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十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3)

1. 鱔漏

鱔漏生在腿肚間,孔如鑽眼津水綿,頗類濕瘡濕熱發,艾湯熏洗覺癢痊。

白話文:

鱔漏發生在小腿肚之間,坑洞如鑽孔流出液體,看起來很像濕瘡濕熱引起的,用艾葉水薰洗感覺到搔癢痊癒了。

【注】此證由濕熱而成。初起頗類濕瘡,生於腿肚,癢痛相兼,破津黃水,綿綿不已,其孔深如鑽眼,復受寒氣侵入瘡孔,以致口寒肌冷。法宜艾葉、老蔥熬湯,每日先熏後洗。瘡口發熱覺癢時,即貼黃蠟膏,收斂而愈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證是由濕熱引起的。剛開始的時候很像濕瘡,長在小腿肚上,又癢又痛,破了之後流出黃色的膿水,綿綿不絕,瘡口像鑽孔一樣深,又受到寒氣侵入瘡口,以致口寒、皮膚發冷。治療方法是用艾葉和老蔥熬湯,每天先燻蒸後清洗。瘡口發熱發癢的時候,就貼上黃蠟膏,收斂傷口而痊癒。

黃蠟膏(見臁瘡)

2. 四彎風

四彎風生腿腳彎,每月一發最纏綿,形如風癬風邪襲,搔破成瘡癢難堪。

【注】此證生在兩腿彎、腳彎,每月一發,形如風癬,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。其癢無度,搔破津水,形如濕癬,法宜大麥一升熬湯,先熏後洗;次搽三妙散,滲濕殺蟲,其癢即止,緩緩取效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會出現在兩腿彎曲處和腳彎曲處,會每個月發作一次,形狀就像風癬,是由風邪侵襲皮膚表層而形成的。瘙癢沒有節制,抓破會流出體液,就會變成像是濕癬,應該用一大升大麥熬煮湯汁,先燻蒸後清洗;然後再塗抹三妙散,以滲透濕邪及殺蟲,瘙癢就會停止,慢慢慢地就會見效。

三妙散(見腹部臍癰)

3. 風疽

風疽生脛曲凹中,癢搔皮損津汁濃,風邪留於血脈內,煩熱昏冒肌腫痛。

【注】此證生脛骨及曲凹之處,癢搔皮損,津黃汁,極其黏濃。由風邪留於血脈相搏而成。因其根深,故有疽名。甚則身體煩熱,昏冒,而肌肉透紅,更增腫疼。宜服防風湯,外抹青竹大豆油,即效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發生在小腿骨和小腿彎曲的地方,奇癢無比,抓後皮膚破損,滲出黃色黏稠的汁液。是由於風邪停留在血脈中互相搏擊而形成的。因為它的根源很深,所以有「疽」這個名字。嚴重的會出現身體燥熱、昏迷、肌肉通紅,腫痛加劇。適合服用防風湯,並在患處外敷青竹大豆油,即可見效。

防風

防風,附子(制),麻黃(蜜炙),白芷木通柴胡當歸(焙),桔梗甘草(炙),羌活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防風、附子(已處理過)、麻黃(用蜂蜜烘製)、白芷、木通、柴胡、當歸(焙製)、桔梗、甘草(烘烤)、羌活(各五分)

共為粗末,水一盅半,煎八分,澄去滓,食後服,臨睡再用一服。如欲出汗,俟空心,頭煎落滓,並一服之;後食稀粥、生薑,食畢被覆臥取汗,避風。

白話文:

(藥方)總而言之,是簡單的藥方,半盅至一盅半的水在一起熬煮,熬煮至八分滿,將沉澱物去掉,飯後服用,睡前再服用一次。

若想出汗,等心閒時,第一次煮的藥渣不要倒掉,和第二次的藥渣一緒に服用,吃完之後,吃稀粥並配點生薑,吃完之後蓋著被子睡覺使出汗,並避免吹風。

【方歌】防風湯療風熱搏,留於血脈津汁破,附子麻黃芷木通,柴胡歸桔甘羌活。

青竹大豆油

青竹筒截三尺長,徑一寸半,筒內裝黑豆一升,以穀糠、馬糞二物燒火,當竹筒中炙之,以瓷碗兩頭接取油汁。先以清米甘水和鹽熱洗患處,拭乾,即塗豆油,不過三度極效。

白話文:

將青竹筒截取三尺長,直徑一寸半,在筒內放入一升的黑豆,用穀糠和馬糞兩種東西燒火,將竹筒放在火上炙烤,用瓷碗在竹筒兩端接收油汁。先用乾淨的米水和鹽熱水清洗患處,擦乾,然後塗抹豆油,塗抹三次即可。

