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腫瘍主治類方

內疏黃連湯,此方治癰疽陽毒在裡,火熱發狂發熱,二便秘澀,煩躁嘔噦,舌乾口渴飲冷等證,六脈沉數有力者,急宜服之,以除裡熱。

山梔(一錢),連翹(一錢),薄荷(一錢),甘草(五分),黃芩(一錢),黃連(一錢),桔梗(一錢),大黃(二錢),當歸(一錢),白芍(炒,一錢),木香(一錢),檳榔(一錢)

上水二茶盅,煎八分,食前服,加蜜二匙亦可。

【方歌】內疏黃連瀉裡熱,癰瘡毒火陽盛狂,腫硬發熱二便秘,煩躁乾嘔渴飲涼,梔翹薄草芩連桔,大黃歸芍木檳榔。

回陽三建湯,此方治癰疽發背初起,不疼不腫,不紅不熱,堅如頑石,硬若牛皮,體倦身涼,脈息遲細,色似土朱,粟頂多孔,孔孔流血,根腳平散,軟陷無膿,皮不作腐,頭溫足涼者,並急服之。

人參(一錢),附子(一錢),當歸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甘草(五分),茯苓(一錢),生黃耆(一錢),枸杞(一錢),紅花(五分),紫草(五分),獨活(五分),陳皮(一錢),蒼朮(炒,五分),厚朴(炒,五分),木香(五分),山萸肉(一錢)

上十六味,加煨姜三片,皂角樹根上白皮二錢,水二碗,煎八分,入酒一杯,隨病上下,食前後服之。用棉帛覆蓋瘡上,常令溫暖,不得大開瘡孔,走泄元氣為要。

【方歌】回陽三建治陰疽,體倦身涼脈細遲,不腫不疼不紅熱,堅如頑石硬如皮,根平軟陷無膿腐,參附歸芎草茯耆,枸杞紅花與紫草,獨陳蒼樸木山萸。

竹葉黃耆湯,此方治癰疽發背,諸般疔毒,表裡不實,熱甚口中乾大渴者,服之生津止渴。

人參(八分),生黃耆(八分),石膏(煅,八分),半夏(制,八分),麥冬(八分),生地(二錢),白芍(八分),甘草(八分),川芎(八分),當歸(八分),竹葉(十片),黃芩(八分)

上十二味,水二盅,姜三片,燈心二十根,煎八分,食遠溫服。

【方歌】竹葉黃耆口乾渴,清熱補正助生津,參耆膏夏麥冬地,芍草芎歸竹葉芩。

內消散,此方治癰疽發背,對口疔瘡,乳癰,無名腫毒,一切惡瘡。能令癰腫內消,使毒內化,尿色赤汙,從小便而出。勢大者,雖不全消,亦可轉重為輕,移深居淺。

知母(一錢),貝母(一錢),花粉(一錢),乳香(一錢),半夏(制,一錢),白芨(一錢),穿山甲(一錢),皂刺(一錢),銀花(一錢)

上九味,水、酒各一碗,煎八分,隨病上下,食前後服之。留藥渣搗爛,加秋芙蓉葉一兩,研為細末;再加白蜜五匙,用渣調敷瘡上。一宿即消,重者再用一服。

【方歌】內消散用化諸毒,毒化從尿色變行,知貝天花乳夏及,穿山角刺共金銀。藥渣搗和芙蓉葉,白蜜調敷毒即平。

白話文:

[腫瘤主治類方]

內疏黃連湯: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癰疽這種瘡瘍,屬於陽性毒邪在體內,引起發熱發狂,大便小便不順暢,煩躁噁心嘔吐,舌頭乾燥口渴想喝涼的等症狀。如果脈象沉而有力且跳得很快,就應該趕緊服用這個方子,來清除體內的熱邪。

藥方組成:山梔子(一錢)、連翹(一錢)、薄荷(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黃芩(一錢)、黃連(一錢)、桔梗(一錢)、大黃(二錢)、當歸(一錢)、炒白芍(一錢)、木香(一錢)、檳榔(一錢)。

