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十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2)

1. 穿踝疽

穿踝疽由脾濕寒,里發串外踝骨間,有頭屬陽陰悶腫,潰出清水廢疾纏。

【注】此證由脾經濕寒下注,血澀氣阻而成。先從里踝骨發起,串及外踝,致令裡外通腫,以有頭為陽,易破;若惟悶腫無頭為陰,難潰。其證初起寒熱往來,有紅暈兼有熱也,宜服荊防敗毒散;皮色不變者,服萬靈丹。其餘腫潰治法,俱同內,外二踝疽。若潰出清水,或投方不應,纏綿日久者,必成廢疾,難治。

白話文:

此症狀是由於脾經濕寒冷氣下注,使得局部氣血凝結所導致。從裡踝骨開始發作,串連到外踝,造成內外腫脹,其中有膿頭的部分屬陽症,容易潰破;如果只是紅腫沒有膿頭者屬陰症,難以潰破。其症狀初起時寒熱交替,並且伴有紅暈,伴有熱症的人,適宜服用荊防敗毒散;皮膚顏色不變則服用萬靈丹。其餘腫脹潰爛的治療方法,都與內踝、外踝的腫疽相同。如果潰爛出清水,或者服藥無效,纏綿日久,必定會變成廢疾,難以治療。

荊防敗毒散(見項部腦疽)

靈丹(見腫瘍門)

2. 濕毒流注

(附:瓜藤纏)

濕毒流注腿脛生,頂如牛眼漫腫形,紫輕黑重膿水漬,寒濕暑熱在腠凝。

【注】此證生於腿脛,流行不定,或發一二處,瘡頂形似牛眼,根腳漫腫,輕則色紫,重則色黑,潰破膿水浸漬,好肉破爛,日久不斂。由暴風疾雨,寒濕暑火,侵在腠理,而肌肉為病也。初覺急服防風通聖散,加木瓜、牛膝、防己蒼朮消之;若腿脛至晚發熱者,宜服當歸拈痛湯,加牛膝。外治初搽三妙散,腫痛全消,換搽輕粉散斂之即效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症發作在腿脛上,蔓延不定,或者發作在一兩處,瘡頂形狀像牛眼,根部腳掌腫脹,輕微的顏色是紫色的,嚴重的顏色是黑色的,潰爛膿水浸漬,好的肉都壞了,長時間不癒合。是由於暴風雨,寒濕暑火,侵犯在腠理,而肌肉發病。初期發現立即服用防風通聖散,加上木瓜、牛膝、防己、蒼朮來消散;如果腿脛到傍晚發熱的,應該服用當歸拈痛湯,加上牛膝。外治初期塗擦三妙散,腫痛完全消散,再塗擦輕粉散來收斂即可見效。

若繞脛而發,即名瓜藤纏,結核數枚,日久腫痛,腐爛不已,亦屬濕熱下注而成,治法同前。

粉散

輕粉(一錢五分),黃丹,黃柏密陀僧,高末茶,乳香(各三錢),麝香(五分)

白話文:

輕粉(6克),黃丹、黃柏、密陀僧、高末茶、乳香(各12克),麝香(2克)。

共研末,先用蔥熬湯洗患處,再搽此藥。

【方歌】輕粉黃丹柏陀僧,末茶乳麝共研成,濕毒流注臁瘡證,化腐除濕又止疼。

防風通聖散(見頭部禿瘡)

當歸拈痛湯(見股部腿遊見)

三妙散(見腹部臍癰)

3. 腎氣遊風

腎氣遊風腿肚生,紅腫如雲火烘疼,證由腎火蘊於內,膀胱氣滯外受風。

【注】此證多生於腎虛之人。腿肚紅腫,形如雲片,遊走不定,痛如火烘,由腎火內蘊,外受風邪,膀胱氣滯而成也。初服紫蘇流氣飲,次服檳榔丸;外用豆腐研調黃柏末,貼敷之,甚效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症狀多發生在腎虛的人身上。小腿肚紅腫,形狀像雲片一樣,移動不定,疼痛如同火烤,是由於腎火內蘊,加上外受風邪,膀胱氣滯而引起的。初期可以用紫蘇流氣飲來治療,接著服用檳榔丸;外用豆腐研磨調配黃柏末,敷貼患處,效果很好。

