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啟玄》~
1. 卷之二
2. 明瘡瘍有無膿論
夫瘡腫已成。須辨其有無膿者。即知瘡之生熟。形之緩急。膿之淺深多少。當視其可針未可針否。不致於危殆矣。豈可一例針之。如腫大按之痛者。膿深也。小按之即痛者。膿淺也。如按之不甚痛者。未成膿也。如按之即復起者。有膿也。不復起者。無膿也。非也。必有水也。
如發腫都軟而不痛者。血瘤也。如發腫日日漸增腫大而不大熱。時時牽痛者。氣瘤也。近時有楊梅結毒。疼痛腫大。久而不腐。腐而不斂者。又有濕痰流注而經久不消。後雖腐而其臭水淋漓。久而氣血衰敗。亦有傷生乎。大凡瘡腫皮光薄軟者。有膿也。肉厚而堅者。不甚熱。
膿未成也。宜托裡排膿之劑治之。
白話文:
判斷瘡瘍是否有膿,就能知道瘡瘍的成熟程度、腫脹的緩急程度以及膿液的深淺多少,進而決定是否可以針刺,避免危險。絕對不能一概而論都用針刺。如果腫塊很大,按壓時疼痛,表示膿液很深;輕輕按壓就痛,表示膿液很淺;按壓時不太痛,表示還沒形成膿液;按壓後腫塊立刻又隆起,表示有膿;按壓後腫塊不隆起,表示沒有膿,這是不對的,很可能只是積水。
如果腫脹的地方柔軟而不痛,是血瘤;如果腫脹每天都越來越大,但不發熱,時常牽扯疼痛,是氣瘤。最近流行的楊梅瘡,會疼痛腫大,很久都不潰爛,潰爛了也不癒合;還有一種是濕痰流注,長期不消,即使後來潰爛了,膿水也會不斷流出,久而久之氣血衰敗,也會危及生命。總之,瘡瘍的皮膚光滑柔軟的,表示有膿;肉厚而堅實、不太熱的,表示膿還沒形成,應該服用內服藥物來排出膿液。
3. 明癰疽生於九死部位論
夫癰疽之生。原無定位。生死之辨。不可不知。生於不繫經絡所會關節之處。臟腑俞募之所針治之法。在於瘡醫甚詳。驗於脈。審於症。察於部位。觀之虛實。按法治之雖在九死部位。亦有生矣。如患者隱而不言。設不早治。再遇庸俗。治不對症。特犯禁忌。調護失宜。雖發於不死之部位。
猶恐難生矣。一伏菟二腓腨三背四五臟俞六腦七髭八鬢九頤。此九處繫緊關節要。出於此事難知。宜當熟玩知之矣。
白話文:
癰疽的發生部位並無一定,生死與否的判斷非常重要。如果長在非經絡交會、關節處,以及臟腑俞募穴位等可以針灸治療的地方,則治療方法在瘡瘍醫書中已有詳盡記載。醫生要根據脈象、症狀、部位、虛實來判斷,對症下藥,即使在危險的部位,也仍有痊癒的可能。但如果患者隱瞞病情,延誤治療,或遇到庸醫,治療方法錯誤,或犯了禁忌,又或調養不當,即使長在一般認為可以治癒的部位,也可能難以痊癒。
九個危險部位分別是:一、腹部;二、腓腸肌;三、後背;四、五臟俞穴;五、頭部;六、鬍鬚;七、鬢角;八、鬢髮;九、下顎。這些部位都是重要關節聚集之處,一旦在此處發病,預後難料,務必熟記於心。
4. 明附骨疽論
夫附骨疽者。以其毒氣深附於骨間。疼痛不已。亦有三種之分。一曰緩疽。二曰石疽。三曰附骨疽。皆因氣體衰弱。感受賊風。而有經久不治。延緩而成也。經曰。百病乘虛而入是也。初感之賊風痛。皮膚不甚熱。而脈沉緩。微惡風。自汗。喜熱熨。痛則少減是也。宜服引越婢湯治之劑。
然附骨疽但痛無休。或寒熱而無汗。經久不治。陰極生陽。寒化為熱。方能腐潰是也。蓋緩疽其熱緩慢。數月半載不潰。延捱日久。色變紫黑。皮肉俱爛。故名曰緩疽。石疽者。亦寒熱相襲。深伏骨髓。但腫痛堅硬如石。故名曰石疽。其治法皆宜補托之劑。加附子等藥。以其性溫熱而消骨內寒痛。
臨症相得。妙在斯矣。
白話文:
明附骨疽論
附骨疽的毒氣深陷骨骼之間,疼痛難忍,可分為三種:緩疽、石疽和附骨疽。這些疾病都是因為身體虛弱,受到外邪侵襲,久治不愈而逐漸發展成的。正如經書所說:「百病乘虛而入」。初期感受外邪時,疼痛部位皮膚不太熱,脈象沉緩,輕微怕風,自汗,喜歡熱敷,熱敷後疼痛會減輕。這時候應該服用引邪出表之劑,例如越婢湯。
