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佛頂疽
佛頂疽屬督上星,陰陽不調毒熱成,不論虛實皆險證,潰爛黑陷必然凶。
【注】此證一名頂門疽。生於頭頂囟門之前,屬督脈經上星穴。由臟腑陰陽不調,熱毒上壅而成。色紫,堅硬腫痛,脈洪大而數者為實;脈微細而數者為虛,皆屬險證。若潰爛黑陷,六脈散大,神昏譫語,二便閉結者為逆。首尾內外治法,俱按百會疽。
白話文:
佛頂疽發生在頭頂督脈上的上星穴位,是由於陰陽失調,毒熱聚集而引起的。無論是虛症還是實症,都是非常危險的疾病,如果潰爛且顏色發黑凹陷,預後必然凶險。
此病也稱為頂門疽,長在頭頂囟門前方,屬於督脈經絡上的上星穴。 它是由於臟腑陰陽失調,熱毒向上蔓延阻塞而形成的。患處顏色紫暗,堅硬腫痛,脈搏洪大而頻數的是實症;脈搏微弱細小而頻數的是虛症,兩種情況都非常危險。如果潰爛且顏色發黑凹陷,六脈都洪大,病人神志昏迷,胡言亂語,大小便不通暢,則是病情逆轉,情況危急。治療方法,無論內外,都跟治療百會疽的方法一樣。
2. 額疽
額疽生額火毒成,左右膀胱正督經,頂陷焦紫無膿重,高聳根收紅腫輕。
【注】此證生前額正中者,屬督脈經,或生左右額角者,屬膀胱經。總由火毒而成。初起瘡頂塌陷,乾焦色紫,不生大膿者,其勢重而屬險也;若紅腫高聳,瘡根收束者,其勢輕而屬順也。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,次服仙方活命飲消之。將潰氣虛者,宜服托裡透膿湯;氣實者,宜服透膿散,外敷沖和膏。
已潰宜服托裡排膿湯,外貼琥珀膏。其餘內外治法,俱按癰疽潰瘍門。
荊防敗毒散(見項部腦疽)
仙方活命飲(見腫瘍門)
托裡透膿湯(見前侵腦疽)
透膿散,沖和膏(俱見腫瘍門)
托裡排膿湯(見項部魚尾毒)
琥珀膏(見髮際瘡內)
白話文:
額頭長了疽,是火毒引起的。如果長在額頭正中間,是督脈經的問題;長在左右額角,則是膀胱經的問題。都是火毒造成。初期瘡瘍頂部凹陷,乾燥焦黑呈紫色,不化膿,病情就比較嚴重危險;如果紅腫高聳,瘡根收縮,病情就較輕,預後較好。一開始服用荊防敗毒散發汗,然後服用仙方活命飲消腫。如果膿瘍將要潰破,氣虛的人,應該服用托裡透膿湯;氣實的人,應該服用透膿散,並外敷沖和膏。
膿瘍已潰破,應該服用托裡排膿湯,外敷琥珀膏。其他的內外治療方法,都參考癰疽潰瘍方面的治療方法。
3. 勇疽
勇疽眥後太陽穴,膽經怒火伏鼠形,七日不潰毒攻眼,黃膿為吉黑血凶。
【注】此證一名勇疽,又名腦發疽。屬足少陽膽經怒火而成,生於目小眥之後五分。生在太陽穴者,無論左右皆可以生。初起如粟,漸腫疼痛,形如伏鼠,面目浮腫,七日信膿不潰,火毒攻睛,腐爛損目。若十一日針出黃膿,毒從膿解為順易治;若出紫黑血者,系氣虛不能化毒為逆難治。
初服仙方活命飲清解之,毒甚宜服內疏黃連湯,外敷二味拔毒散。其將潰已潰,內外治法,俱按癰疽腫瘍、潰瘍門。潰後避風忌水。
仙方活命飲,內疏黃連湯,二味拔毒散(俱見腫瘍門)
白話文:
勇疽長在眼角後方的太陽穴附近,是膽經火毒鬱積所致,腫塊形狀像伏鼠。如果七天內不潰爛,毒邪就會攻向眼睛,造成眼睛腐爛受損。膿液呈黃色為吉兆,表示容易治癒;若流出紫黑色血液,則表示氣虛難以化解毒素,預後不良。
初期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來清熱解毒。毒性較重時,則需服用內疏黃連湯,並外敷二味拔毒散。若腫塊將要或已經潰爛,則應根據癰疽腫瘍、潰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潰爛後需注意避免風寒和沾水。
