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二 (5)
卷之二 (5)
1. 明陰陽發背癰疽論
大凡癰疽等毒,雖屬君火,而經絡壅滯;感受亦有陰有陽: 陽癰則赤腫焮痛,脈浮數,發熱而渴,或大便秘、小便赤,瘡亦紫赤;皆熱之過極。宜服內疏黃連湯,外以洪寶膏敷貼自愈。 如陰毒初起,腫痛肉不變色而少熱;其脈沉實,惡寒喜飲暖。五七日則瘡面凹而陰黑,腐爛潰而不速,久則開而不斂。宜服補中益氣加溫暖藥,外敷玉龍膏。待陰氣散而陽氣回,則瘡赤而肌肉漸長,痛減如失;人亦得生矣。 若不知此,而誤以敗毒等劑,多致不救。學者參之。
白話文:
癰疽等毒症,雖然屬於陽熱之邪,但經絡阻塞,感受邪氣也有陰陽之分。陽性癰疽症狀表現為皮膚紅腫熱痛,脈搏浮快,發熱口渴,可能大便秘結,小便發黃,瘡瘍顏色紫紅,這些都是熱邪過盛的表現。治療宜服用內疏黃連湯,外用洪寶膏敷貼,就能自行痊癒。
如果屬於陰性毒症,初期腫痛,皮膚顏色沒有明顯改變,但伴隨輕微發熱,脈搏沉實,畏寒喜溫熱飲品。五到七天後,瘡瘍表面凹陷、顏色發黑,腐爛潰瘍,癒合緩慢,久而久之,潰瘍難以癒合。治療宜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溫暖的藥物,外敷玉龍膏。待陰邪散去,陽氣回升,瘡瘍就會發紅,肌肉逐漸長好,疼痛減輕,患者就能康復。
如果不能辨別陰陽,而誤用敗毒等寒涼藥物,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,無法挽救。學習者應仔細研讀此文。
2. 明陰瘡毒似陽瘡症論
夫瘡之始發,於陰於陽,豈有定規?調護失宜,致令陰陽偏勝,即有瘡變之患也。 如毒之初起,筋攣骨痛之時,經云: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,當以表散之,使邪易散,而毒易消。 不知治此,再以內疏之劑,敷以寒涼之藥,或食冷物,使瘡毒內陷,陰極而方生。 陽氣漸回。令人煩悶,譫語,微渴。其脈沉細而數。 治宜補中益氣湯,而加溫暖之藥治之。為上工矣。
白話文:
瘡瘍初期,發於陰部或陽部,並無一定規律。若調養不當,導致陰陽失衡,就會產生瘡瘍變化的病症。例如,瘡毒初起,筋絡拘攣,骨骼疼痛,古籍記載這是寒邪引起的腫脹,是外邪侵襲所致。應該先用發汗解表的方法,使邪氣容易散去,瘡毒容易消退。如果不了解此理,反而用內疏之劑,外敷寒涼藥物,或食用寒涼食物,就會使瘡毒內陷,陰氣極盛,反而生陽。陽氣漸漸回升,則令人煩悶、神志不清、輕微口渴,脈象沉細而頻數。治療應當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溫暖的藥物,這是最佳的治療方法。
3. 明陽瘡毒似陰瘡症論
人之瘡惡屬心火乃正理也。 亦有初起色紫赤而腫痛,脈沉細數,而惡寒喜暖。 非真寒也。 乃火極似水,陽極生陰,亢則害,承乃制之理。 或平時富貴享用厚味,服金石等藥致之。 故有陽極似陰,始熱終寒之變。 宜順其時而服內疏托裡瀉心等劑。 治之即愈矣。
白話文:
人長瘡毒,本質上是心火過盛,這是正常的道理。但也有些瘡毒初期症狀是皮膚紫紅腫痛,脈搏沉細而數次,怕冷喜暖,這並不是真正的寒症,而是火盛到極點,反而像寒症一樣,陽氣盛極而轉為陰,盛極則會造成傷害,必須抑制它。這也是陰陽互相制約的道理。有些人平時生活富裕,飲食過於肥甘厚味,或服用金石類藥物,導致這種「陽極似陰」的情況,一開始發熱,最後卻轉為畏寒。治療方法應該順應病情發展,服用能疏通內熱、托毒外出、瀉除心火的藥物,這樣就能治癒。
4. 明瘡毒入內罨論
瘡之始發,肉色未辨,經絡初滯之時,宜表散;以托裡之劑,使經易通,而毒亦散。 況瘡為陽,而令外出為順。內經云:汗之則瘡已。令榮衛通行,妙在斯矣。