然而,附骨疽疼痛持續不斷,有時還會出現寒熱無汗的症狀。如果久治不愈,陰氣極盛就會轉化為陽氣,寒邪也會轉化為熱邪,最終導致患處潰爛。緩疽的熱象比較緩慢,幾個月甚至半年都不會潰爛,時間一長,顏色會變成紫黑色,皮膚肌肉都會腐爛,所以叫做緩疽。石疽也會有寒熱交替的症狀,邪氣深伏骨髓,腫痛堅硬像石頭一樣,所以叫做石疽。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應該使用溫補扶正、托毒外出之劑,加入附子等溫熱藥物,以消除骨骼內部的寒邪和疼痛。
臨證治療,要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,才能收到最佳療效。
5. 明瘡瘍膿熟不宜開遲論
凡瘡瘍有膿之際。乃肉腐而為膿。是毒氣侵蝕而潰也。若不速去之。恐毒氣蓄而侵潰好肉。如肘膝樞紐關節之所。筋骨壞。廢疾成矣。有等畏針之徒。多致不救。或密針之不就。余今有一賽針散。即透出膿急妙。載方於後。以備錄用。秘之秘之。
白話文:
凡是長了瘡瘍且已化膿的,膿液是肌肉腐爛形成的,是毒氣侵蝕導致潰爛的結果。如果不儘快清除膿液,恐怕毒氣會積聚,進一步侵蝕好的肌肉組織,尤其像肘、膝等關節部位,可能會傷及筋骨,導致殘疾。有些人害怕針灸,因此延誤治療,常常導致無法挽回。也有些人雖然使用了針灸,卻沒有取得效果。我現在有一種「賽針散」,能迅速透出膿液,效果很好。藥方附在後面,以備參考使用,要好好珍藏。
6. 明瘡瘍死肉當去論
凡癰疽仗毒。及楊梅結毒。㾾瘡便毒。疔瘡等。內多有死肉停蝕好肉。苦痛難禁。若不早去。愈加腐爛。正謂之惡如狼虎。毒似蛇蠍。有傷性命。恐致不救。當視其緩急。死肉大小。或以針刀割去。緩以腐肉錠子或末藥或膏藥貼之。以平為期。後上生肌長肉等藥。上之內服大補湯丸等劑而愈。
世等庸俗。只知敷貼長肉生肌等藥為神。殊不知有死肉為害。反加腐爛是也。如去不淨。亦不能得愈。宜熟玩之。
白話文:
凡是癰疽、楊梅腫毒、㾾瘡、疔瘡等疾病,裡面大多會有壞死的組織停留在裡面腐蝕好的組織,患者疼痛難忍。如果不及時清除,就會更加腐爛,其惡劣程度如同狼虎,毒性如同蛇蠍,甚至危及性命,恐難救治。應根據病情輕重、壞死組織的大小,或用針刀割除,或用腐肉藥錠、藥末或膏藥緩慢地去除壞死組織,以平復傷口為目標。之後再用生肌長肉的藥物,內服滋補的湯藥丸劑輔助治療,就能痊癒。
世人多庸俗,只知道敷貼生肌長肉的藥物,卻不知道壞死組織才是禍根,反而加重腐爛。如果清除不乾淨,也不能痊癒。這一點應該仔細研讀,好好理解。
7. 明瘡瘍生胬肉論
夫瘡瘍已潰。愈加保護。若不謹慎。恐致敗壞。倘七情內亂。怒則傷肝。肝為將軍之官。肝主怒。怒氣盛則刑脾。脾主肉。脾傷則瘡口肉脹出。名曰胬肉。胬肉脹滿。不能自消。若不去之。雖瘡愈後。肉梗高積。久亦癢痛。倘生面目之端。形容醜怪。乃不知去此之過也。宜用烏梅燒灰。少加輕粉。一上即平。後愈亦不痕疤也矣。
白話文:
瘡瘍潰爛之後,更要細心保護,若是不小心,恐怕會再次潰爛惡化。如果七情(喜怒哀樂憂思恐)內亂,尤其生氣則會傷肝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主怒,怒氣盛就會傷害脾臟。脾臟主肌肉,脾臟受損,瘡口就會長出肉芽腫脹,稱為胬肉。胬肉腫脹,無法自行消退,如果不處理,即使瘡瘍癒合後,腫脹的肉芽仍然高高隆起,久了就會癢痛。如果長在臉上,更是影響容貌,十分醜陋。這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去除胬肉的緣故。應該使用烏梅燒成的灰,稍微添加一點輕粉,塗抹一次就能平復,痊癒後也不會留下疤痕。
8. 明譴刑多生惡瘡論