【方歌】青竹筒截三尺長,徑要寸半黑豆裝,穀糠馬糞燒炙筒,風疽搔癢油塗良。

4. 足發背

足發背屬膽胃經,七情六淫下注成,詳別善惡分順逆,細辨疽癰定死生。

【注】此證一名足趺發。凡足背雖行三陽,而偏在膽胃二經居多。證由七情內郁,或兼六淫外傷而成。經云:三背不宜生瘡。惟足背多筋多骨,肉少皮薄,又在至陰之下,發瘡疽者,升發遲慢,所以謂為險候也,宜別五善、七惡而分順逆。發背者,大瘡之通名也。須當細辨,或疽或癰,順逆既分,則生死定焉。

白話文:

【註釋】這種病又稱「足背瘡」。所有長在足背上的瘡,雖然涉及三條陽經,但多數偏屬於膽經和胃經。這類病症是由內在的七情鬱結,或兼有外在的六種邪氣侵襲而形成的。經文中說:「三背不宜生瘡。」足背多筋多骨,肉少皮薄,又在下肢最陰的位置,發瘡疽者,升發遲緩,所以稱作險候。應該辨別五善七惡,分清順逆。發背,是所有長在背上的大瘡的通稱。需要仔細辨別是疽還是癰,順逆既分,那麼患者是生還是死就可以確定。

初宜服仙方活命飲,及隔蒜灸之。令瘡速潰。余與腫瘍、潰瘍門治同。

仙方活命飲(見腫瘍門)

隔蒜灸法(見首卷灸法)

5. 湧泉疽

湧泉疽發在足心,腎虛濕滯多屬陰,速破潰淺癰可治,黑陷為疽命難存。

【注】此證生在足心湧泉穴,一名足心發,又名穿窟天蛇,俗名病穿板,屬足少陰,由腎經虛損,兼濕熱下注而成,若十四日內即潰,膿淺為癰,猶可調治,初服仙方活命飲,外用神燈照法。虛甚膿生遲者,十全大補湯;潰後兼用桂附地黃丸服之。余治按癰疽腫瘍、潰瘍門。若黑陷不疼,二十一日之內不潰膿者為疽,屬陰敗之證難救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症發作在足心湧泉穴處,別名為足心發、穿窟天蛇,俗名為病穿板,屬於足少陰經,是由於腎經虛弱損傷,加上濕熱向下流注而形成的。如果在十四天內就潰爛,膿液淺表為癰瘡,還可調治,初期服用仙方活命飲,外用神燈照射方法治療。如果虛弱嚴重,膿液生成緩慢的,就服用十全大補湯;潰爛後兼用桂附地黃丸服用。其餘的治療方法可參照癰疽腫瘍、潰瘍門。如果足心出現黑色凹陷,沒有疼痛感,在二十一天之內不潰膿的,屬於疽瘡,屬於陰敗證,難以挽救。

仙方活命飲(見腫瘍門)

神燈照(見首卷)

十全大補湯(見潰瘍門)

桂附地黃丸(見面部頰瘍)

6. 脫疽

脫疽多生足指間,黃疱如粟黑爛延,腎竭血枯五敗證,割切仍黑定歸泉。

【注】此證多生足指之間,手指生者間或有之。蓋手足十指乃臟腑枝幹。未發疽之先,煩躁發熱,頗類消渴,日久始發此患。初生如粟,黃疱一點,皮色紫暗,猶如煮熟紅棗,黑氣侵漫,腐爛延開,五指相傳,甚則攻於腳面,痛如湯潑火燃,其臭氣雖異香難解。由膏粱藥酒,及房術丹石熱藥,以致陽精煽惑,淫火猖狂,蘊蓄於臟腑,消爍陰液而成。

白話文:

所述的症狀發作在腳指縫之間,偶爾也會生長在手指縫。 手腳十根手指的指甲狀況就如同臟腑的枝幹一般。 在發作膿腫之前,會出現煩躁、發熱的症狀,就如同糖尿病一樣。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病。一開始是像小米粒大小的黃色膿皰,皮膚發紫,就像煮熟的紅棗。黑氣擴散,潰爛組織不斷蔓延,影響所有的手指。嚴重的話就會蔓延到腳背。疼痛就像被開水燙過,火在燃燒一樣。那氣味即使是芳香都無法消除。是沉迷於高熱量、太補的藥物、濫用的藥物、食品、丹石藥物和房事的後果。因此導致陽精受影響,淫火猖獗,累積在臟腑中,消耗陰液所致。

