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明瘡瘍生胬肉論

夫瘡瘍已潰。愈加保護。若不謹慎。恐致敗壞。倘七情內亂。怒則傷肝。肝為將軍之官。肝主怒。怒氣盛則刑脾。脾主肉。脾傷則瘡口肉脹出。名曰胬肉。胬肉脹滿。不能自消。若不去之。雖瘡愈後。肉梗高積。久亦癢痛。倘生面目之端。形容醜怪。乃不知去此之過也。宜用烏梅燒灰。少加輕粉。一上即平。後愈亦不痕疤也矣。

白話文:

瘡瘍潰爛之後,更要細心保護,若是不小心,恐怕會再次潰爛惡化。如果七情(喜怒哀樂憂思恐)內亂,尤其生氣則會傷肝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主怒,怒氣盛就會傷害脾臟。脾臟主肌肉,脾臟受損,瘡口就會長出肉芽腫脹,稱為胬肉。胬肉腫脹,無法自行消退,如果不處理,即使瘡瘍癒合後,腫脹的肉芽仍然高高隆起,久了就會癢痛。如果長在臉上,更是影響容貌,十分醜陋。這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去除胬肉的緣故。應該使用烏梅燒成的灰,稍微添加一點輕粉,塗抹一次就能平復,痊癒後也不會留下疤痕。

2. 明譴刑多生惡瘡論

夫譴者。乃天律刑譴也。是人之平昔妒惡。損人利己。所犯天律一十四條。凡有一條。必生背癰人面等瘡之惡報。輕則少有救也。重則天律擬定。雖秦檜之一品。晁盎之巨惡。豈能逃避。一譴曰將誘降兵而殺之。二譴曰刑官陰害人命。三譴曰人臣欺君。四譴曰子侄悖親。五譴曰擅作威福。

六譴曰讒害良善。七譴曰血屬自噬。八譴曰僣分過禮。九譴曰受用過度。十譴曰酷虐不仁。十一譴曰陰毒嫉妒。十二譴曰虧心陷騙人財。十三譴曰暴殄天物。十四譴曰夙生冤愆。如此之人。惡貫滿盈。減算除年。感應篇中分明具載。

白話文:

天譴是上天懲罰的刑罰。一個人平時若嫉妒、作惡、損人利己,觸犯了十四條天律中的任何一條,就必定會長背癰、人面瘡等惡疾作為報應。病情輕微的或許還能治癒,但病情嚴重的,天譴已定,就算權勢滔天如秦檜、罪惡深重如晁蓋,也無法逃脫。這十四條天律分別是:一、誘降敵兵後殺害;二、刑官暗中害人性命;三、臣子欺騙君主;四、子侄忤逆父母;五、擅自專權;六、誹謗陷害好人;七、自相殘害;八、僭越禮制;九、過度享樂;十、殘暴不仁;十一、陰險嫉妒;十二、昧著良心欺騙他人錢財;十三、浪費糟蹋資源;十四、前世所犯下的冤孽。這樣的人,罪孽深重,會減壽折年,感應篇中都有明確記載。

3. 明膏粱之人生惡瘡論

夫膏粱者,是富貴之家,穿著綾錦,吃的百味珍饈,受用過度,或服金石等藥,房勞過多,腎水有虧,陰虛火盛,津液稠黏,經絡壅滯,多生惡瘡。《內經》云: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,受苦持虛是也。」疔生之初,亦無定處,頭面手足,腰胯腿膝之間,或一二日內必發熱,頭疼身痛,重則嘔吐噁心,其瘡疼癢,按之其痛應心者是也。再候看其人口內頰邊舌上有赤黑珠子,即是疔也。若不急早治之,恐其毒喜歸心,千金莫救。如五六日不瘥,眼中必見火光,心神昏昧,口乾煩躁,至七日不救也。自古之華元化載之五色疔,《千金方》論有一十三種疔瘡是也。奈疔之名色俱不同,治法亦異。余雖不敏,究其源,察其形,余總計共三十四種疔瘡,其形症不同,禁忌不宜。誤犯若不急治,惟恐傷於生命,俗云:「走馬看疔瘡」是也。故知疔與癰疽由急也。

當診其脈浮數,在表也,宜散之;沉實者,在裡也,宜下之;半表半裡,用解表攻裡之劑和之。如麻木痛癢者,並宜灸之。更兼服攻毒丸散,敷貼膏藥,治法於下。

白話文:

富貴人家,穿錦衣玉食,過度享樂,或服用金石類藥物,房事過度,導致腎水虧損,陰虛火盛,津液黏稠,經絡阻塞,容易生出惡瘡。內經記載:「膏粱厚味,足生大疔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疔瘡初期,位置不定,頭面、手足、腰胯、腿膝等處都可能長出。發病一二日內,必然發熱、頭痛、身痛,嚴重者會嘔吐噁心。疔瘡疼痛瘙癢,按壓時疼痛感會傳到心臟。觀察患者口腔內頰邊、舌頭上是否有紅黑的小點,那就是疔瘡。如果不儘早治療,毒素容易侵入心臟,難以挽回。如果五六日不癒,眼睛會出現火光,神志昏迷,口乾煩躁,七日內不治則危及生命。古籍記載的五色疔瘡,以及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的十三種疔瘡,其名稱、顏色、治療方法都各不相同。我雖然學識淺薄,但根據其病因和症狀,總結出三十四種疔瘡,其症狀各異,禁忌也不同,治療失誤或延誤治療,都可能危及生命。俗話說「走馬看疔瘡」,可見疔瘡與癰疽一樣,病情發展迅速,必須及時治療。應診斷其脈象,脈浮數者屬表證,宜疏散;脈沉實者屬裡證,宜攻下;半表半裡證則用兼顧表裡兼顧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出現麻木、疼痛、瘙癢等症狀,還應該灸療,並服用攻毒的丸散藥物,外敷膏藥。具體治療方法詳見下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