夫譴者。乃天律刑譴也。是人之平昔妒惡。損人利己。所犯天律一十四條。凡有一條。必生背癰人面等瘡之惡報。輕則少有救也。重則天律擬定。雖秦檜之一品。晁盎之巨惡。豈能逃避。一譴曰將誘降兵而殺之。二譴曰刑官陰害人命。三譴曰人臣欺君。四譴曰子侄悖親。五譴曰擅作威福。
六譴曰讒害良善。七譴曰血屬自噬。八譴曰僣分過禮。九譴曰受用過度。十譴曰酷虐不仁。十一譴曰陰毒嫉妒。十二譴曰虧心陷騙人財。十三譴曰暴殄天物。十四譴曰夙生冤愆。如此之人。惡貫滿盈。減算除年。感應篇中分明具載。
白話文:
天譴是上天懲罰的刑罰。一個人平時若嫉妒、作惡、損人利己,觸犯了十四條天律中的任何一條,就必定會長背癰、人面瘡等惡疾作為報應。病情輕微的或許還能治癒,但病情嚴重的,天譴已定,就算權勢滔天如秦檜、罪惡深重如晁蓋,也無法逃脫。這十四條天律分別是:一、誘降敵兵後殺害;二、刑官暗中害人性命;三、臣子欺騙君主;四、子侄忤逆父母;五、擅自專權;六、誹謗陷害好人;七、自相殘害;八、僭越禮制;九、過度享樂;十、殘暴不仁;十一、陰險嫉妒;十二、昧著良心欺騙他人錢財;十三、浪費糟蹋資源;十四、前世所犯下的冤孽。這樣的人,罪孽深重,會減壽折年,感應篇中都有明確記載。
9. 明膏粱之人生惡瘡論
夫膏粱者,是富貴之家,穿著綾錦,吃的百味珍饈,受用過度,或服金石等藥,房勞過多,腎水有虧,陰虛火盛,津液稠黏,經絡壅滯,多生惡瘡。《內經》云: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,受苦持虛是也。」疔生之初,亦無定處,頭面手足,腰胯腿膝之間,或一二日內必發熱,頭疼身痛,重則嘔吐噁心,其瘡疼癢,按之其痛應心者是也。再候看其人口內頰邊舌上有赤黑珠子,即是疔也。若不急早治之,恐其毒喜歸心,千金莫救。如五六日不瘥,眼中必見火光,心神昏昧,口乾煩躁,至七日不救也。自古之華元化載之五色疔,《千金方》論有一十三種疔瘡是也。奈疔之名色俱不同,治法亦異。余雖不敏,究其源,察其形,余總計共三十四種疔瘡,其形症不同,禁忌不宜。誤犯若不急治,惟恐傷於生命,俗云:「走馬看疔瘡」是也。故知疔與癰疽由急也。
當診其脈浮數,在表也,宜散之;沉實者,在裡也,宜下之;半表半裡,用解表攻裡之劑和之。如麻木痛癢者,並宜灸之。更兼服攻毒丸散,敷貼膏藥,治法於下。
白話文:
富貴人家,穿錦衣玉食,過度享樂,或服用金石類藥物,房事過度,導致腎水虧損,陰虛火盛,津液黏稠,經絡阻塞,容易生出惡瘡。內經記載:「膏粱厚味,足生大疔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疔瘡初期,位置不定,頭面、手足、腰胯、腿膝等處都可能長出。發病一二日內,必然發熱、頭痛、身痛,嚴重者會嘔吐噁心。疔瘡疼痛瘙癢,按壓時疼痛感會傳到心臟。觀察患者口腔內頰邊、舌頭上是否有紅黑的小點,那就是疔瘡。如果不儘早治療,毒素容易侵入心臟,難以挽回。如果五六日不癒,眼睛會出現火光,神志昏迷,口乾煩躁,七日內不治則危及生命。古籍記載的五色疔瘡,以及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的十三種疔瘡,其名稱、顏色、治療方法都各不相同。我雖然學識淺薄,但根據其病因和症狀,總結出三十四種疔瘡,其症狀各異,禁忌也不同,治療失誤或延誤治療,都可能危及生命。俗話說「走馬看疔瘡」,可見疔瘡與癰疽一樣,病情發展迅速,必須及時治療。應診斷其脈象,脈浮數者屬表證,宜疏散;脈沉實者屬裡證,宜攻下;半表半裡證則用兼顧表裡兼顧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出現麻木、疼痛、瘙癢等症狀,還應該灸療,並服用攻毒的丸散藥物,外敷膏藥。具體治療方法詳見下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