4. 鬢疽
鬢疽三焦膽二經,證由欲怒火凝成,此經氣多而血少,潰腐惟宜少見膿。
【注】此證發於鬢角,屬手少陽三焦、足少陽膽二經,由於相火妄動,外受風熱,更因性情急怒,欲念火生,凝結而成。此二經俱屬氣多血少,最難腐潰,更兼鬢角肌肉,澆薄不宜針灸,候其自潰。潰後不宜多見膿,膿多者過耗血液難斂。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湯解之,膿成者宜托裡消毒散托之,外敷二味拔毒散。已潰內外治法,俱按癰疽潰瘍門。
柴胡清肝湯
柴胡,生地(各一錢五分),當歸(二錢),赤芍(一錢五分),川芎(一錢),連翹(去心,二錢),牛蒡子(炒、研,一錢五分),黃芩(一錢),生梔子(研),天花粉,甘草節,防風(各一錢)
水二盅,煎八分,食遠服。
【方歌】柴胡清肝治怒證,宣血疏通解毒良,四物生用柴翹蒡,黃芩梔粉草節防。
托裡消毒散,二味拔毒散(俱見腫瘍門)
夭疽,銳毒
夭疽居左銳毒右,經屬膽腑生耳後,謀慮太過鬱火成,此處肉薄當急救。
【注】此二證左為夭疽,右為銳毒,俱生耳後一寸三分高骨之後。夭者,不盡天年謂之夭;銳者,如鋒刃之銳利,言毒甚也。得此二證,愈者甚少。初起俱如黍粒,漸腫如瓜,堅硬平塌,紫暗不澤,較諸瘡疼痛倍增。名雖各異,而左右耳後,俱屬足少陽膽經,由謀慮不決,鬱火凝結而成。
此處皮肉澆薄,氣多血少,終屬險證,急當治之。遲則熱氣下入淵液,前傷任脈,內熏肝肺,惡證悉添,必致不救。若紅腫速潰者順,堅硬黑陷者逆。如果投方應證,亦只十全四五也。初宜服柴胡清肝湯消解之,膿將成宜服托裡消毒散,虛者十全大補湯托補之,外俱敷烏龍膏,其餘內外治法,俱按癰疽腫潰瘍門(淵液,膽經穴名)。
柴胡清肝湯(見前鬢疽)
托裡消毒散,烏龍膏(俱見腫瘍門)
十全大補湯(見潰瘍門)
白話文:
鬢疽發生在鬢角,屬三焦經和膽經,是因肝火旺盛、外感風熱,加上個性急躁易怒、慾念過盛而導致的。此二經氣盛血虛,不易化膿,膿液很少。鬢角肌肉組織薄弱,不宜針灸,應待其自行潰破。潰破後膿液不宜過多,膿多會耗損血液,不易癒合。初期可用柴胡清肝湯疏肝解毒;化膿後可用托裡消毒散以促進膿液排出,並外敷二味拔毒散。潰破後內外治療方法,都依照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
夭疽在左耳後,銳毒在右耳後,都位於耳後一寸三分高骨之後,屬膽經。夭疽意指壽命不長,銳毒則指毒性很強。這兩種病症的痊癒率很低。初期如黍米大小,逐漸腫大如瓜,堅硬平坦,顏色紫暗,沒有光澤,疼痛比一般瘡瘍更劇烈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都位於膽經,是由於思慮過度,肝火鬱結而成。
此處皮膚肌肉薄弱,氣盛血虛,病情險峻,必須及時治療。延誤治療,熱邪會下傳至膽經的淵液穴,傷及任脈,熏蒸肝肺,病情加重,難以挽回。紅腫迅速潰破者為順利,堅硬黑陷者為逆。即使對症下藥,療效也只有五成左右。初期宜服用柴胡清肝湯消腫解毒;將要化膿時,服用托裡消毒散;體虛者,服用十全大補湯補益氣血;外敷烏龍膏。其餘內外治療方法,都依照癰疽腫潰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