液存在,患者能感到疼痛,且還能進食,則可以治療。如果患者無法進食,沒有膿液,脈象虛弱,則預後不良,可能死亡。

8. 蜂窩兩頭髮

此瘡頭上下開發者最急。是督脈足太陽經。毒發脊中兩頭小。四邊散腫。因厚味所致也。氣食相關。合陰虛以成蜂窩者。言其多五七十不止也。蓮子者。言其頭少不過一二十也。凡瘡口闊大展開者。急托補之。

白話文:

蜂窩組織炎若上下同時潰爛,情況最危急,這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所致。毒素會沿著脊椎兩側蔓延,形成小的膿腫,周圍組織腫脹擴散,多因飲食過於肥甘厚味引起,與氣血失調、陰虛體質有關。病情嚴重者,膿腫數量可達五六十個甚至更多;輕者,膿腫數量也在一二十個以上。凡是瘡口開裂擴大的,應當立即採取扶正固本的治療方法。

9. 兩脅雙發

此瘡發於脅。或左或右。或兩脅雙發者。皆足厥陰肝經期門及章門穴。是經多血少氣。或上至淵腋輒筋二穴。屬足少陽膽經。多氣少血。因氣虛而得。須大補陰治之。不可熱劑。恐傷骨膜。慎之。

白話文:

兩脅疼痛的病症,發生在脅肋部位,可能是左側、右側,或左右兩側同時發病。這些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期門穴和章門穴的病症,是因為肝經血虛氣少引起的。有時疼痛還會向上蔓延到腋窩附近的輒筋穴,這屬於足少陽膽經,是氣虛血少導致的。 總之,是因氣虛而發病,需要大補陰氣治療,不可使用溫熱的藥物,以免傷及骨膜,務必謹慎。

10. 對心發

此瘡發於背。對於心。是督脈之經。毒發於筋縮之穴。乃因心火亢極而生。急降心火。潰膿赤黃焮腫無串者可治。如串流他處。膿稀青黑者大渴譫語。肉死膜穿者不治。

白話文:

此病症長在背部,與心臟相關,屬於督脈經絡循行的部位,毒素聚集在肌肉緊縮的穴位上。這是因為心火旺盛到極點而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迅速降低心火。如果膿液呈赤黃色,腫脹但沒有蔓延到其他部位,是可以治療的。但如果膿液蔓延到其他地方,膿液稀薄呈青黑色,伴隨口渴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或者已經出現肌肉壞死、膿液穿破皮膚的情況,則無法治療。

11. 蓮子發

此瘡名蓮子者。比蜂窩頭少之稱也。不過一二十頭。故名之。亦足太陽經。督脈之部位。大要去心火敷藥截之。不令毒攻心。如通背腫者不救。宜打火針三四下為妙。米醋調南星草烏木別貝母末敷之。

白話文:

蓮子發是一種瘡瘍,比蜂窩瘡少,通常只有一二十個膿頭,因此得名。它位於足太陽經和督脈的部位。治療上,必須先清除心火,然後敷藥將其切除,防止毒素攻心。如果像通背腫那樣嚴重,就難以治療了。最好用火針刺放三四下,再用米醋調和南星、草烏、木別子、貝母研磨成的藥粉敷於患處。

12. 陰發背

此瘡發於背。不慎房事。及庸醫用涼藥敷服。致使血凝氣聚。不散。敗壞腐臭。陰黑肌死。以致不救。急用玉龍膏敷之。內託大補湯中加附子桂姜回陽。令血溶氣開。肌肉復生之妙。

白話文:

背上長了這個瘡,是因為房事不節制,又用了涼藥敷貼或服用,導致血液凝滯,氣血不通,無法散開,進而腐敗發臭,皮膚變黑壞死,嚴重到無法治療。必須立即使用玉龍膏外敷,內服大補湯,並加入附子、桂枝、生薑等溫陽藥物,讓血液流通,氣血運行,使肌肉組織再生。

13. 散走流注發

此瘡發於背。流串於四肢者。又毒兼風熱之甚也。又名母子發。是足太陽經。風熱所生。因邪甚逆傳於脾。脾主四肢。流於臀臂。亦能至於手足。必死矣。急宜疏風退熱。氣自息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瘍發在背上,並蔓延到四肢,這是風熱毒邪非常嚴重的情況,也稱為母子瘡。它屬於足太陽經,是由風熱引起的。由於邪氣很盛,逆傳到脾臟,而脾臟主宰四肢,所以瘡瘍會蔓延到臀部和手臂,甚至可能到達手腳,這樣就必死無疑了。必須緊急疏通風邪,退散熱邪,才能使病情自然減輕。

