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頭風傷目
頭風引目眉稜痛,風火寒痰有四因,或由楊梅毒攻頂,或因產後被風侵。
【注】此證畏寒、惡風,其痛走注不定,得暖少減者,風痛也;寒熱口苦,大渴,二便秘,不眠者,火痛也;手足厥冷,面青唇白,氣逆不渴,小水白者,寒痛也;身重肢酸,胸煩作嘔,口吐痰沫者,痰痛也。以上四證,舊有古方羌活沖和湯倍川芎加菊花,隨經形證,加引治之。
倘若因循失治,風攻眉稜痠痛,眼皮跳動,漸攻睛珠,起藍云遮睛,多致損目。若只眉稜痠痛,以碧雲散常吸之甚效。
羌活沖和湯
防風,白芷(各一錢),細辛,甘草(生,各五分),生地,蒼朮,黃芩(各一錢),羌活(一錢五分),川芎(二錢)
引加蔥頭三根、生薑一片、紅棗肉二枚,水煎食遠服。痛由頂後起,屬膀胱經,倍羌活加藁本。痛由耳後起,屬膽經,加柴胡。痛由太陽牽引頭額兩目,屬胃經,倍白芷加葛根、煅石膏。頭痛兼有腹痛身重,屬脾經,倍蒼朮。頭痛兼有足冷,氣逆,屬腎經,倍細辛;甚者加麻黃、生附子,減黃芩。
頭痛兼有嘔涎沫,手足厥冷者,屬肝經,加吳茱萸。頭痛有火熱渴,倍酒洗黃芩,加生石膏。便秘者加生大黃。頭痛吐痰涎,四肢不冷者,加半夏。
【方歌】沖和頭風風傷目,風火寒痰四因生,日久眉稜痠痛跳,遮睛損目此能清。防風白芷細辛草,生地蒼芩羌活芎,詳在隨加引經藥,蔥姜紅棗水煎成。
碧雲散
川芎,鵝不食草(各一兩),細辛,辛荑(各二錢),青黛(一錢)
共為細末,患者口噙涼水,令人以蘆筒吹入左右鼻孔內,取嚏為效。每用少許,鼻常吸之,其效緩。
【方歌】碧雲散去頭風證,眉稜痠痛更堪醫,鵝不食草辛荑黛,芎細同研不時吸。
貼兩太陽穴法,治頭痛如破。
雀腦川芎,白附子(各等分)
研末,蔥汁調稠,紙攤貼左右太陽穴效。
產後風寒侵腦,頭痛不可發汗,宜用四物湯倍川芎加荊芥穗服之,其效緩。
楊梅毒入腦髓,以致頭痛者,治在本門。
四物湯(見潰瘍門)
白話文:
頭風傷目
頭風引起眉稜骨疼痛,其成因有風、火、寒、痰四種。可能是因為吃了楊梅中毒導致,也可能是產後受風寒侵襲所致。
若畏寒怕風,疼痛部位游移不定,溫暖後疼痛減輕,這是風痛;若伴有寒熱、口苦、口渴、便秘、失眠,這是火痛;若手腳冰冷、面色青白、呼吸急促但不口渴、尿液清澈,這是寒痛;若身體沉重、四肢酸痛、胸悶想吐、吐出痰沫,這是痰痛。以上四種情況,古方羌活沖和湯加倍川芎並加入菊花,根據症狀加减藥物治療。
如果延誤治療,風邪會侵犯眉稜骨,導致酸痛、眼皮跳動,進一步侵犯眼珠,出現視物模糊如同藍雲遮蔽眼睛,嚴重者會損傷眼睛。如果只有眉稜骨酸痛,可以用碧雲散經常吸入,效果很好。
羌活沖和湯的組成:防風、白芷各一錢,細辛、生甘草各五分,生地黃、蒼朮、黃芩各一錢,羌活一錢五分,川芎二錢。另加蔥頭三根、生薑一片、紅棗肉二枚,水煎服。如果頭痛從後腦勺開始,屬於膀胱經,則加倍羌活並加入藁本;如果頭痛從耳後開始,屬於膽經,則加入柴胡;如果頭痛從太陽穴蔓延至額頭和眼睛,屬於胃經,則加倍白芷並加入葛根、煅石膏;如果頭痛伴隨腹痛和身體沉重,屬於脾經,則加倍蒼朮;如果頭痛伴隨腳冷、呼吸急促,屬於腎經,則加倍細辛,嚴重者可加麻黃、生附子,並減少黃芩用量;如果頭痛伴隨嘔吐涎沫和手腳冰冷,屬於肝經,則加入吳茱萸;如果頭痛伴有火熱和口渴,則加倍酒洗過的黃芩,並加入生石膏;如果便秘,則加入生大黃;如果頭痛伴隨吐痰涎,但四肢不冷,則加入半夏。
碧雲散的組成:川芎、鵝不食草各一兩,細辛、辛荑各二錢,青黛一錢。研成細末,患者含涼水,用蘆葦管吹入左右鼻孔內,使其打噴嚏,即可見效。每次取少量,經常吸入鼻中,效果較緩慢。
貼兩太陽穴的方法:治頭痛效果如神。雀腦、川芎、白附子各等份,研磨成粉末,用蔥汁調成糊狀,塗在左右太陽穴上。
產後受風寒侵襲腦部,頭痛不能發汗,宜用四物湯加倍川芎並加入荊芥穗服用,效果較緩慢。
楊梅中毒入腦髓導致頭痛,應針對中毒本身治療。
(四物湯方劑請參考潰瘍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