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一 (6)
卷之一 (6)
1. 明瘡瘍已潰未潰發熱惡寒論
夫瘡瘍初起未潰膿,時有發熱惡寒者,有不惡寒者,是榮衛不行、經絡阻塞、瘡毒焮發之所為也。如已潰之後,膿血大泄,未有不虛者也。《經》云:「陽微即惡寒,陰弱還生熱」是也。丹溪云:「惡寒非寒,是衛氣虛衰,不能溫分肌肉,實於腠理而惡寒者。」又有上焦之邪,隔絕榮衛,不能升降,出於肌表而惡寒者。
東垣云:「夜則惡寒,晝則安靜,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。」有日夜惡寒而不發熱者,是重陰無陽也,當泄其陰而峻補其陽也。又夜則安靜,晝則惡寒,是陰盛而上溢於陽分也。如晝則發熱,夜則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。晝則安靜,夜則發熱,是陽氣下陷入陰分也,名曰熱入血室。如晝夜俱發熱煩躁,是重陽而無陰也,當亟泄其陽而峻補其陰。
王注云:「病熱而脈數,按之不鼓動,乃寒盛格陽而致之,非熱也;形症俱寒而脈氣鼓擊於手下者,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,非寒也。」如脈浮數而弱,惡寒者,陽氣虛也,宜補氣。如脈澀而熱者,血虛也,宜補血。又午前發熱宜補氣,午後發熱宜補血。如脈浮數發熱而痛者,邪在表宜散之。脈沉數發熱而痛者,邪在裡,宜下之。
又法候之,以手捫摸分輕重五法:以輕手捫之於皮毛間熱者,肺熱也;微重於肌肉間熱者,脾熱也;再微少重於血脈間熱者,心熱也;又重手按之於血脈之下、筋骨之間,肝熱也;又至重按之於骨分,其熱蒸手如火,其人骨蘇蘇如蟲食,其骨困熱,不任其身,亦不能起於床者,腎熱也。
又一法,十二經候之於十二時中發熱,形症可推,亦隨症施治,無不驗耳。
白話文:
明瘡瘍已潰未潰發熱惡寒論述
瘡瘍初期未潰爛,有時發熱惡寒,有時不惡寒,這是因為營衛不和,經絡阻塞,瘡毒壅盛發炎所致。如果已經潰爛,膿血大量流出,必然會導致身體虛弱。經書上說:「陽氣微弱就會惡寒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」,這是其理。丹溪(朱丹溪)說:「惡寒並非真正的寒冷,而是衛氣虛衰,不能溫煦肌肉,鬱滯於皮膚腠理而導致惡寒。」還有的情況是上焦的邪氣阻隔了營衛之氣,不能正常升降,從肌表透發而致惡寒。東垣(李東垣)說:「晚上惡寒,白天安靜,這是陰血旺盛於陰分。」有的病人日夜惡寒而不發熱,這是陰盛無陽,應當瀉去陰邪,大力溫補陽氣。還有的病人晚上安靜,白天惡寒,這是陰盛而上犯陽分。如果白天發熱,晚上安靜,這是陽氣旺盛於陽分;白天安靜,晚上發熱,這是陽氣下陷於陰分,叫做「熱入血室」。如果晝夜都發熱煩躁,這是陽盛無陰,應當迅速瀉去陽邪,大力溫補陰氣。王注(王肯堂)說:「病人發熱,脈搏數而按之不充實,這是寒邪盛極抑制陽氣所致,並非真正的熱證。」形體症狀都表現為寒冷,但脈氣搏動有力,這是熱邪盛極抗拒陰氣而發病,並非寒證。如果脈浮數而弱,惡寒,這是陽氣虛弱,應該補氣;如果脈澀而熱,這是血虛,應該補血。午前發熱宜補氣,午後發熱宜補血。如果脈浮數,發熱且疼痛,邪氣在表,應該疏散;脈沉數,發熱且疼痛,邪氣在裡,應該攻下。
還可以用手摸診的方法判斷病情輕重,輕輕觸摸皮膚表面發熱,是肺熱;稍重按壓肌肉間發熱,是脾熱;再稍微用力按壓,在血脈間發熱,是心熱;用力按壓血脈之下,筋骨之間發熱,是肝熱;用力按壓骨骼,熱氣蒸騰,手感如火,病人感到骨頭隱隱作痛,好像蟲子在啃噬一樣,骨頭疼痛難忍,無法支撐身體,甚至不能起床,這是腎熱。還有一種方法是根據十二經脈在十二時辰的循行來判斷發熱的部位,根據症狀施治,無不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