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腦疽、偏腦疽

腦疽項正屬督脈,左右偏腦太陽經,陽正陰偏分難易,治與癰疽大法同。

白話文:

腦後長的癰疽屬於督脈,兩側頭部長的則屬於太陽經。陽症較易治療,陰症較難治療,但治療方法與一般癰疽相同。

【注】此疽有正有偏,正屬督脈經,入髮際名為腦疽,俗名對口;偏屬太陽膀胱經,名為偏腦疽,俗名偏對口。正腦疽系陽亢熱極而生,其證多焮赤腫痛,色鮮紅活,根束頂尖,時痛時止。督脈純陽,起於尾閭,上貫顛頂,挾毒上升,故易膿、易腐、易斂,多屬順證,若偏腦疽,系寒熱錯雜所生,其證漫腫,色暗,平塌,堅硬。然足太陽經外陽內陰,從頭走足,陽降陰凝,難膿、難腐、難斂,多屬逆證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有正有偏,正的屬於督脈經,進入髮際線稱為腦疽,俗名為對口;偏的屬於太陽膀胱經,稱為偏腦疽,俗名為偏對口。正腦疽是陽氣亢盛、熱極而生,其症狀多為紅腫、疼痛,顏色鮮紅明亮,根部尖細,有時疼痛有時停止。督脈是純陽的經脈,起於尾骨和骶骨之間,貫穿頭頂,毒邪上升,所以容易化膿、腐爛、收斂,多屬順證。而偏腦疽,是寒熱錯雜所生,其症狀為腫脹漫漶,顏色暗淡,平坦,堅硬。但是足太陽經外陽內陰,從頭走足,陽氣下降,陰氣凝結,難以化膿、腐爛、收斂,多屬逆證。

更有兼風濕者,其瘡根又易於散大旁流。故順逆二證,治法當辨別是癰是疽。腦癰者,皮薄易破;腦疽者,皮厚難破。初起有表證,令人寒熱往來,宜服荊防敗毒散;有里證,令人口唇焦紫,大渴,大便結燥,宜服內疏黃連湯。若瘡勢已成,按癰疽腫瘍、潰湯門大法治之。

荊防敗毒散

白話文:

如果又有風濕的情況,患處的膿瘍根部容易擴散變大,往四周流竄。所以順症和逆症兩種證候,在治療方法上要辨別是癰還是疽。腦癰的皮膚薄容易破潰;腦疽的皮膚厚不容易破潰。剛開始發作時有表證,會令人感到寒熱交替,適合服用荊防敗毒散;有裏證,會令人嘴脣焦紫,非常口渴,大便乾燥不通,適合服用內疏黃連湯。如果患處的膿瘡已經形成,則按照癰疽腫瘍和潰湯門的大法治療。

荊芥,防風,羌活,獨活,前胡,柴胡,桔梗,川芎,枳殼(麩炒),茯苓(各一錢),人參,甘草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桔梗、川芎、枳殼(麩炒)、茯苓(各一公克),人參、甘草(各零點五公克)。

薑三片,水二盅,煎八分,食遠服,寒甚加蔥三枝。

【方歌】荊防敗毒治初瘡,憎寒壯熱汗出良,羌獨前柴荊防桔,芎枳參苓甘草強。

內疏黃連湯(見腫瘍門)

白話文:

薑三片,用水兩盅煎煮至剩八分,飯後服用,如果非常怕冷可以加蔥三枝。

【方歌】荊防敗毒散治療初期瘡症,對於畏寒、高熱和出汗有良好效果,藥方包括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,還有芎藭、枳殼、人參、茯苓和甘草來增強效力。

內疏黃連湯(詳見腫瘍門)

2. 天柱疽

天柱疽生天柱骨,上焦鬱熱蓄督經,灸之有疱方為順,色黑形陷逆而凶。

白話文:

天柱部位生出疽瘡,是因為上焦郁熱積聚在督脈中。如果艾灸後出現水皰是正常的反應,但如果瘡色變黑且形狀下陷,則表示病情逆轉,情況不妙。

【注】此疽生於項後高骨,名天柱骨,即大椎骨也。疽之初起,形如臥蠶,由上焦鬱熱,蓄於督脈,以致肩背拘急,極癢入骨。宜於疽上以艾灸之,若灸之有疱者順,無疱者逆。甚至色黑形陷,血出不止,潰爛神昏,嘔噦噁心等證,是為大凶。其內、外治法同腦疽。

白話文:

這種毒瘡長在脖子後面的突出的骨頭上,叫做天柱骨,也就是大椎骨。這個毒瘡最初形成時,形狀像臥著的蠶,是由於上焦鬱熱,積聚在督脈上,導致肩背部疼痛拘急,劇癢入骨。應當在毒瘡上艾灸,如果艾灸後出現水泡,說明順利;如果沒有水泡,說明逆反。甚至出現顏色發黑,形狀凹陷,出血不止,潰爛,神志昏迷,嘔吐噁心等症狀,就是大凶之兆。內治、外治方法與腦疽相同。

3. 魚尾毒

魚尾毒生後發角,在左在右淺而輕,膀胱濕熱七日潰,膿出腫消痛自寧。

白話文:

