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斗垣

《外科啟玄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明瘡瘍有無膿論

夫瘡腫已成。須辨其有無膿者。即知瘡之生熟。形之緩急。膿之淺深多少。當視其可針未可針否。不致於危殆矣。豈可一例針之。如腫大按之痛者。膿深也。小按之即痛者。膿淺也。如按之不甚痛者。未成膿也。如按之即復起者。有膿也。不復起者。無膿也。非也。必有水也。

白話文:

當瘡腫已形成,要辨別是否有膿。要知道瘡的生熟程度,形態的緩急,膿的深淺多少。要觀察是否可以針灸,避免危險。不能一概而論。

如果腫脹很大,按壓很痛,說明膿深。輕輕按壓就痛,說明膿淺。如果按壓不太痛,說明膿尚未形成。

如果按壓後立即復原,說明有膿。如果按壓後不能復原,說明沒有膿,但可能含有積水。

如發腫都軟而不痛者。血瘤也。如發腫日日漸增腫大而不大熱。時時牽痛者。氣瘤也。近時有楊梅結毒。疼痛腫大。久而不腐。腐而不斂者。又有濕痰流注而經久不消。後雖腐而其臭水淋漓。久而氣血衰敗。亦有傷生乎。大凡瘡腫皮光薄軟者。有膿也。肉厚而堅者。不甚熱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腫塊柔軟而不痛,則可能是血腫。

如果腫塊每天逐漸增大,但沒有太熱,並且時不時疼痛,則可能是氣瘤。

最近有一種楊梅結毒,疼痛腫大。很久都不腐爛,腐爛後也不能收縮。

還有一種濕痰流注而長期不消,後來雖然腐爛,但膿水淋漓,久而久之,氣血衰敗,也有可能傷及生命。

一般來說,如果瘡腫的皮膚光滑、柔軟,則可能有膿。如果肉厚而堅硬,而且不很熱,則可能是硬腫。

膿未成也。宜托裡排膿之劑治之。

2. 明癰疽生於九死部位論

夫癰疽之生。原無定位。生死之辨。不可不知。生於不繫經絡所會關節之處。臟腑俞募之所針治之法。在於瘡醫甚詳。驗於脈。審於症。察於部位。觀之虛實。按法治之雖在九死部位。亦有生矣。如患者隱而不言。設不早治。再遇庸俗。治不對症。特犯禁忌。調護失宜。雖發於不死之部位。

白話文:

癰疽的發生,原本沒有固定的位置。在生死辨別上,有必要了解清楚。發生在與經絡、關節及臟腑兪募無關的部位,針灸治療的方法在瘡醫書籍中記載得很詳細。通過查看脈象、審視症狀、觀察部位、辨清虛實,按照方法進行治療,即使在九死部位,也有生還的可能。如果患者隱瞞病情不說,或者不早點治療,再遇到庸醫,治療方法不對症,特別是觸犯了禁忌,調護不當,即使發生在非致命部位,也可能危及生命。

猶恐難生矣。一伏菟二腓腨三背四五臟俞六腦七髭八鬢九頤。此九處繫緊關節要。出於此事難知。宜當熟玩知之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還沒有將筋脈紮緊,恐怕會遇到困難。一、伏菟穴位於腳踝骨的內側凹陷處。二、腓腨穴位於小腿外側,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。三、背俞穴位於肩胛骨的內側,脊柱兩側。四、五臟俞穴位於脊柱兩側,與相應臟腑相對應的位置。五、腦戶穴位於頭頂正中,前髮際正後方一寸處。六、髭穴位於人中與承漿穴之間,左右各一。七、鬢穴位於耳前髮際兩側。八、頤穴位於下頜骨兩側,耳垂正下方。這九個部位都是連接關節的重要部位。但如何紮緊這些關節,是一門很深的學問,需要用心體會和熟練掌握。

3. 明附骨疽論

夫附骨疽者。以其毒氣深附於骨間。疼痛不已。亦有三種之分。一曰緩疽。二曰石疽。三曰附骨疽。皆因氣體衰弱。感受賊風。而有經久不治。延緩而成也。經曰。百病乘虛而入是也。初感之賊風痛。皮膚不甚熱。而脈沉緩。微惡風。自汗。喜熱熨。痛則少減是也。宜服引越婢湯治之劑。

白話文:

附骨疽這種疾病,是指毒氣深入骨頭之間,疼痛不斷,分為三種:緩疽、石疽、附骨疽。這些疾病都是由於體質虛弱,感受了毒風,經久不治,延緩而成。經書上說:「百病乘虛而入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初感賊風疼痛時,皮膚不很熱,脈搏緩慢沉著,微惡風,自汗,喜歡溫熱熨燙,疼痛可以稍微減輕,應該服用引越婢湯來治療。