斯時血死心敗,皮死肺敗,筋死肝敗,肉死脾敗,骨死腎敗,此五敗證,雖遇靈丹亦難獲效,初起宜服解毒濟生湯,外用大麥米煮飯,拌芙蓉葉菊花葉各五錢,貼之止痛。消之不應者,必施割法,須患者情願,將死生付於度外,遵古法毒在肉則割,毒在骨則切。

白話文:

在這種情況下,血液衰敗而心臟腐敗,皮膚衰敗而肺部腐敗,筋脈衰敗而肝臟腐敗,肌肉衰敗而脾臟腐敗,骨骼衰敗而腎臟腐敗,這五種衰敗病症,即使遇到仙丹妙藥也難以奏效。在疾病初期,應服用解毒濟生湯,並在外部用大麥米煮飯,拌以芙蓉葉、菊花葉各五錢,敷貼以止痛。如果用藥物消散無效,就必須施行割除手術。但必須徵得患者的同意,將生死置之度外。遵循古法,毒在肉上就割除,毒在骨頭上就切開。

然割切之法,須宜早施,乘其未及延散時,用頭髮十餘根,緊纏患指本節盡處,繞扎十餘轉,毋令毒氣攻延好肉,隨用蟾酥餅放於初起黃疱頂上,加艾灸之,至肉枯瘡死為度;次日病指盡黑,方用利刀,尋至本節縫中,將患指徐順取下。血流不止者用如聖金刀散止之,余腫以離宮錠塗之。

白話文:

然而割除這種方法,必須及早施用,趁著毒氣還沒有蔓延散開的時候,用十幾根頭髮,緊緊纏住患指根節盡頭,繞扎十幾圈,不要讓毒氣攻延到好肉上,然後用蟾酥餅敷在初起的小黃泡上,加上艾灸,到肉枯瘡死為止;第二天,患指全部發黑,才用鋒利的刀,沿著根節的縫隙,將患指慢慢順勢取下。出血不止的,用如聖金刀散止血,其餘腫脹處,用離宮錠塗擦。

次日倘有黑氣未盡,單用蟾酥餅研末撒之,用陀僧膏蓋貼,黑氣自退;患上生膿,兼貼生肌玉紅膏及生肌等藥,肌生護骨斂口,此為吉兆,內宜滋腎水、養氣血、健脾、安神之劑,如陰陽二氣丹清神散金液戊土丹俱可服之。若內、外始終無變證,十中可保三四;若割切之後,復生黑氣過節,侵漫好肉,疼痛尤甚者,屬逆。此證初起不痛者,宜雌雄霹靂火灸之,其餘滋補、燙洗等法,俱按癰疽腫瘍、潰瘍門。

白話文:

第二天若仍有黑氣未盡,只用蟾酥餅研成末藥粉撒在患處,再用陀僧膏蓋上貼住,黑氣自然會消退;若患處生膿,再貼上生肌玉紅膏及生肌等藥物,讓新生的肌肉保護骨頭並癒合傷口,這是吉兆。內服藥物應以滋補腎水、養氣血、健脾、安神為目的,例如陰陽二氣丹、清神散、金液戊土丹等皆可服用。若內外始終沒有新的症狀變化,十個中有三四個可以保住性命;若割開膿腫後,黑氣又復發蔓延到好肉,疼痛更加劇烈,則屬於病情危急。這種病症初期不痛的,宜用雌雄霹靂火灸之,其餘的滋補、燙洗等方法,皆按照癰疽腫瘍、潰瘍的治療方法。

按:諸書論脫疽單生於足大趾,而別指生者,俱名敦疽,此非確論。然脫疽偏生於屬陰經之指者居多,屢經如此,後之學者,宜詳審焉可也。

白話文:

注:一些醫書上說脫疽只長在大拇指上,而其他手指上產生的則叫做敦疽,這不是精確的論斷。但是脫疽偏多長在屬陰經的手指上,我多次遇到過這種情況,後來的學者們應該詳細地加以審查,然後纔可以肯定。

解毒濟生湯

當歸遠志(去心),川芎,花粉,柴胡黃芩犀角(鎊),麥冬(去心),知母黃柏茯神金銀花(各一錢),紅花,牛膝,甘草(生,各五分)

白話文:

當歸、遠志(去除內部組織)、川芎、花粉、柴胡、黃芩、犀牛角(研磨成粉狀)、麥冬(去除內部組織)、知母、黃柏、茯神、金銀花(各一錢重)、紅花、牛膝、甘草(未經過處理的,各五分重)

水二盅,煎八分,入童便一杯,食前服。如生手指間,去牛膝加升麻

【方歌】解毒濟生歸遠芎,花粉柴芩犀麥冬,知柏茯銀紅膝草,脫疽初起煩熱攻。

如聖金刀散

松香(七兩),生白礬,枯白礬(各一兩五錢)

白話文:

