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發頤
發頤腫痛結核般,經屬陽明身熱寒,傷寒疹毒汗失表,腫至咽喉調治難。
【注】此證又名汗毒,發於頤頷之間,屬足陽明胃經。初起身發寒熱,腫如結核,微熱微痛,漸腫如桃如李,疼痛倍增,由傷寒發汗未盡,或疹形未透,壅積而成。初起宜荊防敗毒散汗之,外以二味拔毒散敷之即消。如消之不應者,腫痛日增,勢必潰膿,宜服托裡透膿湯,潰後按癰疽潰瘍門治法。
若此證失於調治,或誤投寒涼克伐之藥,毒必內陷,腫至咽喉,痰湧氣堵,湯水難嚥者逆。
荊防敗毒散(見項部腦疽)
二味拔毒散(見腫瘍門)
托裡透膿湯(見頭部侵腦疽)
白話文:
腮腺腫痛,如同結核一般,屬於陽明經,伴隨身熱怕冷。這是因為傷寒後出汗不足,或疹子未完全消退,毒邪壅塞而導致的。初期會感到發冷發熱,腫脹像結核,微熱微痛,逐漸腫大如同桃子或李子般大小,疼痛加劇。初期可用荊防敗毒散發汗,外敷二味拔毒散,腫脹即可消退。如果效果不佳,腫痛持續加重,可能化膿,則需服用托裡透膿湯,化膿後再根據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
如果治療不當,或誤用寒涼藥物,毒邪會內陷,腫脹延伸至咽喉,痰多氣堵,吞咽困難,情況危急。
2. 時毒
時毒初發類傷寒,漫腫無頭在項間,因感四時不正氣,治分壯弱疏解痊。
【注】此證初起,狀類傷寒,憎寒發熱,令人恍惚不寧,肢體痠疼,或兼咽痛,一二日間,發於項腮、頷頤,作腫無頭,漸漸焮赤疼痛,或似結核有根,漫腫色赤,俱由感冒四時不正邪氣,客於經絡,釀結而成,非發於病後之頤毒也。惟在醫者,精察瘡色,辨別虛實。治法須宜疏解,不可驟用寒涼,致毒不外發,而內攻咽喉者險矣。
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,其腫不消者,宜服連翹消毒飲;腫仍不消,膿勢將成,壯者宜服透膿散,弱者宜服托裡透膿湯,外敷二味拔毒散,膿熟針之。潰按癰疽潰瘍門治法。
荊防敗毒散(見項部腦疽)
連翹消毒飲(見背部酒毒發)
透膿散(見腫瘍門)
托裡透膿湯(見頭部侵腦疽)
二味拔毒散(見腫瘍門)
白話文:
時毒初期症狀類似傷寒,頸部會出現漫腫,沒有明顯的腫塊尖端。這是因為感染了不正之氣,治療方法需根據患者體質強弱,來疏散解表。
這種病症初期,症狀像傷寒,會畏寒發熱,感到頭昏腦脹不安,四肢酸痛,可能伴隨咽喉痛。一兩天后,腫脹會出現在頸部兩側、下巴和臉頰,腫脹範圍較廣,沒有明顯的膿頭,逐漸紅腫疼痛,可能感覺像有根的腫塊。這種漫腫紅赤都是因為感染了季節不正的邪氣,滯留在經絡中,日久而成,不是因病後引起的淋巴結腫大。醫生必須仔細觀察腫脹的顏色,辨別虛實。治療方法應該以疏散解表為主,不能急用寒涼藥物,以免毒邪不能外洩,反而內攻咽喉,非常危險。
一開始服用荊防敗毒散發汗,如果腫脹沒有消退,就應該服用連翹消毒飲;如果腫脹仍然不消,膿液即將形成,體質強壯者應該服用透膿散,體質虛弱者應該服用托裡透膿湯,同時外敷二味拔毒散,膿液成熟後再用針刺排膿。潰爛後按照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