然附骨疽但痛無休。或寒熱而無汗。經久不治。陰極生陽。寒化為熱。方能腐潰是也。蓋緩疽其熱緩慢。數月半載不潰。延捱日久。色變紫黑。皮肉俱爛。故名曰緩疽。石疽者。亦寒熱相襲。深伏骨髓。但腫痛堅硬如石。故名曰石疽。其治法皆宜補托之劑。加附子等藥。以其性溫熱而消骨內寒痛。

白話文:

附骨疽(長期存在的疽瘡)通常疼痛不止,並且可能伴有寒熱感,但沒有汗。如果長時間不治癒,陰氣極盛後生出陽氣,寒氣就會轉化為熱氣,最終導致疽瘡腐爛潰破。緩疽(癒合緩慢的疽瘡)的熱度緩慢,可能需要數月或半年時間才潰爛。由於延遲時間太長,疽瘡的顏色會變成紫黑色,皮肉都腐爛了,因此稱為緩疽。石疽(像石頭一樣堅硬的疽瘡)也是寒熱交替引起的,它深藏在骨髓中,腫痛堅硬如石頭,因此稱為石疽。治療緩疽和石疽的方法都應該使用補託之劑,並加入附子等藥物,因為附子性溫熱,可以消除骨頭內部的寒氣和疼痛。

臨症相得。妙在斯矣。

4. 明瘡瘍膿熟不宜開遲論

凡瘡瘍有膿之際。乃肉腐而為膿。是毒氣侵蝕而潰也。若不速去之。恐毒氣蓄而侵潰好肉。如肘膝樞紐關節之所。筋骨壞。廢疾成矣。有等畏針之徒。多致不救。或密針之不就。余今有一賽針散。即透出膿急妙。載方於後。以備錄用。秘之秘之。

白話文:

凡是長瘡化膿的時候,都是肉腐爛而變成膿液,這是毒氣侵蝕後潰爛的結果。如果不趕快將膿液去除,恐怕毒氣積聚而侵蝕健康的肉。像是手肘、膝蓋這些關節樞紐的地方,如果筋骨壞了,就會造成終生的殘疾。有些人害怕針灸,導致延誤治療。或者密密麻麻地扎針,也不見效,白花了錢。我現在有一種賽針散,可以迅速將膿液排出,非常有效。我把方子載於後面,以備您日後使用。這可是保密的方子啊!

5. 明瘡瘍死肉當去論

凡癰疽仗毒。及楊梅結毒。㾾瘡便毒。疔瘡等。內多有死肉停蝕好肉。苦痛難禁。若不早去。愈加腐爛。正謂之惡如狼虎。毒似蛇蠍。有傷性命。恐致不救。當視其緩急。死肉大小。或以針刀割去。緩以腐肉錠子或末藥或膏藥貼之。以平為期。後上生肌長肉等藥。上之內服大補湯丸等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凡是癰疽、毒瘡,以及楊梅瘡發毒,瘡瘍 швидко生毒,疔瘡等等,內部大多有死肉停在其中,腐蝕好的肉,痛苦難忍。如果不及時去除,只會更加腐爛。這正是所謂「惡如狼虎,毒似蛇蠍」,有傷性命,恐怕無法救治。醫生應當根據病情緩急和死肉大小,或用針刀割去,或用腐肉錠子或末藥或膏藥貼上,以平復爲目標。その後再使用生肌長肉等藥物敷貼。內服大補湯丸等劑,病情逐漸好轉而痊癒。

世等庸俗。只知敷貼長肉生肌等藥為神。殊不知有死肉為害。反加腐爛是也。如去不淨。亦不能得愈。宜熟玩之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只知道貼敷能使長肉生肌的藥物是神藥。殊不知會有死肉的危害,反而加重腐爛。如果沒有清除乾淨,就不能夠痊癒。應該仔細玩味思考。

6. 明瘡瘍生胬肉論

夫瘡瘍已潰。愈加保護。若不謹慎。恐致敗壞。倘七情內亂。怒則傷肝。肝為將軍之官。肝主怒。怒氣盛則刑脾。脾主肉。脾傷則瘡口肉脹出。名曰胬肉。胬肉脹滿。不能自消。若不去之。雖瘡愈後。肉梗高積。久亦癢痛。倘生面目之端。形容醜怪。乃不知去此之過也。宜用烏梅燒灰。少加輕粉。一上即平。後愈亦不痕疤也矣。

白話文:

