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2. 頭部

3. 百會疽

百會疽在巔頂結,經屬督脈百會穴,初如粟米漸如錢,甚似葡萄堅似鐵。高腫熱實清毒火,平塌陽虛溫補怯,腫連耳項動痰聲,七日不潰命必絕。

【注】此百會疽又名玉頂發,生在巔頂正中,屬督脈經百會穴。由膏粱太過,火毒凝結而成。初起形如粟米,漸腫根大如錢,甚則形似葡萄,堅硬如鐵,高尖紅腫,焮熱疼痛,瘡根收束,憎寒壯熱,大渴隨飲隨干,口苦唇焦,便秘煩躁,脈見洪數者,此屬氣實。宜服黃連消毒飲,以清毒火,外敷沖和膏。

若漫腫平塌,紫暗堅硬,臖痛根散,惡寒便瀉,脈見細數者,此屬陽虛,宜服十全大補湯,以溫補之,外敷回陽玉龍膏。若面赤過煩,口乾不渴,唇潤者,此屬陽虛浮泛,宜服桂附地黃丸,引火歸源,更用生附子餅,置兩足心湧泉穴,各灸五壯,以泄其毒。初起貼琥珀膏,已潰糝黃靈藥、太乙膏蓋貼;腐盡,再易生肌之藥治之。

若腫連耳項,痰如拽鋸,七日無膿不潰,神昏者命必絕矣!

黃連消毒飲

蘇木(二分),甘草(三分),陳皮(二分),桔梗(五分),黃芩(五分),黃柏(五分),人參(三分),藁本(五分),防己(五分),防風(四分),知母(四分),羌活(一分),獨活(四分),連翹(四分),黃連(一錢),生地黃(四分),黃耆(二錢),澤瀉(二分),當歸尾(四分)

水煎,食遠溫服

【方歌】黃連消毒清毒火,諸般火證服最良,蘇木甘草陳皮桔,芩柏人參藁二防,知母羌活獨活等,連翹黃連生地黃,黃耆澤瀉當歸尾,服後最忌飲寒涼。

沖和膏四陽玉龍膏(俱見腫瘍門)

生肌散十全大補湯黃靈藥太乙膏(俱見潰瘍門)

桂附地黃丸附子餅(見前灸法)

琥珀膏(見後髮際瘡)

白話文:

百會疽發生在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,初期像小米粒大小,逐漸腫大如銅錢,嚴重時像葡萄般大小,堅硬如鐵。

如果腫塊高聳紅腫、發熱疼痛,感覺寒冷發熱、口渴難耐、口苦唇乾、便秘煩躁,脈搏有力快速,這是氣血充盛導致的毒火熾盛。應該服用黃連消毒飲清熱解毒,並外敷沖和膏。

如果腫塊平坦、顏色紫暗堅硬、疼痛且腫脹範圍擴散,畏寒腹瀉,脈搏細弱而快速,這是陽氣不足。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溫補身體,並外敷回陽玉龍膏。

如果臉色發紅、煩躁不安、口乾但不渴、嘴唇濕潤,這是陽虛浮泛,應該服用桂附地黃丸引火歸元,並在湧泉穴各艾灸五壯,以排出毒素。初期可以使用琥珀膏,潰爛後則使用黃靈藥和太乙膏,等腐肉清除後再換用生肌藥膏。

如果腫脹蔓延至耳後頸部,痰聲如同鋸木,七天內沒有化膿潰爛,且神志不清,則性命堪憂。

4. 透腦疽

透腦疽生百會前,形如雞子痛而堅,軟漫膿稀虛塌陷,紅硬膿稠實腫尖。

【注】此證生於百會穴之前,囟門之際,亦由督脈經火毒而成。初如粟米,漸如雞子,堅硬疼痛。瘡頂塌陷,根腳漫腫,色暗者屬虛;若色紅腫硬、頂尖膿稠者屬實。速潰者順,遲潰透腦髓者逆。其腫潰內外治法,俱按百會疽。

白話文:

透腦疽發生在百會穴前方,形狀像雞蛋大小,堅硬疼痛。如果腫脹軟綿,膿液稀薄,中間凹陷,則表示病情虛弱;如果紅腫堅硬,頂端尖銳,膿液濃厚,則表示病情實證。膿腫很快潰破是順利的,如果潰破遲緩,甚至穿透腦髓,則是不利的。治療腫脹和潰爛,無論內外治法,都參考百會疽的治療方法。

5. 侵腦疽

侵腦疽生透腦旁,濕火攻發屬太陽,穴名五處知其位,紅順紫逆要審詳。

【注】此疽生於透腦疽側下,由太陽膀胱經濕火而成,穴名五處。紅腫高起,焮熱疼痛,膿色如蒼蠟者,屬氣血俱實,順而易治;若紫陷無膿,根腳散大者,氣血兩虛,逆而難治。初起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,次服內疏黃連湯下之,將潰服托裡透膿湯,已潰服托裡排膿湯,外貼琥珀膏,圍敷沖和膏。其餘內外治法,俱按癰疽潰瘍門。

托裡透膿湯

人參,白朮(土炒),穿山甲(炒研),白芷(各一錢),升麻,甘草節(各五分),當歸(二錢),生黃耆(三錢),皂角刺(一錢五分),青皮(炒,五分)

水三盅,煎一盅。病在上部,先飲煮酒一盅,後熱服此藥;病在下部,先服藥後飲酒;瘡在中部,藥內兌酒半盅,熱服。

【方歌】托裡透膿治癰疽,已成未潰服之宜,參朮甲芷升麻草,當歸黃耆刺青皮。

荊防敗毒散(見項部腦疽)

內疏黃連湯沖和膏(俱見腫瘍門)

托裡排膿湯(見項部魚尾毒)

琥珀膏(見髮際瘡內)

白話文:

侵腦疽長在腦後側邊,是由太陽經的濕熱之邪入侵而引起的。治療的穴位有五個,需要仔細辨別紅腫(順利好治)或紫黑(逆轉難治)的症狀。

膿腫高高隆起,紅腫熱痛,膿液像蒼白的蜂蠟一樣,表示氣血充盈,病情順利,容易治癒;如果顏色紫暗下陷,沒有膿液,而且根部擴散,則表示氣血虛弱,病情逆轉,難以治療。

初期可用荊防敗毒散發汗,接著服用內疏黃連湯清熱,膿腫將要潰破時,服用托裡透膿湯促進膿液排出;膿腫已潰破則服用托裡排膿湯,外敷琥珀膏和沖和膏。其他的內外治療方法,都參考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。

托裡透膿湯的組成:人參、白朮(炒)、穿山甲(炒研)、白芷各一錢,升麻、甘草節各五分,當歸二錢,生黃耆三錢,皂角刺一錢五分,青皮(炒)五分。

用法:水三盅,煎成一盅。如果病灶在上半身,先喝一盅煮過的酒,再服用此藥;如果病灶在下半身,先服用此藥再喝酒;如果病灶在身體中部,就在藥中加入半盅酒,熱服。

其他藥方(荊防敗毒散、內疏黃連湯、沖和膏、托裡排膿湯、琥珀膏)的詳細內容,請參考相關章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