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瘰癧
小瘰大癧三陽經,項前頸後側旁生,痰濕氣筋名雖異,總由恚忿鬱熱成,更審纏綿諸證治,成勞日久不收功。
【注】此證小者為瘰,大者為癧。當分經絡:如生於項前,屬陽明經,名為痰瘰;項後屬太陽經,名為濕瘰;項之左右兩側,屬少陽經,形軟,遇怒即腫,名為氣癧;堅硬筋縮者,名為筋癧;若連綿如貫珠者,即為瘰癧;或形長如蛤蜊,色赤而堅,痛如火烙,腫勢甚猛,名為馬刀。瘰癧又有子母癧,大小不一。
有重臺癧,癧上堆累三五枚,盤疊成攢。有繞項而生者,名蛇盤癧,如黃豆結簍者,又名鎖項癧。生左耳根,名蜂窩癧。生右耳根,名惠袋癧。形小多癢者,名風癧。頷紅腫痛者,名為燕窩癧。延及胸腋者,名瓜藤癧。生乳旁兩胯軟肉等處者,名𤷍瘍癧。生於遍身,漫腫而軟,囊內含硬核者,名流注癧。
獨生一個,在囟門者,名單窠癧。一包生十數個者,名蓮子癧。堅硬如磚者,名門閂癧。形如荔枝者,名石癧。如鼠形者,名鼠癧,又名鼠瘡。以上諸癧,推之移動為無根,屬陽,外治宜因證用針灸、敷貼、蝕腐等法;推之不移動者為有根且深,屬陰,皆不治之證也。切忌針砭及追蝕等藥,如妄用之,則難收斂。
瘰癧形名各異,受病雖不外痰、濕、風、熱,氣毒結聚而成,然未有不兼恚怒、忿鬱、幽滯、謀慮不遂而成者也。有外受風邪,內停痰濕,搏於經絡,其患身體先寒後熱,瘡勢宣腫微熱,皮色如常,易消、易潰、易斂,此為風毒也,如防風羌活湯、海菜丸,揀擇用之。
有天時亢熱,暑濕偶中三陽經,兼過食膏粱厚味,釀結而成,其患色紅微熱,結核堅硬緩腫,難消、潰遲、斂遲,此為熱毒也,如升陽調經湯、柴胡連翹湯、雞鳴散,隨證輕重,揀擇用之。有感冒四時殺厲之氣而成,其患耳項胸腋,驟成腫塊,宣發暴腫,色紅皮熱,令人寒熱,頭眩項強作痛,此為氣毒也,如李杲連翹散堅湯、散腫潰堅湯,俱可因證治之。
有肝傷恚忿,血虛不能榮筋,其患核堅筋縮,推之不移者,此筋瘰也,初服舒肝潰堅湯,次服香貝養榮湯治之。有誤食汗液、蟲蟻鼠殘、陳水宿茶不淨之物,其患初小後大,累累如貫珠,連接三五枚,不作寒熱,初不覺疼,久方知痛,此為誤食毒物也,如楊氏家藏治瘰癧方法,制靈雞蛋,隨證虛實,揀擇用之自愈。
其項後兩旁濕瘰癧,經屬膀胱寒水,外感風邪與濕凝結,漫腫疼痛,皮色如常,有日久將潰,皮色透紅,微熱痛甚,其內外治法,用藥總不宜寒涼,初腫宜用附子敗毒湯,外敷神功散;將潰已潰,俱按癰疽潰瘍內外治法。用藥首尾得溫暖即效,誤犯寒涼,令人項背拘強,瘡勢塌陷,毒氣攻裡,便瀉者逆。
白話文:
瘰癧,位於三陽經循行路線上的頸部前後及兩側。其成因雖名目繁多,如痰、濕、氣、筋等,但根本上都是由於肝火鬱結、情緒鬱悶、內熱等因素導致。病程纏綿日久,不易痊癒。
瘰癧大小不一,位置不同,名稱也有所差異。項前屬陽明經,稱為痰瘰;項後屬太陽經,稱為濕瘰;兩側屬少陽經,質地柔軟,遇怒則腫脹,稱為氣癧;堅硬筋縮者,稱為筋癧;連綿成串如珠者,即為瘰癧;形似蛤蜊,色赤堅硬,疼痛劇烈,腫脹迅速者,稱為馬刀。此外,還有子母癧、重臺癧、蛇盤癧、鎖項癧、蜂窩癧、惠袋癧、風癧、燕窩癧、瓜藤癧、𤷍瘍癧、流注癧、單窠癧、蓮子癧、門閂癧、石癧、鼠癧等不同類型,形態各異。
能推動的瘰癧,表示病灶淺表,屬陽性,可用針灸、敷貼、腐蝕等方法外治。而不能推動的瘰癧,則表示病灶深在,屬陰性,不宜治療,更忌用針刺、腐蝕等方法,以免加重病情。
瘰癧的形成,雖與痰、濕、風、熱、毒邪等因素有關,但都離不開肝鬱、情志不暢等因素。
風毒型瘰癧:患者先感寒後熱,腫脹輕微,皮膚顏色正常,容易消退、潰破和癒合,可用防風羌活湯、海菜丸等治療。
熱毒型瘰癧:患者皮膚發紅,腫塊堅硬,消退、潰破、癒合緩慢,可用升陽調經湯、柴胡連翹湯、雞鳴散等治療。
氣毒型瘰癧:患者耳、項、胸、腋部突然出現腫塊,腫脹迅速,皮膚發紅發熱,伴有寒熱、頭暈、頸項疼痛等症狀,可用李杲連翹散堅湯、散腫潰堅湯等治療。
筋瘰:因肝氣鬱結、血虛導致,腫塊堅硬,不能推動,需先服用舒肝潰堅湯,然後服用香貝養榮湯治療。
誤食毒物型瘰癧:因誤食汗液、蟲蟻、污水等不潔之物引起,腫塊呈串珠狀,初期無痛,久則疼痛,可用楊氏家藏治瘰癧方法或靈雞蛋等治療。
濕瘰癧:多發生於項後兩側,屬膀胱經,由風寒濕邪凝結而成。初期腫脹疼痛,皮膚顏色正常;日久則可能潰破,皮膚發紅,疼痛加劇。治療時應避免使用寒涼藥物,初期可用附子敗毒湯內服,神功散外敷;潰破後則按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總之,治療應以溫暖為主,避免寒涼之物,以免導致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