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虎髭毒

虎髭毒在頦下生,胃腎積熱入任經,癰焮腫痛速潰易,疽堅硬痛麻癢疔。

【注】此毒一名頦癰,腫痛焮赤,速潰易治;一名承漿疽,堅硬痛腫,遲潰難治。若根深,形小似豆,麻癢痛甚,惡寒發熱,心煩作嘔者疔也,當從疔治。皆由過食炙爆,以致胃腎二經積熱上攻任脈而成。癰疽二證初起,宜服仙方活命飲,加升麻、桔梗消之。若便秘、唇焦、大渴者,宜內疏黃連湯清之。

其餘內外治法,俱按癰疽、腫瘍潰瘍門。初起麻癢如疔,治法按疔門。

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(俱見腫瘍門)

白話文:

虎鬚長在下巴處的毒,是因為胃腎積熱循任脈經絡而生,形成的癰腫迅速化膿,容易治療;但如果形成疽,則堅硬疼痛,伴隨麻癢,較難治療。

有一種叫頦癰的,腫痛紅赤,很快化膿,容易治癒;另一種叫承漿疽,堅硬腫痛,化膿緩慢,難以治療。如果病根深在,腫塊小如豆粒,麻癢劇烈,伴隨惡寒發熱、心煩嘔吐,那就是疔瘡,應當按照治療疔瘡的方法治療。這些都是因為過度食用炙烤的食物,導致胃腎兩經積熱上衝任脈而引起的。

癰疽初期,可以服用仙方活命飲,並加入升麻、桔梗來消腫。如果出現便秘、口唇乾燥、口渴等症狀,則需服用內疏黃連湯來清熱解毒。

其他內外治療方法,都參考癰疽、腫瘍潰瘍的治療方法。初期出現麻癢像疔瘡一樣的,則參考疔瘡的治療方法。

2. 燕窩瘡

燕窩瘡在下頦生,如攢粟豆癢熱疼,形類黃水瘡破爛,此證原來濕熱成。

【注】此證生於下頦,俗名羊鬍子瘡。初生小者如粟,大者如豆,色紅熱癢微痛,破津黃水,形類黃水瘡,浸淫成片,但疙瘩如攢,由脾胃濕熱而成。宜服芩連平胃湯,外搽碧玉散即效。

芩連平胃湯

黃芩(一錢五分),黃連(一錢),厚朴(姜炒,一錢),蒼朮(炒,二錢),甘草(生,五分),陳皮(一錢)

水二盅,姜一片,煎八分,食後服。

【方歌】芩連平胃燕窩瘡,除濕清熱服更良,姜炒厚朴蒼朮草,陳皮同煎引生薑。

碧玉散

黃柏末,紅棗肉(燒炭存性,各五錢)

共研極細末,香油調搽患處。

【方歌】碧玉散搽燕窩瘡,色紅疙瘩津水黃,棗炭柏末香油拌,消疼止癢滲濕方。

白話文:

下巴長了燕窩瘡,像小米粒一樣聚集在一起,又癢又熱又痛,破掉後流出黃色水狀液體,樣子像黃水瘡。這種病是濕熱引起的。

這種長在下巴的病,俗稱羊鬍子瘡。一開始很小,像小米粒,大的像黃豆,紅腫發熱,又癢又微微疼痛,破了會流出黃色的水,像黃水瘡一樣,會蔓延成片,但仍然是一粒粒的疙瘩聚集在一起,是由脾胃濕熱引起的。建議服用芩連平胃湯,並外用碧玉散,效果很好。

芩連平胃湯的藥方:黃芩1.5克,黃連1克,厚朴(薑炒)1克,蒼朮(炒)2克,甘草(生)0.5克,陳皮1克。加水200毫升,薑片一片,煎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

碧玉散的藥方:黃柏粉末、紅棗肉(燒炭存性)各5克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香油調和後塗抹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