紫蘇流氣飲

紫蘇,黃柏,木瓜檳榔香附陳皮川芎厚朴(姜炒),白芷蒼朮(米泔水浸,炒),烏藥荊芥防風甘草獨活枳殼(麩炒)

白話文:

  • 紫蘇:一種脣形科植物,可治療感冒、咳嗽、氣喘等。

  • 黃柏:一種小檗科植物,可治療痢疾、腹瀉、口腔潰瘍等。

  • 木瓜:一種番木瓜科植物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便祕等。

  • 檳榔:一種棕櫚科植物,可治療腹瀉、痢疾等。

  • 香附:一種菊科植物,可治療月經不調、痛經等。

  • 陳皮:一種芸香科植物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腹脹等。

  • 川芎:一種傘形科植物,可治療頭痛、月經不調、痛經等。

  • 厚朴:一種木蘭科植物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腹脹、嘔吐等。

  • 白芷:一種傘形科植物,可治療感冒、咳嗽、氣喘等。

  • 蒼朮:一種菊科植物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腹脹、嘔吐等。

  • 烏藥:一種芸香科植物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腹脹、嘔吐等。

  • 荊芥:一種脣形科植物,可治療感冒、咳嗽、氣喘等。

  • 防風:一種防風科植物,可治療感冒、咳嗽、氣喘等。

  • 甘草:一種豆科植物,可治療咳嗽、氣喘、咽喉痛等。

  • 獨活:一種傘形科植物,可治療風寒感冒、頭痛、關節痛等。

  • 枳殼:一種芸香科植物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腹脹、嘔吐等。

等分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服。

【方歌】紫蘇流氣柏瓜榔,香附陳芎厚芷蒼,烏藥荊防甘獨枳,腎氣遊風服最昌。

檳榔丸

檳榔,枳殼(麩炒各二兩),木瓜(一兩五錢),木香(一兩),大黃(四兩)

白話文:

檳榔、枳殼(各二兩,用麩皮炒過),木瓜(一兩五錢),木香(一兩),大黃(四兩)

共研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白滾湯送下,黃酒送下亦可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製成丸劑,每一顆藥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顆藥丸,在空腹時以溫熱的白開水送服,也可以用黃酒送服。

【方歌】檳榔枳殼木瓜研,木香大黃煉蜜丸,腎氣遊風紅腫痛,空心水送自然痊。

4. 臁瘡

臁瘡當分內外廉,外廉易治內難痊,外屬三陽濕熱結,內屬三陰虛熱纏。法宜搜風除濕熱,外貼三香夾紙錢。

【注】此證生在兩脛內外廉骨,外廉屬足三陽經濕熱結聚,早治易於見效;內廉屬三陰有濕,兼血分虛熱而成,更兼廉骨皮肉澆薄,難得見效,極其纏綿。初發先癢後痛,紅腫成片,破津紫水。新起宜貼三香膏,色紫貼夾紙膏;日久瘡色紫黑,貼解毒紫金膏;又年久頑臁,瘡皮烏黑下陷,臭穢不堪者,用蜈蚣餞法,去風毒、化瘀腐,蓋貼黃蠟膏,漸效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發生在小腿內外側的骨頭上,外側的骨頭屬於足三陽經,濕熱凝結,早治療容易見效;內側的骨頭屬於三陰經,有濕氣,加上血虛發熱而成,再加上小腿骨皮肉薄,難以見效,極其纏綿。初期先癢後痛,紅腫成片,破皮流出紫色液體。新發作的宜貼三香膏,顏色紫色的貼夾紙膏;日久瘡色紫黑,貼解毒紫金膏;還有年老頑固的,瘡皮烏黑下陷,臭氣難聞的,用蜈蚣餞法,去風毒、化瘀腐,蓋貼黃蠟膏,漸漸有效。

初服黃耆丸,日久者服四生丸,下元虛冷者宜虎潛丸,常服甚效,但腿脛在至陰之下,生瘡者當戒勞動,發物,其證可愈,否則難痊。

白話文:

剛開始服用黃耆丸,服久時間長者服用四生丸,下半身虛冷的適合虎潛丸,經常服用非常有效,但是小腿在至陰的部位以下,長瘡的要禁止勞動、發物,這樣的症狀才能痊癒,否則難以治癒。

