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5)

1. 癧瘍風

癧瘍風從皮膚生,頸項胸腋無癢疼,紫白點點不開大,皮膚風邪熱結成。

【注】此證發於皮膚,多生頸項胸腋,其色紫白,點點相連亦無癢疼,較白駁形圓,不延蔓開大。由風邪鬱熱皮膚,居久不散而成斯疾。宜服烏蛇散,外用羊蹄草根,共硫黃蘸醋於鏽鐵片上研濃汁,日塗二三次效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症狀發作在皮膚上,大多長在頸部、胸部和腋下,顏色是紫白色,點點相連,也沒有癢痛的感覺,比白斑的形狀圓,不會蔓延擴大。是因風邪鬱熱在皮膚,長久不散所造成的疾病。服用烏蛇散,外用羊蹄草根,將硫磺和醋抹在鐵鏽片上研磨濃汁,每天塗抹兩三次即可見效。

烏蛇

烏蛇(酒浸三兩),羌活防風黃芩苦參(各二兩),人參沙參丹參,元參,梔子仁(生),桂心,秦艽木通犀角屑,白蒺藜升麻枳殼(麩炒),白鮮皮川芎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烏蛇(用酒浸泡三兩),羌活、防風、黃芩、苦蔘(各二兩),人參、沙參、丹參、元參、梔子仁(生)、桂心、秦艽、木通、犀角屑、白蒺藜、升麻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)、白鮮皮、川芎(各一兩)

共研細末,每二錢,食遠溫酒調服。忌雞、豬、魚、蒜、麵食、熱物之類。

【方歌】烏蛇癧瘍風熱淫,羌活防風芎五參,梔桂秦艽通犀角,蒺藜升枳白鮮芩。

2. 丹毒

丹毒名多雲片形,風火濕寒肉分凝,胸腹四肢分順逆,清火消風砭敷靈。

【注】孫真人云:丹毒一名天火,肉中忽有赤色,如丹塗之狀,其大如掌,甚者遍身,有癢有痛,而無定處,丹名雖多,其理則一也。形如雞冠,名雞冠丹;若皮澀起如麻豆粒者,名茱萸丹。亦有水丹,遍身起疱,遇水濕搏之,透露黃色,恍如有水在皮中,此雖小疾,能令人死,須當速治,不可忽也。色赤者,諸書謂之赤遊丹;色白者,為水丹,小兒多生之。

白話文:

孫真人說:丹毒又稱天火,肉中忽然出現紅色,就像丹砂塗抹的樣子,範圍大如手掌,嚴重的會遍佈全身,而且會發癢、疼痛,但沒有固定的位置。丹毒的名稱有很多,但其原理都是一樣的。形狀像雞冠的,叫做雞冠丹;如果皮膚粗糙起來,像麻豆粒的,叫做茱萸丹。還有一種水丹,全身起水泡,遇水濕搏之,會透露出黃色,恍惚有水在皮中,這種病雖然是小病,但也可能讓人死亡,所以必須趕快治療,不可忽視。顏色發紅的,諸書稱為赤遊丹;顏色發白的,稱為水丹,小孩子多生這種病。

但有干、濕、癢、痛之殊,有夾濕、夾風、夾寒之別。諸丹總屬心火、三焦風邪而成,如色赤而干,發熱作癢,形如雲片者即名赤遊丹,屬血分有火而受風也。毒盛者,服藍葉散;毒輕者宜導赤湯加薄荷葉獨活服之,如初起白癍,漸透黃色,光亮脹墜,破流黃水,濕爛多痛者,名水丹,又名風丹,多生腿膝,屬脾肺有熱而夾濕也,宜防己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這些丹毒的症狀有:乾燥、濕潤、發癢、疼痛的不同。此外還有夾雜濕氣、夾雜風氣、夾雜寒氣的區別。所有的丹毒都是心火和三焦風邪引起的。如果丹毒呈現紅色而乾燥,發熱發癢,形狀像雲片,這就是赤遊丹,是血中有火又受風引起的。毒性強的,服用藍葉散;毒性較弱的,宜服用導赤湯加薄荷葉、獨活。如果丹毒起初是白癍,逐漸變成黃色,光亮腫脹下墜,破裂流出黃水,濕爛疼痛的,這叫水丹,又叫風丹,多長在腿膝,是脾肺有熱夾雜濕氣引起的,宜服用防己散為主。

亦有起白癍,無熱無痛,遊走不定者,由火毒未發,肌膚外受寒鬱,名為冷瘼,宜服烏藥順氣散,外用姜擦。凡丹形初見,即用牛、羊精肉片貼之,甚則用砭法,令出紫血;色重不散者,以柏葉散敷之。又方:蕓薹葉研末,靛青調敷甚效。諸丹本於火邪,其勢暴速,自胸腹走於四肢者順;從四肢攻於胸腹者逆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白癜風,沒有發熱和疼痛,在皮膚上遊走不定。是由於火毒還沒有發出來,但肌膚表面受了寒邪鬱結,叫做「冷發」。應該服用烏藥順氣散,外用生薑摩擦。凡是丹毒初起時,就用牛、羊的精肉片塗敷,嚴重的可用砭刺放血法,讓紫色的血流出來。如果顏色很深無法分散,可以用柏葉散敷。另一個方法是:蕓薹葉搗成粉末,用靛青調和塗敷,非常有效。各種丹毒都源於火邪,其勢兇猛、迅速,從胸腹走向四肢的屬於順症;從四肢攻入胸腹的屬於逆症。

藍葉散

藍葉(曬乾),川芎赤芍知母,生地,白芷,川升麻柴胡葛根杏仁(炒,去皮、尖),甘草(生,各一錢),石膏(煅),梔子仁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藍葉(曬乾)、川芎、赤芍、知母、生地、白芷、川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、杏仁(炒、去皮、尖)、甘草(生,各一錢)、石膏(煅)、梔子仁(各五分)

