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隔蒜灸法

大蒜切成片,約三錢厚,安瘡頭上,用大艾壯灸之,三壯即換一蒜片。若漫腫無頭者,以濕紙覆其上,視其先干處,置蒜片灸之。兩三處先干,兩三處齊灸之。有一點白粒如粟,四圍紅腫如錢者,即於白粒上灸之。若瘡勢大,日數多者,以蒜搗爛,鋪於瘡上,艾鋪蒜上灸之。

蒜敗再易,以知痛甚為效。凡癰疽流注、鶴膝風,每日灸二三十壯。癰疽陰瘡等證,艾數必多,宜先服護心散,以防火氣入內。灸小兒,先將蒜置大人臂上,燃艾候蒜溫,即移於小兒毒上,其法照前。經云: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,血泣則不通,不通則衛氣從之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;大熱不止則肉腐為膿。蓋毒原本於火,然與外寒相搏,故以艾火、蒜灸之,使開結其毒,以移深居淺也。

白話文:

隔蒜灸法

將大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,放在患處(瘡頭)上,用艾灸灸之,灸三壯就換一片大蒜。如果腫脹沒有明顯的膿頭,就在患處蓋上濕紙,觀察哪個部位先乾燥,就在乾燥處放上大蒜片灸治。若有多處乾燥,則同時在多處灸治。如果患處出現小米粒大小的白色膿點,周圍紅腫像銅錢般大小,就在白色膿點上灸治。如果瘡瘍很大,灸治天數很多,就將大蒜搗爛,敷在患處,再在蒜泥上放艾條灸治。

大蒜灸完變黑後要更換新的,以感覺疼痛為灸治有效的標誌。對於癰疽、流注、鶴膝風等疾病,每天灸二三十壯。癰疽、陰瘡等病症,需要灸很多艾條,最好先服用護心散,以預防火氣入內。灸治小兒時,先將大蒜放在大人手臂上,點燃艾條烤熱大蒜,再將溫熱的大蒜移到小兒患處,方法同前。古籍記載:寒邪侵入經絡,就會導致血液瘀滯,血液瘀滯則經絡不通,經絡不通則衛氣鬱結,無法運行,所以會發熱;如果持續高燒不退,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化膿。因為毒邪本源是熱,但與外寒相搏,所以用艾火和蒜灸,可以疏通毒邪,將深層的毒邪引到表淺。

2. 黃蠟灸法

凡癰疽、發背、惡瘡、頑瘡,先以濕面隨腫根作圈,高寸余,實貼皮上,如井口形,勿令滲漏,圈外圍布數重,防火氣烘膚,圈內鋪蠟屑三四分厚,次以銅漏杓盛桑木炭火,懸蠟上烘之,令蠟化至滾,再添蠟屑,隨添以井滿為度。皮不痛者毒淺,灸至知痛為度、皮痛者毒深,灸至不知痛為度。

去火杓,即噴冷水少許於蠟上,俟冷起蠟,蠟底之色青黑,此毒出之徵也。如漫腫無頭者,亦以濕紙試之,於先干處灸之,初起者一二次即消,已成者二三次即潰。瘡久潰不斂,四圍頑硬者,即於瘡口上灸之,蠟從孔入,愈深愈妙,其頑腐瘀膿盡化,收斂甚速。

附子餅灸法

生川附子為末,黃酒合作餅如三錢厚,安瘡上以艾壯灸之,每日灸數壯,但令微熱,勿令疼痛。如餅乾,再易餅灸之,務以瘡口紅活為度。治潰瘍氣血俱虛,不能收斂,或風寒襲之,以致血氣不能運行者,實有奇驗。

豆豉餅灸法

癰疽發背,已潰未潰,用江西淡豆豉為末,量瘡大小,黃酒合作餅,厚三分,置患處灸之,餅乾再易餅。如已有瘡孔,勿覆孔上,四布豉餅,列艾其上灸之,使微熱,勿令肉破,如熱痛急易之。日灸三度,令瘡孔出汗即瘥。

蠐螬灸法

疳瘻惡瘡,諸藥不驗者,取蠐螬剪去兩頭,安瘡口上,以艾灸之,七壯一易,不過七枚,無不效者。

麥冬粳米飲

此方治癰疽陰瘡,法當艾灸,或灸太過者,或陽瘡不應灸而誤灸者,以致火毒入里,令患者頭項浮腫,神昏痰湧,吁吁作喘,急服此藥,以清解火毒甚效。

麥門冬(去心),粳米(各三錢)

水二盅,煎一盅,徐徐熱服。

【方歌】麥冬粳米各等分,能醫灸後頭項腫,神昏痰湧作喘聲,水煎徐徐功最勇。

白話文:

黃蠟灸法

針對癰疽、發背、惡瘡、頑瘡等病症,先用濕紙在腫脹部位根部圍成一個約一寸高的圓圈,緊貼皮膚,像井口一樣,注意不要滲漏,圓圈外圍用布包裹幾層,防止火氣灼傷皮膚。在圓圈內鋪上三四分厚的蠟屑,然後用銅勺盛放桑木炭火,懸在蠟上面烘烤,使蠟熔化並沸騰,再添加蠟屑,直到填滿井口為止。如果皮膚不痛,說明毒性較淺,灸到感覺疼痛即可;如果皮膚已經疼痛,說明毒性較深,灸到感覺不痛為止。