香膏

輕粉,乳香松香(各等分)

共為末、香油調稠,用夾紙一面,以針密刺細孔,將藥夾搽紙內;先以蔥湯洗淨患處,將藥紙有針孔一面,對瘡貼之,三日一換。

白話文:

把藥材搗碎成粉末,用香油調成膏狀。用一張紙疊成兩層,用針在紙上密集地刺出細孔,把藥膏塗抹在紙的內面。先用蔥湯把患處清洗乾淨,然後把有針孔的一面貼在瘡口上,每三天更換一次藥紙。

【方歌】三香輕粉乳松香,研末油調紙內藏,蔥湯洗患方貼藥,初起臁瘡用此良。

白話文:

【配方歌訣】三香、輕粉、乳、松香,研成細末,用油調成藥膏,塗抹於薄紙上,然後用蔥湯洗患處,最後將藥膏貼敷於患處,對於治療初發的瘡瘍很有療效。

夾紙膏

黃丹(炒),輕粉,兒茶,沒藥雄黃血竭五倍子(炒),銀硃,枯礬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  • 黃丹(炒):炒過的黃色氧化鉛。

  • 輕粉:白色的氧化砷,有毒。

  • 兒茶:從茶樹的根部和莖部分泌出來的棕色汁液。

  • 沒藥:從沒藥樹的樹脂中提取的芳香樹脂。

  • 雄黃:黃色的硫化砷,有毒。

  • 血竭:藤本植物麒麟竭的樹脂。

  • 五倍子(炒):炒過的五倍子,是一種由蚜蟲在櫟樹葉上形成的蟲癭。

  • 銀硃:硃砂的精製形式。

  • 枯礬:將礬石煅燒製成的白色粉末。

共為末,量瘡大小,剪油紙二張,夾藥於內,紙周圍用麵糊黏住,紙上用針刺孔;先將瘡口用蔥、椒煎湯洗淨拭乾,然後貼上,以帛縛之,三日一洗,再換新藥貼之。

白話文:

將草藥一起磨成粉末,依據瘡口的實際大小,剪裁兩張油紙,將草藥夾在其中間,再用麵糊將油紙的邊緣黏合起來,並用針在紙上戳出小孔,之後用蔥和辣椒熬煮成熱湯,將瘡口清洗乾淨並擦乾,再將藥紙敷在瘡口上,並以布條固定,三天後將藥紙取下,洗淨瘡口後,再更換新的藥紙。

【方歌】夾紙膏貼臁瘡破,黃丹輕粉兒茶沒,雄黃竭倍銀硃礬,油紙夾貼腐可脫。

解毒紫金膏

明淨松香,皂礬(煅赤各一斤)

共研極細末,香油調稠;先用蔥、艾、甘草煎湯洗淨患處,再搽此藥,油紙蓋住,以軟布紮緊,三日一換,此藥又治楊梅結毒,腐爛作臭,膿水淋漓,用之甚效。

白話文:

將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香油調和成稠膏狀;先用蔥、艾草、甘草煎煮的湯汁清洗患處,再將此藥膏塗抹在患處,用油紙蓋住,並用柔軟的布條紮緊固定,每三天更換一次藥膏。此藥方也可治療楊梅瘡毒,即患處腐爛發臭、膿水淋漓的情況,十分有效。

【方歌】解毒紫金臁瘡爛,明淨松香皂礬煅,二味研末香油調,蔥艾草湯先洗患。

蜈蚣

蜈蚣,甘草獨活白芷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蜈蚣、甘草、獨活、白芷(各五克)

桐油二兩,將藥煎滾;先以米泔水洗淨臁瘡,水和白麵作圈,圍在瘡之四邊,勿令泄氣,將腿放平,以茶匙挑油,漸漸乘熱加滿,待油溫取下,以後風毒自散,腐肉漸脫,其功甚速。

白話文:

桐油二兩,將藥煎煮後讓它滾熱。先用米泔水仔細清洗傷口,用水分和麵粉做成圈狀,圍在傷口周圍,防止空氣洩漏。將腿放平,用茶匙挑起油,慢慢地趁熱倒滿傷口,待油溫降下取下。之後風毒便會自行消散,腐肉也會逐漸脫落,治療效果非常迅速。