3. 鳳眉疽
鳳眉疽生兩眉稜,形長如瓜漫腫紅,膀胱小腸肝膽熱,煩悶嘔逆不食凶。
【注】此疽亦名眉發,生於眉稜,無論左右,俱屬足太陽膀胱、手太陽小腸、足厥陰肝、足少陽膽四經積熱所致。形長如瓜,疼痛引腦,二目合腫,堅硬色赤,按之有根。六日內刺之得膿則吉,無膿則險。甚則十四日不潰,煩悶、嘔逆、不食者凶。初宜服仙方活命飲,次服托裡透膿湯。速潰為妙,遲則恐攻眼損睛矣。其餘內外治法,按癰疽潰瘍門。
仙方活命飲(見腫瘍門)
托裡透膿湯(見頭部侵腦疽)
白話文:
鳳眉疽長在眉毛骨頭上,形狀細長像瓜一樣,腫脹發紅。這是因為膀胱、小腸、肝、膽經絡積熱所致,患者會感到煩躁、噁心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情況危急。
4. 眉心疽
眉心疽生在印堂,硬腫為疽浮腫瘍,督經風熱氣凝滯,根堅木痛當疔防。
【注】此證生於兩眉中間,疽名曰印堂疽。毒初起色暗根平,腫硬疼痛,至二十一日,腐潰出稠膿者順,無膿黑陷者逆。瘍名曰面風毒。瘍毒初起,色赤浮腫,焮痛易治,七日潰膿。若色黑木痛,麻癢太過,根硬如鐵釘之狀,寒熱並作,即眉心疔也,俱由督脈經風熱壅結氣滯所成。疽瘍二證,俱按百會疽,眉心疔治法同疔。
白話文:
眉心長了疽,位於印堂穴,腫塊堅硬,或腫脹成瘍,都是督脈經絡風熱之氣凝滯不通造成的。如果腫塊堅硬,疼痛如木刺扎入,則應當防範它發展成疔瘡。
這種病症長在兩眉之間,稱為印堂疽。初期症狀是顏色暗沉,根部平坦,腫硬疼痛。二十一日後,如果潰爛流出濃稠膿液,預後良好;如果沒有膿液,且腫塊變黑下陷,則預後不良。另一種類似病症稱為面風毒,初期症狀是皮膚發紅腫脹,紅腫疼痛,容易治療,七天內會潰爛流膿。但如果顏色發黑,疼痛如木刺扎入,伴隨麻癢過度,根部堅硬如鐵釘,且寒熱交替發作,那就是眉心疔。這兩種病症以及眉心疔,都是督脈經絡風熱壅塞,氣血不通所致。 疽和瘍這兩種病症,都應參考治療百會疽的經驗,而眉心疔的治療方法與疔瘡相同。
5. 龍泉疽
龍泉疽起在人中,麻癢堅疼赤豆形,上焦風熱攻督脈,憎寒壯熱治同疔。
【注】此證生於水溝穴,即人中是也,屬督脈經。形如赤豆,勢小根深,堅硬木痛,色紫頂焦,寒熱交作,不時麻癢,由上焦風熱,攻於督脈而成。宜按疔門急速治之,遲則毒氣內攻,令人煩悶,噁心乾嘔,神亂昏憒,腮項俱腫,多致不救。
白話文:
龍泉疽發生在人中穴,感覺麻癢、堅硬疼痛,形狀像赤豆。這是上焦風熱侵犯督脈所致,症狀和疔瘡相似。
這個病症長在水溝穴(也就是人中),屬於督脈經絡。形狀像赤豆,雖然個頭小但根部深,摸起來堅硬疼痛,顏色紫紅,頂端焦黑,寒熱交替發作,時常發癢。這是因為上焦風熱侵犯督脈造成的。應該按照治療疔瘡的方法迅速治療,如果延誤治療,毒氣就會內侵,導致病人煩躁不安、噁心嘔吐、神志不清、昏迷,甚至腮幫子和脖子都腫起來,最終可能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