瘡瘍已經潰爛後,越要小心保護照顧。如果不小心,恐怕會導致惡化。如果七情內亂,生氣就會傷到肝臟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主掌怒氣。怒氣盛就會剋制脾臟。脾臟主掌肌肉。脾臟受傷,瘡口肌肉就會腫脹隆起,叫做胬肉。胬肉脹滿,不能自行消散。如果不把它消除,即使瘡癒合後,肉仍然會高高隆起,久了也會發癢疼痛。如果長在臉部,那就會面貌醜陋。這是因為不知道消除胬肉的過錯造成的。應該用烏梅燒成灰,再加入少許輕粉,敷在胬肉上,等它平下去。等到瘡癒合後,也不會留下疤痕了。

7. 明譴刑多生惡瘡論

夫譴者。乃天律刑譴也。是人之平昔妒惡。損人利己。所犯天律一十四條。凡有一條。必生背癰人面等瘡之惡報。輕則少有救也。重則天律擬定。雖秦檜之一品。晁盎之巨惡。豈能逃避。一譴曰將誘降兵而殺之。二譴曰刑官陰害人命。三譴曰人臣欺君。四譴曰子侄悖親。五譴曰擅作威福。

白話文:

六譴曰讒害良善。七譴曰血屬自噬。八譴曰僣分過禮。九譴曰受用過度。十譴曰酷虐不仁。十一譴曰陰毒嫉妒。十二譴曰虧心陷騙人財。十三譴曰暴殄天物。十四譴曰夙生冤愆。如此之人。惡貫滿盈。減算除年。感應篇中分明具載。

8. 明膏粱之人生惡瘡論

夫膏粱者。是富貴之家。穿著綾錦。吃的百味珍饈。受用過度。或服金石等藥。房勞過多。腎水有虧。陰虛火盛。津液稠黏。經絡壅滯。多生惡瘡。內經云。膏粱之變。足生大疔。受苦持虛是也。疔生之初。亦無定處。頭面手足。腰胯腿膝之間。或一二日內必發熱。頭疼身痛。

白話文:

那些生活富裕的人,穿著綾羅綢緞,吃著各種珍饈美味,過度享受,或者服用金石等藥物,房事過多,腎水虧損,陰虛火旺,津液稠黏,經絡壅滯,很容易生出惡瘡。內經說,生活富裕的人容易患大疔瘡,受苦虛弱就是這個道理。疔瘡生長之初,沒有固定的位置,頭面手足、腰胯腿膝之間都有可能,或者一兩天內必定發熱,頭痛身痛。

重則嘔吐噁心。其瘡疼癢。按之其痛應心者是也。再候看其人口內頰邊舌上有赤黑珠子。即是疔也。若不急早治之。恐其毒喜歸心。千金莫救。如五六日不瘥。眼中必見火光。心神昏昧。口乾煩躁。至七日不救也。自古之華元化載之五色疔。千金方論有一十三種疔瘡是也。奈疔之名色俱不同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症狀較嚴重的話,會嘔吐噁心。而患處會感到疼痛和癢。按壓時,疼痛會傳到心臟,這就說明是疔瘡。再仔細查看一下病人的口腔內、臉頰邊和舌頭上,如果有赤黑色的珠子,這就是疔瘡。如果不趕快治療,恐怕毒素就會跑到心臟,即使花費千金,也難以挽救。如果五、六天都治不好,病人眼中必定會看到火光,心神昏昧,口乾煩躁。到了第七天,就無藥可救了。自古以來,華元化在《載之五色疔》中提到十三種疔瘡。每個疔瘡的名稱和症狀都不相同。

治法亦異。余雖不敏。究其源。察其形。余總計共三十四種疔瘡。其形症不同。禁忌不宜。誤犯若不急治。惟恐傷於生命。俗云。走馬看疔瘡是也。故知疔與癰疽由急也。當診其脈浮數。在表也。宜散之。沉實者在裡也。宜下之。半表半裡用解表攻裡之劑和之。如麻木痛癢者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也不同。我雖然不聰明,但究其來源,觀察其形狀,我把所有的疔瘡歸納,總共三十四種。它們的形狀和症狀各不相同,禁忌和不宜的情況也不同。如果誤犯了禁忌而不及時治療,恐怕會傷及生命。俗話說「走馬看疔瘡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知道,疔瘡和癰疽都是由急而來的。診脈時,如果脈象浮數,就是在外表,應該使用疏散之法。脈象沉實的是在裡面,應該使用攻下的方法。半表半裡則使用解表攻裡的藥物來調理。麻木痛癢的。

並宜灸之。更兼服攻毒丸散。敷貼膏藥。治法於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