用法:加入兩茶盅的水,煎煮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也可以加入兩湯匙蜂蜜一起服用。

**方歌:**內疏黃連湯能瀉體內熱毒,治療癰瘡毒火旺盛引起的發狂,腫塊堅硬發熱,大小便不通暢,煩躁乾嘔,口渴想喝涼的。藥方包括: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桔梗、大黃、當歸、白芍、木香、檳榔。

回陽三建湯: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癰疽,特別是發背剛開始的時候,沒有疼痛,沒有紅腫,也沒有發熱,但摸起來像石頭一樣硬,像牛皮一樣厚,身體倦怠發冷,脈搏慢而微弱,皮膚顏色像土黃色,瘡面像小米粒一樣有很多孔,孔裡流血,根部平散,瘡面軟陷沒有膿,皮膚沒有潰爛,頭部溫熱但腳冰涼的狀況,這時要趕快服用這個方子。

藥方組成:人參(一錢)、附子(一錢)、當歸(一錢)、川芎(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茯苓(一錢)、生黃耆(一錢)、枸杞(一錢)、紅花(五分)、紫草(五分)、獨活(五分)、陳皮(一錢)、炒蒼朮(五分)、炒厚朴(五分)、木香(五分)、山萸肉(一錢)。

用法:以上十六味藥,加上煨過的生薑三片,皂角樹根上面的白皮二錢,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八分,再加入一杯酒,根據病情需要,飯前或飯後服用。用棉布蓋住瘡面,保持溫暖,不要讓瘡口張得太大,以免元氣外洩。

**方歌:**回陽三建湯治療陰性瘡瘍,身體疲倦發冷,脈搏微弱,不紅不腫不疼不熱,堅硬如石像牛皮,瘡根平軟沒有膿,藥方包括:人參、附子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、茯苓、黃耆、枸杞、紅花、紫草、獨活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木香、山萸肉。

竹葉黃耆湯: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癰疽,特別是發背和各種疔瘡,屬於表裡虛弱,發熱嚴重,口乾舌燥,非常口渴的狀況,服用後可以生津止渴。

藥方組成:人參(八分)、生黃耆(八分)、煅石膏(八分)、製半夏(八分)、麥冬(八分)、生地(二錢)、白芍(八分)、甘草(八分)、川芎(八分)、當歸(八分)、竹葉(十片)、黃芩(八分)。

用法:以上十二味藥,加入兩盅水,生薑三片,燈心草二十根,煎煮至八分,飯後溫服。

**方歌:**竹葉黃耆湯治療口乾舌燥,可以清熱補氣,幫助生津止渴。藥方包括:人參、黃耆、石膏、半夏、麥冬、生地、白芍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竹葉、黃芩。

內消散: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癰疽、發背、對口疔瘡、乳癰、不明原因的腫毒,以及各種惡性瘡瘍。可以使癰腫消退,毒素從體內化解,尿液顏色會變紅變濁,從小便排出。即使病情嚴重,不能完全消退,也能讓病情由重轉輕,由深變淺。

藥方組成:知母(一錢)、貝母(一錢)、花粉(一錢)、乳香(一錢)、製半夏(一錢)、白芨(一錢)、穿山甲(一錢)、皂刺(一錢)、銀花(一錢)。

用法:以上九味藥,加入水和酒各一碗,煎煮至八分,根據病情需要,飯前或飯後服用。剩下的藥渣搗爛,加入秋芙蓉葉一兩,研磨成細末;再加入白蜜五湯匙,用藥渣調和敷在瘡上。一晚上就可以消腫,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再用一劑。

**方歌:**內消散能化解各種毒素,毒素從小便排出,使尿液顏色改變。藥方包括:知母、貝母、花粉、乳香、半夏、白芨、穿山甲、皂刺、金銀花。將藥渣搗爛與芙蓉葉,加入白蜜調敷,毒素就能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