熄滅炭火後,在蠟上噴灑少量冷水,待蠟冷卻後取下。如果蠟底顏色青黑,表示毒素已經排出。對於漫腫無頭的腫塊,也可以用濕紙試探,在乾燥的地方進行灸治。初期病症,一到二次即可痊癒;病情較重的,二到三次即可潰爛。如果瘡瘍久潰不斂,周圍組織堅硬,就在瘡口上進行灸治療,讓蠟從孔洞進入,愈深愈好,可以使頑固的腐敗膿液完全化解,傷口癒合速度也會很快。

附子餅灸法

將生川附子磨成粉末,用黃酒調成約三錢厚的餅狀,敷在患處,用艾條灸之,每天灸幾壯,只需微微發熱,不要灸到疼痛。如果餅乾了,就換新的藥餅繼續灸治,務必使瘡口紅潤活絡為止。此法治療潰瘍,因氣血不足而無法癒合,或因風寒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,療效顯著。

豆豉餅灸法

針對癰疽、發背,無論是否已經潰爛,都可用江西淡豆豉磨成粉末,根據瘡瘍的大小,用黃酒調成三分厚的藥餅,敷在患處灸之,藥餅乾了就換新的。如果已經有瘡口,不要覆蓋在瘡口上,將藥餅圍繞瘡口四周放置,在其上放艾條灸之,使其微微發熱,不要灼傷皮膚,如果感覺熱痛就及時更換藥餅。每天灸三次,直到瘡口出汗即可痊癒。

蠐螬灸法

治療疳僂、惡瘡等藥物難以奏效的病症,取蠐螬剪去兩頭,放在瘡口上,用艾條灸之,灸七壯換一次,最多不超過七枚蠐螬,效果極佳。

麥冬粳米飲

此方用於治療癰疽陰瘡,或因艾灸過度,或陽瘡誤灸,導致火毒入侵,患者出現頭項浮腫、神志昏迷、痰涎湧出、呼吸困難等症狀時,服用此藥可以清解火毒,療效顯著。

藥方:麥門冬(去心)、粳米(各三錢)

用法:加水兩盅,煎至一盅,溫熱服用。

方歌:麥冬粳米各等分,能醫灸後頭項腫,神昏痰湧作喘聲,水煎徐徐功最勇。

3. 癰疽烙法歌

烙針二枚須一樣,箸大頭圓七寸長,捻時蘸油燒火上,斜入向軟烙斯良。一烙不透宜再烙,膿水流出始安康。再用紙捻入烙口,外貼膏藥古稱強。此法今時不常用,惟恐患者畏驚惶。今時多用陽燧錠,代火針烙實奇方。

【注】癰疽流注,經久不消,內潰不痛,宜用火針烙之。二枚一樣,形如箸粗,頭圓,長七寸。捻時蘸香油炭火上燒紅,於瘡頭近下斜入,向軟處烙之。一烙不透再烙,必得膿水不假手按流出,方用綿紙撮捻如繩狀,隨深淺捻入烙口,余紙分開,外貼膏藥,此古法也,今罕用之。蓋恐患者驚懼,故以陽燧錠代之。

陽燧錠

蟾酥(末),硃砂(末),川烏(末),草烏(末,各五分),直殭蠶(末,一條)

以上共和勻,用硫黃一兩五錢,置杓內,微火燉化;次入前蟾酥等末,攪勻;再入當門子麝香二分,冰片一分,攪勻;即傾入濕瓷盤內,速蕩轉成片,俟冷取收瓷罐內。用時取甜瓜子大一塊,要上尖下平,先用紅棗肉擦灸處,黏藥於上,用燈草蘸油,捻火焠藥錠上,灸五壯或七壯、九壯畢,即飲米醋半酒盅。候起小疱,用線針串破,出黃水些須,貼萬應膏,其毒即消。

如風氣痛,用箸子於骨縫中按之,痠痛處以墨點記,灸之。

再諸瘡初起,於腫處各灸三五壯,立瘥。

【方歌】陽燧錠灸寒腫瘡,硃砂二烏僵硫黃,火煉加蟾共冰麝,乘熱傾出成片良。

白話文:

癰疽烙法歌

烙針需兩根,大小相同,粗細如筷子,頭部圓潤,長七寸。使用前,需蘸油在火上燒紅。然後斜插入患處柔軟的部分進行烙灼。如果一次烙的不透,需要再次烙灼,直到膿水自然流出,傷口才算痊癒。之後,用紙捻塞入烙過的孔洞,再貼上膏藥。 這種方法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,因為患者容易感到恐懼。現代多用陽燧錠代替火針烙法。

陽燧錠的製作及使用方法

陽燧錠由蟾酥、硃砂、川烏、草烏、僵蠶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,再加入硫磺,用小火熬製成膏狀,最後加入麝香和冰片,倒入瓷盤中製成薄片。使用時取一小塊,用紅棗肉擦拭患處,將藥錠貼上,用燈草蘸油點燃,灸灼五到九壯。灸灼後飲用米醋,待起小水泡,用針挑破,排出少量黃水,再貼上萬應膏,即可消腫止痛。 如果患處是風氣痛,可用筷子按壓找出疼痛的穴位,用墨點記下,再進行灸灼。對於初期瘡瘍,可在腫脹處灸灼三到五壯,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