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癰疽砭法歌

癰疽腫赤走不定,赤遊丹毒紅絲疔,時毒瘀血壅盛證,砭石治法最宜行。只須刺皮無傷肉,瓷鋒對患最宜輕,毒血遇刺皆出盡,腫消紅散有奇功。

【注】凡癰疽紅腫色赤,遊走不定,及赤遊丹毒,紅絲疔走散,時毒瘀血壅盛等證,皆宜行砭石之法。然忌其太深,《內經》所謂刺皮無傷肉也。法用細瓷器擊碎,取有鋒芒者一塊,用箸一根,將頭劈開,夾而縛之,用二指輕捺箸梢,以瓷鋒對患處,懸寸許,再用重箸一根,頻擊箸頭,令毒血遇刺皆出,至次日腫未全消,再量行砭之,以腫消紅散為度。

白話文:

癰疽紅腫、顏色鮮紅且位置不定,或出現赤遊丹毒、紅絲疔等症狀,都是因為毒邪瘀血阻塞所致,此時用砭石治療最有效。只要刺破皮膚,不要傷到肌肉,用鋒利的瓷片輕輕地對準患處,就能將毒血排出,腫脹消退、紅腫散去,效果奇佳。

2. 癰疽灸法歌

癰疽初起七日內,開結拔毒灸最宜,不痛灸至痛方止,瘡疼灸至不疼時。法以濕紙覆其上,干處先灸不宜遲,蒜灸黃蠟附子灸,豆豉蠐螬各用之。

【注】凡癰疽初起,七日以前,開結拔毒,非灸不可。不痛者灸至知痛,瘡疼者灸至不疼。蓋著毒則不痛,至好肉則痛,必灸至知痛者,令火氣至好肉方止也。著皮肉未壞處則痛,著毒則不痛,必灸至不疼者,令火氣著毒方止也。法以紙蘸水滿覆患上,看紙先干處,即先灸之。

但灸法貴於早施,如證起二、三日即灸,十證可全八九;四、五日灸者,十證可全六七;六、七日灸者,十證可全四五,愈早愈妙。其法不一,有隔蒜灸者,有當肉灸者,有用黃蠟灸者,有用附子灸、豆豉灸、蠐螬灸者。一壯灸至百壯,以效為度。至艾壯之大小,則量瘡勢以定之。

然灸有應忌者,如腎俞發不宜灸,恐消腎液;手指不宜灸,因皮肉澆薄,恐皮裂肉胬。至於頭乃諸陽之首,諸書俱云禁灸,若誤灸逼毒入里,令人痰喘上湧,反加大腫。然遇純陰下陷之證,必當灸之,不灸則不能回陽。若半陰半陽之證,則仍當禁而不灸。

白話文:

癰疽初期七天內,以灸法開結拔毒最有效。不痛的部位,灸到感覺疼痛為止;疼痛的部位,灸到不痛為止。方法是用濕紙蓋在患處,紙張乾燥的地方要優先灸治。可以使用蒜灸、黃蠟灸、附子灸、豆豉灸、蠐螬灸等方法。

癰疽初期七天內,開結拔毒必須依靠灸法。不痛的地方灸到感覺痛,疼痛的地方灸到不痛。這是因為,有毒的地方不痛,長出好肉才痛,所以要灸到感覺痛,讓熱力到達好肉才停止;皮肉未壞的地方會痛,有毒的地方不痛,所以要灸到不痛,讓熱力到達毒素才停止。方法是用濕紙蓋滿患處,哪裡先乾就先灸哪裡。

灸法越早越好,如果病症發作二、三日就灸,十個病人能治好八九個;四、五天灸的,十個病人能治好六七個;六、七天灸的,十個病人能治好四五個。愈早效果愈好。灸法很多種,有隔著蒜灸的,有直接灸在肉上的,有用黃蠟灸的,有用附子灸、豆豉灸、蠐螬灸的。每次灸一壯到一百壯,視效果而定。艾條的大小,則根據瘡瘍的大小來決定。

但是灸法也有禁忌,例如腎俞穴發炎不宜灸,以免傷及腎氣;手指不宜灸,因為皮膚嬌嫩,容易灼傷。頭部是諸陽之首,一般書都說禁止灸,如果誤灸,會逼毒入內,導致痰喘、嘔吐,反而加重腫脹。但遇到純陰下陷的情況,就必須灸,不然無法回陽。如果是半陰半陽的情況,則還是禁止灸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