【方歌】蜈蚣餞治久臁瘡,皮黑下陷臭難當,桐油煎草獨活芷,白麵圈瘡油燙強。

黃蠟膏

血竭,赤石脂(煅),龍骨(煅各三錢)

共為細末,香油一兩,入血餘栗子大一團,枯去渣;再入黃蠟一兩,白膠香三錢,熔化盡離火,下血竭等末,攪勻候冷,瓷罐盛之,用時捏作薄片貼瘡上,絹帛縛定,三日後翻過貼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磨成細粉,加入一兩香油,加入和栗子一樣大小的血餘,去除渣滓;再加入一兩黃蠟、三錢白膠香,熔化後離火,加入血竭等粉末,攪拌均勻後待涼,放在瓷罐中保存。使用時捏成薄片貼在瘡口上,用絹帛固定,三天後翻面繼續貼。

【方歌】黃蠟血餘竭白膠,石脂龍骨入油調,蜈蚣餞後此膏蓋,肌肉能生痛自消。

黃耆

黃耆,川烏頭(炮,去皮、弦),赤小豆,蒺藜(炒,去刺),地龍(去土,炒),川楝子(鹽水泡,去核),茴香(炒),防風(各一兩),烏藥(五錢)

白話文:

  1. 黃耆:補氣益血,增強免疫力。

  2. 川烏頭(炮,去皮、弦):溫經止痛,祛風散寒,但毒性大,需炮製後使用。

  3. 赤小豆:利尿消腫,清熱解毒。

  4. 蒺藜(炒,去刺):活血化瘀,祛風止痛。

  5. 地龍(去土,炒):清熱涼血,祛風止痛。

  6. 川楝子(鹽水泡,去核):破血逐瘀,止痛消腫。

  7. 茴香(炒):理氣止痛,溫中止嘔。

  8. 防風(各一兩):祛風解表,散寒止痛。

  9. 烏藥(五錢):溫經止痛,散寒止瀉。

上為細末,酒煮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,空心溫酒送下,鹽湯亦可,婦人用醋煎滾,候溫送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煮沸,加入麵粉糊製成丸劑,丸劑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,也可以用鹽湯送服。婦女服用時,用醋煎煮至滾沸,待溫熱後送服。

【方歌】黃耆丸治臁瘡起,川烏赤豆共蒺藜,地龍川楝茴香炒,防風烏藥酒糊宜。

白話文:

【配方】黃耆丸治療臁瘡生成,川烏、赤豆和蒺藜一起使用,地龍、川楝子和茴香炒香,防風和烏藥用酒糊在一起。

生丸

地龍(去土,炒),白附子,殭蠶(炒),草烏(去皮、尖,炮),五靈脂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地龍(去除泥土後炒熟),白附子,殭蠶(炒熟),草烏(去除皮和尖端,再以炮製方式處理),五靈脂(所有材料等比例)

上為細末,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食前茶、酒任下。

【方歌】四生臁瘡久纏綿,骨節多疼舉動難,地龍白附殭蠶炒,草烏靈脂米糊丸。

虎潛丸

龜板(酥炙,四兩),知母黃柏(二味鹽、酒炒),熟地(各三兩),牛膝(酒蒸),白芍(酒炒),陳皮(鹽水潤,各二兩),鎖陽(酒潤),當歸(酒洗,各一兩五錢),虎脛骨(酥炙,一兩)

白話文:

敗龜板(烤焦後研成細末,四兩),知母,黃柏(用鹽和酒炒過),熟地黃(各三兩),牛膝(用酒蒸過),白芍(用酒炒過),陳皮(用鹽水浸泡過,各二兩),鎖陽(用酒浸泡過),當歸(用酒洗過,各一兩五錢),虎脛骨(烤焦後研成細末,一兩)

共研末,羯羊肉酒煮爛搗膏,和入藥末內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錢,空心淡鹽湯送下,冬月加乾薑一兩。

白話文:

把所有藥材研成末,將羊肉和酒煮爛搗成膏狀,與研好的藥末混合,把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用淡鹽湯送下,冬天的時候,可以加一兩乾薑。

【方歌】虎潛丸療筋骨痿,下元虛冷精血虧,龜板鎖陽膝虎脛,知柏芍陳熟地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