有等通俗之人,不聽良言,而自高傲,強自內疏;不知脈浮在表之理,返使邪內罨,如傷寒症當汗而誤下之意同。致令外如麻,里如爪,增寒壯熱,邪已內攻。
急以蒜灸,以接其陽,令外出;更以托裡大補之劑治之。若不如此法,必不能生矣。
常見有瘡疥之人,熏燃拈子等藥,亦令入內。皆自取其傷生之禍爾。
白話文:
初期瘡瘍發作,皮膚顏色尚未明顯改變,經絡剛開始阻塞時,應該採用疏散表邪的治療方法,用能托裡外出、使經絡暢通的藥物,讓毒氣外散。因為瘡瘍屬陽,向外排出是順理成章的。內經記載:「汗之則瘡已」,讓營衛之氣通暢,妙處就在於此。有些人不懂醫理,不聽從良醫的勸告,自以為是,強行內疏,不明白脈象浮在表面的道理,反而使邪氣內陷。這就好比傷寒應該發汗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物一樣,導致瘡瘍表面粗糙如麻,內部疼痛如爪抓,寒熱加劇,邪氣已攻入體內。此時應急用蒜灸,以接通陽氣,使其外出,再服用托裡大補的藥物治療。如果不採用這種方法,很可能性命不保。常見有些人患有瘡疥,用熏燃拈子等藥物,也導致邪氣內陷,都是自己招致禍害。
5. 明妊娠瘡瘍治法不同論
大凡婦女有孕,忽生癰疽疔毒。始發及未潰已潰之時,當知雙見,而用藥豈比尋常人也?如奪命丹、返魂丹內有砒、硇、巴、射等類,有犯於胎禁;及內疏硝黃大下之藥,焉可例用?止宜調氣血、安胎、托裡之劑,可保無虞。此乃警生死之大要,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懷孕婦女若突然長出癰疽、疔瘡等毒瘡,無論是剛開始發作、尚未潰爛,還是已經潰爛,用藥都必須特別謹慎,不能像一般人一樣。例如奪命丹、返魂丹等藥方,含有砒霜、巴豆等成分,都屬於孕婦禁忌。還有含有硝石、黃連等強烈瀉下藥物,更不能使用。只宜使用調理氣血、安胎、托裡(扶正固本)的藥物,才能確保母子平安。這關係到生死攸關的大事,務必謹記在心。
6. 明產後瘡瘍治法不同論
大凡婦女生產之後,氣血大虛之際,而感受七情六淫,致令榮衛不行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況元氣不足,豈能禁於巴硇暴悍之劑?只宜大補氣血,大托裡之藥,八珍湯丸內少加溫暖藥,使榮衛通行,毒氣消散,無不安乎。不然,恐致虛損;瘡亦敗壞,潰而不斂。多致不救矣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婦女生產後,氣血大虛,如果又受到外界環境或情緒的影響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膚組織,就會產生癰腫。況且產後元氣不足,怎麼能承受辛辣猛烈的藥物呢?只能用大補氣血、托毒排膿的藥物。例如八珍湯丸,裡面再加一些溫和的藥物,使氣血運行通暢,毒氣自然消散,就能痊癒。否則,恐怕會加重虛損,瘡瘍也會惡化潰爛,難以癒合,最終可能無法挽回。
7. 明嬰孩瘡瘍治法不同論
嬰孩之輩。 乃氣血未克,筋骨未堅,脾胃尚脆。 凡有癰疽,多是胎毒。或母不慎調護,致令血氣壅滯,多生瘡腫。 止宜內托內疏湯劑,和緩之藥。 不可用大猛峻之劑,有傷胃氣。 外有無辜疳毒,豈同大人治之? 宜消疳大補之劑即安矣。
白話文:
嬰兒因為氣血尚未充盈,筋骨尚未強健,脾胃也比較脆弱。凡是長癰疽,大多是胎毒,或是母親孕期或產後調養不當,導致氣血阻塞,而生瘡腫。治療只能用溫和的內服湯藥,慢慢調理,不能用藥性猛烈的藥物,以免傷及脾胃。嬰兒的瘡瘍和成人的不一樣,不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。應該使用能消解疳積、滋補身體的藥物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