松香(七兩),生白礬、枯白礬(各一兩五錢)。

共研極細末,瓷罐收貯,臨用時,撒於患處。

【方歌】如聖金刀散刃傷,血流不止撒之良,白礬枯礬松香等,共研為末罐收藏。

陰陽二氣丹
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元參(湯泡去粗皮,以上三味各搗膏),五味子(炒),人中白(生),黃柏(各一兩),甘草(生),澤瀉,枯白礬,青黛(各三錢),冰片(一錢)

白話文:

天門冬(去除中央筋的部分),麥門冬(去除中央筋的部分),元參(用熱水泡過去除粗皮,以上三味都搗成膏狀),五味子(炒過),人中白(生的),黃柏(各取一兩),甘草(生的),澤瀉,枯白礬,青黛(各取三錢),冰片(一錢)。

各研細末,同天門冬等膏,加煉蜜少許,再搗千餘下,軟硬得中,丸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六十丸,童便、人乳各一酒盅,空心送下,安睡一時。

白話文:

將各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天門冬等藥膏中,再加入少量的蜂蜜,反覆搗碎一千多次,使藥丸軟硬適中,丸狀如梧桐子般大小,並在外層裹上一層硃砂。每次服用六十丸,空腹時服用,用童便和人乳各一酒盅送服,服用後安靜入睡約一個時辰。

【方歌】陰陽二氣丹脫疽,腎水枯乾燥熱欺,天麥元參甘瀉味,中白冰礬柏黛宜。

神散

綠豆粉(一兩),牛黃(三分),甘草節(五錢),冰片(五分),硃砂(三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綠豆粉:1 兩

  • 牛黃:0.3 兩

  • 甘草節:0.5 兩

  • 冰片:0.05 兩

  • 硃砂:0.3 兩

上共為極細末,每服一錢,淡竹葉、燈心煎湯調服。

【方歌】清神散治脫疽發,悶亂心煩調服佳,豆粉牛黃甘草節,研加冰片共硃砂。

金液戊土丹

茯神,胡黃連烏梅肉,人中黃,五味子(各一兩),硃砂,雄黃,硝石,遠志(去心),石菖蒲(各三錢),牛黃,冰片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茯苓、黃連、烏梅肉、人中黃、五味子(各6克),硃砂、雄黃、硝石、遠志(去心)、石菖蒲(各1.5克),牛黃、冰片(各0.5克)

各研細末,共和一處,再研千轉。於端午、七夕或春、秋二分,冬、夏二至吉辰,在淨室中,先將烏梅肉搗膏,和入藥末內,加煉蜜少許,搗千餘下,軟硬得中為丸,每丸重一錢,金鉑為衣。每服一丸,人乳、童便各一酒盅,隨病上下化服。修和之時,服藥之際,忌婦人、僧尼、孝服、雞犬等見之。此藥用蠟封固收藏,不泄藥味,愈久愈效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細細研磨成粉末狀並混合均勻,再研磨一千次。在端午節、七夕節或春分、秋分、冬至和夏至的吉利時辰,在乾淨的房間內,先將烏梅肉搗成膏狀,加入藥粉中,再加入少許蜂蜜,搗一千多次,直到藥丸軟硬適中,丸藥每個重一錢,並用金箔包裹。每次服用一丸藥丸,可以用人乳或童便各一酒盅,根據患者的病情服用。在配製藥物和服藥期間,應避免婦女、僧侶、尼姑、穿孝服的人、雞犬等看到。此藥用蠟密封保存,不泄漏藥味,保存越久效果越好。

【方歌】金液戊土茯牛黃,朱雄硝遠片石菖,胡連梅肉中黃味,專治脫疽發背瘡。

雌雄霹靂火

雌黃,雄黃,丁香(各二錢),麝香(一分)

上為細末,用蘄艾茸二錢,將藥末搓入艾內,作豌豆大丸,安患上灸之,毋論癢痛,以肉焦為度。如毒已經走散,就紅暈盡處,排炷灸之,痛則至癢,癢則至痛,以瘡紅活為妙。

白話文:

上為藥粉,加入蘄艾茸二錢,將藥粉揉入艾草中,做成豌豆般大小的丸,放在患處灸治。可以不論發癢或疼痛,以灸肉焦黑為準。例如毒性已經擴散,就會在紅暈的地方,按照炷灸法灸治,痛則變癢,癢則變痛,以瘡口紅、活為最好。

【方歌】霹靂火治陰疽方,脫疽不疼灸更強,雌黃丁麝雄黃末,蘄艾茸搓藥末良。

蟾酥餅(即蟾酥丸作餅。見疔瘡門)

離宮錠(見腫瘍門)

陀僧膏生肌玉紅膏(俱見潰瘍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