共搗粗末,每用八錢,新汲水二盅,煎八分,去渣服。熱甚,加黃芩、元參。

【方歌】藍葉散卻赤遊丹,皆因血熱風邪纏,芎芍知膏生地芷,升麻柴葛杏梔甘。

防己

防己(三兩),朴硝(一兩),犀角(鎊),川芎,黃芩,黃耆,川升麻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防己(60克),朴硝(30克),犀角(磨成粉末),川芎、黃芩、黃耆、川升麻(各3克)

共搗粗末,每用五錢,加竹葉三十片,新汲水二盅,煎八分服。

【方歌】防己丹毒始白癍,漸黃亮痛濕熱原,朴硝犀角芎芩共,耆與升麻竹葉煎

白話文:

【方歌譯文】

防己丹毒一開始是白色瘡腫,逐漸變成黃色、發亮、疼痛,是由濕熱引起的。

方中毒藥有朴硝、犀角、芎藭、黃芩、黃耆、升麻和竹葉。

將這些藥物一起煎煮服用,可以治療丹毒。

烏藥,橘紅(各二錢),枳殼(麩炒),白芷,桔梗防風,殭蠶(炒),獨活,川芎(生五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烏藥:二錢

  • 橘紅:二錢

  • 枳殼(麩炒):適當數量

  • 白芷:適量

  • 桔梗:適量

  • 防風:適量

  • 殭蠶(炒):適量

  • 獨活:適量

  • 川芎(生五分):五分

水二盅,生薑三片,煎八分服。

【方歌】烏藥順氣枳橘紅,芷桔風僵獨草芎,冷瘼遊行無熱痛,因毒未發受寒風。

赤湯(見口部口糜)

柏葉散(見腰部纏腰火丹)

3. 粟瘡作癢

粟瘡癢證屬火生,風邪乘皮起粟形,風為火化能作癢,通聖苦參及消風。

【注】凡諸瘡作癢,皆屬心火。火邪內郁,表虛之人,感受風邪,襲入皮膚,風遇火化作癢,致起瘡瘍形如粟粒,其色紅,搔之愈癢,久而不瘥,亦能消耗血液,膚如蛇皮。初服防風通聖散枳殼蟬蛻,血燥遇晚癢甚,夜不寐者,宜服消風散,外敷二味拔毒散。若年深日久,膚如蛇皮者,宜常服皂角苦參丸,外用豬脂油二兩、苦杏仁一兩搗泥,抹之自效。

白話文:

通常所有造成搔癢的瘡,都與「心火」有關。由於「火邪」內在積聚,而「表虛」體質的人,很容易受到風邪入侵皮膚,導致「風遇火化作癢」,形成粟粒狀的瘡,顏色偏紅,越抓越癢,久治不癒,甚至會消耗血液,使皮膚粗糙如蛇皮。在初期發作時,可服用「防風通聖散」並加入「枳殼和蟬蛻」,若有因血燥而導致夜間癢到睡不著的狀況,則需服用「消風散」,並外敷「二味拔毒散」。若病症已發展許久,皮膚粗糙如蛇皮,則可以長期服用「皁角苦參丸」,並外用由2兩豬脂油以及1兩搗成泥狀的苦杏仁混合而成之藥膏。

皂角苦參丸

苦參(一斤),荊芥(十二兩),白芷大風子肉,防風(各六兩),大皂角,川芎當歸何首烏(生),大胡麻,枸杞子牛蒡子(炒),威靈仙全蠍白附子,蒺藜(炒,去刺),獨活川牛膝(各五兩),草烏(湯泡,去皮),蒼朮(米泔水浸,炒),連翹(去心),天麻蔓荊子羌活,青風藤甘草杜仲(酥炙,各三兩),白花蛇(切片,酥油炙黃),縮砂仁(炒,各二兩),人參(一兩)

白話文:

苦參(1 斤)、荊芥(12 兩)、白芷、大風子果仁、防風(各 6 兩)、大皁角、川芎、當歸、何首烏(生曬)、大胡麻、枸杞子、炒牛蒡子、威靈仙、全蠍、白附子、去刺炒蒺藜、獨活、川牛膝(各 5 兩)、草烏(用熱水泡後去皮)、蒼朮(用米湯浸泡,炒至微黃)、去芯連翹、天麻、蔓荊子、羌活、青風藤、甘草、酥炙杜仲(各 3 兩)、切片後用酥油炒至微黃的白花蛇、炒縮砂仁(各 2 兩)、人參(1 兩)

共研細末,醋打老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溫酒食前後任下。避風忌口為要。

白話文:

把藥研磨成細末,用醋和老米糊製成丸劑,丸劑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三四十丸,溫酒送服,可以在飯前或飯後服用。必須避風、忌口才有效。

【方歌】皂角苦參粟瘡癢,久似蛇皮膚難當,芎歸何首胡麻芷,大風枸杞草烏蒼,翹蒡威靈蠍白附,蒺藜天麻獨蔓羌,白蛇風藤甘杜仲,人參牛膝縮荊防。

白話文:

【歌訣】

皁角、苦參,治療皮膚病癢癢,

時間久好像蛇皮,難以承受。

芎歸、何首烏、胡麻子和芷,

大風草、枸杞、烏頭和蒼朮,

翹尾草、威靈仙、蠍子、白附子,

蒺藜、天麻、獨活和羌活,

白蛇、風藤和甘杜仲,

人參、牛膝、縮砂和荊防。

防風通靈散(見頭部禿瘡)

消風散(見項部鈕釦風)

二味拔毒散(見腫瘍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