14. 環項發

此瘡發於項一周圍。名曰環項發。又名落頭癰。先看何處腫起。如從後天柱穴起即足太陽兼督脈啞門下。作寒熱拘倦。悶亂恐怖。不食。如連前項俱腫。乃毒流入足少陽陽明。連耳腫分經勢治之。不瘥者死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瘍發生在頸部四周,叫做環項發,也叫落頭癰。要先觀察腫脹從哪裡開始。如果腫脹從後頸的天柱穴開始,那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啞門穴以下的部位,患者會出現寒熱、倦怠、胸悶、煩躁、恐懼、不想吃東西等症狀。如果腫脹連到前頸,那就是毒氣流入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,連耳朵也腫了,要根據經絡循行路線治療。如果治療無效,就會危及生命。

15. 左搭肩發

此瘡發於肩背者。乃手足太陽經。俱多血少氣。如在膈俞穴魂門穴。有瘡無串者易治。有串者難安。凡有右搭肩左必有串。亦有雙搭肩者更重。當觀善惡。托裡疏下。妙亦在臨症之權衡耳。

白話文:

肩背部出現的這種瘡瘍,是手足太陽經循行部位的病症,多半是因血虛氣弱所致。如果長在膈俞穴和魂門穴附近,沒有向其他部位蔓延的,比較容易治療;如果已經蔓延開來,則難以痊癒。凡是右側肩膀長瘡的,左側必然有蔓延的症狀;甚至還有人兩側肩膀都長瘡,病情更為嚴重。治療時需仔細觀察病情輕重,採取扶正祛邪、疏通下焦的治療方法。最終的治療方案,還需根據實際病情靈活掌握。

16. 腎俞發

此瘡發於腎俞穴畔者。皆因服金石熱藥及膏粱厚味得之。內傷腎膜。外則發此。急宜補腎藥。內兼托裡。解散瘡毒。加敷貼之藥為妙。切忌房事氣怒。須百日平復。若犯之。決不可治矣。

白話文:

腎俞部位長瘡,都是因為服用金石類熱性藥物和油膩肥甘厚味的食物所導致的。內傷腎臟的薄膜,外則長出這個瘡。應該趕緊服用補腎的藥物,內服也要配合外敷藥物,以消除瘡毒,外敷藥膏更佳。絕對要避免房事和生氣,通常需要一百天才能痊癒。如果犯了忌諱,就絕對治不好。

17. 膀胱俞發

此瘡發於膀胱俞中膂內俞。多氣少血。初起時發熱焮腫。百節疼痛。昏沉不知人事。出膿者可治。如出血水不收口者。須內托補妙。不然難愈也。

白話文:

膀胱俞附近及膂內俞穴位處長瘡,多半是氣虛血少所致。初期會發熱腫脹,全身關節疼痛,昏沉不清醒。如果能排出膿液,則有治癒的可能。但若出血水流不止,則需內服補益的藥物,否則難以痊癒。

18. 手背發

此瘡發於手背中渚液門二穴。系手少陽經。多氣少血。初起時令人憎寒發熱。或作嘔及作癢痛。有五善七惡。內詳照篇論治之。

白話文:

手背上的瘡,長在手背的中渚穴和液門穴之間,屬於手少陽經循行的部位。這類瘡瘍多半是因為氣虛血少引起的。初期症狀會讓人感到畏寒發熱,或者噁心、奇癢難耐且疼痛。這種瘡有五種好的預後徵兆和七種壞的預後徵兆,詳細診治方法請參考篇章內文。

19. 足背發

此瘡發於足背。衡陽陷谷二穴。乃足陽明胃經。多血多氣。初發時令人發熱作嘔。痛癢麻木。俱照前篇中可灸之可托之。以平為善也。

白話文:

足背上的瘡瘍發生在足背,與衡陽、陷谷兩個穴位相關,這兩個穴位屬於足陽明胃經,多由氣血旺盛導致。初期症狀會讓人發熱、嘔吐,並伴隨疼痛、搔癢、麻木等感覺。治療方法可參考前面章節中提到的灸法或托法,以症狀平復為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