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癰疽總論歌

蓋以能辨表裡、陰陽、虛實、寒熱也。

2. 癰疽陽證歌

陽證初起焮赤痛,根束盤清腫如弓,七日或疼時或止,二七瘡內漸生膿。痛隨膿減精神爽,腐脫生新氣血充,嫩肉如珠顏色美,更兼鮮潤若榴紅。自然七惡全無犯,應當五善喜俱逢,須知此屬純陽證,醫藥調和自有功。

【注】凡癰疽初起,焮熱赤痛根束者,暈不散也;盤清者,不漫腫也;腫如弓者,高腫也。此皆屬陽之證。故潰膿脫腐,生新收口,俱見易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陽證初期,患處紅腫熱痛,腫脹部位根部緊束,腫塊形狀像弓,腫脹範圍清晰不瀰漫。病情可能持續七天,疼痛時有時無。十四天左右,膿液開始在傷口內形成。隨著膿液排出,疼痛減輕,精神也變好,腐爛的組織脫落,新生的組織充盈,呈現出像珍珠般粉嫩、鮮潤紅亮的顏色。如果沒有外在七惡因素侵犯,並且個人生活作息良好,則此類純陽性的癰疽,只要藥物調理得當,便能自然痊癒。

3. 癰疽陰證歌

陰證初起如粟大,不紅不腫疙瘩僵,木硬不痛不焮熱,瘡根平大黯無光。七朝之後不潰腐,陷軟無膿結空倉,瘡上生衣如脫甲,孔中結子似含芳。紫黑膿稀多臭穢,若見七惡定知亡,須知此屬純陰證,雖有岐黃命不長。

【注】凡癰疽初起,如粟米大之疙瘩,不紅不腫,不焮熱,木硬不痛,瘡根散漫,色黯無光者,此皆屬陰之證,故不潰腐,空倉無膿,生衣如甲葉不脫,孔中結子,如花含子,紫黑膿清臭穢,俱見難愈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初期,腫塊如粟米般大小,不紅不腫,也不發熱,堅硬如木,不痛不癢,瘡根平坦寬大,顏色暗淡無光。七天后仍未潰爛,反而凹陷變軟,沒有膿液,像是空空如也。瘡面上長出一層皮膜,像脫落的指甲一樣,瘡口內結有硬塊,像含苞待放的花朵。膿液稀薄,顏色紫黑,臭味難聞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預示著病情危重,難以痊癒。這都是陰寒證候,即使有精湛的醫術也難以挽救生命。

4. 癰疽半陰半陽歌

陰陽相半屬險證,陽吉陰凶生死昭,似陽微痛微焮腫,如陰半硬半腫高。腫而不潰因脾弱,潰而不斂為膿饒,五善之證雖兼有,七惡之證不全逃。若能飲食知味美,二便調和尚可療,按法施治應手效,陽長陰消自可調。

【注】凡癰疽,似陽不甚焮熱腫痛,似陰不甚木硬平陷,此屬半陰半陽之險證。若漸生善證則生,漸生惡證則死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病情介於陰陽之間,非常危險。若偏向陽性,預後較好;偏向陰性,則凶多吉少,生死攸關。

症狀看起來像陽證,疼痛和腫脹較輕微;像陰證,則腫塊半硬半軟,隆起較高。

腫脹但不潰爛,是脾虛所致;潰爛卻癒合不良,膿液很多。雖然可能兼具一些好的徵兆,但不好的徵兆一定存在。

如果病人能吃得下東西,並且大小便正常,病情就還有希望治癒。 依照正確的治療方法,效果顯著,陽氣增強,陰邪消退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

註解:癰疽若症狀既不像典型的陽證(腫脹熱痛明顯),也不像典型的陰證(硬結平陷),呈現半陰半陽的狀態,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。病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就會痊癒,往壞的方向發展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