魚尾部位生出的毒癰如果長在角的位置,無論是在左邊還是右邊,症狀都比較輕微。當膀胱有濕熱時,大約七天後潰瘍會流出膿液,腫脹消退後疼痛自然就會減輕。

【注】此毒生於項後髮際兩旁角處,由足太陽膀胱經濕熱凝結而發。其毒或在左,或在右,皆屬輕淺。初起宜荊防敗毒散;膿將成,宜服托裡排膿湯。其外治之法,同癰疽腫瘍、潰瘍諸證。

托裡排膿湯

白話文:

這種毒瘡生長在項後髮際兩旁的角落處,是因足太陽膀胱經濕熱凝結而發作的。其毒瘡可能在左邊,也可能在右邊,都屬於輕微的程度。剛開始時宜服用荊防敗毒散;膿液將要成形時,宜服用託裡排膿湯。其外治的方法,與癰疽腫瘍、潰瘍等症狀相同。

當歸,白芍(酒炒),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,連翹(去心),金銀花,浙貝母(去心,各一錢),生黃耆(二錢),陳皮(八錢),肉桂(六分),桔梗(胸之上加一錢),牛膝(下部加八分),白芷(頂之上加五分),甘草(四分)

白話文:

當歸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人參、白朮(用土炒過)、茯苓、連翹(去心)、金銀花、浙貝母(去心,各一錢)、生黃耆(二錢)、陳皮(八錢)、肉桂(六分)、桔梗(胸部的症狀再加一錢)、牛膝(下部的症狀再加八分)、白芷(頭部的症狀再加五分)、甘草(四分)

薑一片,水三盅,煎一盅,食遠溫服。

【方歌】托裡排膿治潰瘡,排膿消腫實稱強,歸芍四君翹桂芷,銀耆貝桔膝陳良。

荊防敗毒散(見腦疽)

白話文:

薑一片,用水三杯煎煮成一杯,在飯後溫熱服用。

【方歌】托里排膿治療潰瘡,排膿消腫效果顯著,使用當歸、芍藥、四君子湯、連翹、桂枝、白芷、銀花、黃耆、貝母、桔梗、牛膝和陳皮等藥材。

荊防敗毒散(見腦疽)

4. 百脈疽

百脈疽生腫色形,引耳繞頸色紫紅,痛熱不食氣逆嗽,刺出膿吉血出凶。

白話文:

百脈生出的腫塊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,如果蔓延到耳朵周圍和頸部呈現紫紅色,伴有疼痛、發熱、不思飲食、氣逆和咳嗽等症狀,此時若能刺破排出膿液是好的徵兆,但如果出血則情況不妙。

【注】此疽初發,漫腫大小數塊,環繞頸項,其色紫紅,痛熱不食,氣逆咳嗽,其發引耳。十五日可刺,遲則毒攻咽喉。刺見膿者順,見血者逆。余治法按癰疽腫瘍、潰瘍門。

白話文:

這種毒瘡初期發作時,腫塊會有好幾塊,圍繞著頸部,顏色紫紅,疼痛、發熱、不想吃東西,氣息逆亂、咳嗽,是由位於耳部的毒源引發的。十五天後就可以針刺放膿,如果延遲治療,毒氣就會攻入咽喉。針刺時,看到膿液就順著膿的方向刺,看到血液就逆著血液的方向刺。我治療的方法,請參閱癰疽腫瘍、潰瘍的章節。

5. 結喉癰

結喉癰發項前中,肝肺積熱塞喉凶,膿成若不急速刺,潰穿咽喉何以生。

白話文:

喉部前面長了癰腫,是因為肝和肺的熱毒積聚堵塞了喉嚨,非常危險。如果膿已經形成卻不及時刺破排膿,一旦潰爛穿孔,咽喉還能如何存活呢?

【注】此癰發於項前結喉之上,又名猛疽,以其毒勢猛烈也。蓋項前之中,經屬任脈兼肝、肺二經積熱憂憤所致。腫甚則堵塞咽喉,湯水不下,其凶可畏。若膿成不針,向內潰穿咽喉者則難生矣。初宜服黃連消毒飲,外敷二味拔毒散。將潰調治之法,按癰疽腫瘍、潰瘍門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發在頸部前面喉結的上方,又稱為猛疽,因為它的毒性猛烈。這是因為頸部前面屬任脈,兼肝經、肺經,積熱憂憤所致。腫塊嚴重時會堵塞咽喉,湯水無法下嚥,非常兇險。如果膿已經形成,不針刺膿腫,讓它向內潰爛穿破咽喉,就很難治癒了。開始時應該服用黃連消毒飲,外敷二味拔毒散。膿腫潰爛時,按照瘡疽腫瘤、潰瘍的治療方法就可以。

黃連消毒飲(見頭部百會疽)

二味拔毒散(見腫瘍門)

白話文:

黃連消毒飲(用於治療頭部百會部位的疽症)

二味拔毒散(用於治療腫瘍)

6. 夾喉癰

夾喉癰生喉兩旁,肝胃毒熱發其瘡,瘡與結喉癰同治,尤嫌痰壅不時嗆。

【注】此癰一名夾疽,生於結喉之兩旁,屬足厥陰肝經、足陽明胃經火毒上攻而致。其治法與結喉癰同。

白話文:

夾喉癰生長在喉嚨兩側,是因為肝臟和胃的毒熱引起的。這種瘡的治療方法與結喉癰相同,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痰多壅塞會導致患者不時嗆到。

【注】這種癰又稱為夾疽,生長在結喉兩側,是由於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火毒上攻所致。其治療方式與結喉癰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