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十一 (5)
卷十一 (5)
1. 鱔漏
鱔漏生在腿肚間,孔如鑽眼津水綿,頗類濕瘡濕熱發,艾湯熏洗覺癢痊。
【注】此證由濕熱而成。初起頗類濕瘡,生於腿肚,癢痛相兼,破津黃水,綿綿不已,其孔深如鑽眼,復受寒氣侵入瘡孔,以致口寒肌冷。法宜艾葉、老蔥熬湯,每日先熏後洗。瘡口發熱覺癢時,即貼黃蠟膏,收斂而愈。
黃蠟膏(見臁瘡)
白話文:
鱔漏長在小腿肚,洞口像鑽子眼一樣,不停地滲出黏液。起初很像濕疹,是濕熱引起的。又癢又痛,流出黃色的黏液,一直不停。洞口很深,像鑽子眼一樣。如果受寒,就會覺得口寒肢冷。治療方法是用艾葉和老蔥熬湯,每天先熏後洗。如果瘡口發熱發癢,就貼上黃蠟膏,可以收斂傷口,最後痊癒。
2. 四彎風
四彎風生腿腳彎,每月一發最纏綿,形如風癬風邪襲,搔破成瘡癢難堪。
【注】此證生在兩腿彎、腳彎,每月一發,形如風癬,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。其癢無度,搔破津水,形如濕癬,法宜大麥一升熬湯,先熏後洗;次搽三妙散,滲濕殺蟲,其癢即止,緩緩取效。
三妙散(見腹部臍癰)
白話文:
四彎風長在腿彎和腳彎處,每月發作一次,反覆纏綿難癒。症狀像風癬,像是風邪入侵肌膚所致,奇癢無比,抓破後會流出津液,變得像濕疹一樣。治療方法是用一升大麥熬湯,先熏後洗患處;接著再擦上三妙散,以達到滲濕殺蟲的效果,就能止癢,慢慢就能痊癒。(三妙散的配方可參考腹部臍癰的治療方法)
3. 風疽
風疽生脛曲凹中,癢搔皮損津汁濃,風邪留於血脈內,煩熱昏冒肌腫痛。
【注】此證生脛骨及曲凹之處,癢搔皮損,津黃汁,極其黏濃。由風邪留於血脈相搏而成。因其根深,故有疽名。甚則身體煩熱,昏冒,而肌肉透紅,更增腫疼。宜服防風湯,外抹青竹大豆油,即效。
防風湯
防風,附子(制),麻黃(蜜炙),白芷,木通,柴胡,當歸(焙),桔梗,甘草(炙),羌活(各五分)
共為粗末,水一盅半,煎八分,澄去滓,食後服,臨睡再用一服。如欲出汗,俟空心,頭煎落滓,並一服之;後食稀粥、生薑,食畢被覆臥取汗,避風。
【方歌】防風湯療風熱搏,留於血脈津汁破,附子麻黃芷木通,柴胡歸桔甘羌活。
青竹大豆油
青竹筒截三尺長,徑一寸半,筒內裝黑豆一升,以穀糠、馬糞二物燒火,當竹筒中炙之,以瓷碗兩頭接取油汁。先以清米甘水和鹽熱洗患處,拭乾,即塗豆油,不過三度極效。
【方歌】青竹筒截三尺長,徑要寸半黑豆裝,穀糠馬糞燒炙筒,風疽搔癢油塗良。
白話文:
風疽長在小腿彎曲凹陷處,奇癢無比,搔抓後皮膚破損,流出濃稠的黃色黏液。這是因為風邪停滯在血液經絡中,導致患者煩躁發熱、頭昏眼花、肌肉腫痛。
這種病症長在脛骨和彎曲的凹陷處,搔抓後流出黃色黏液,非常黏稠。是由於風邪滯留在經絡中而引起的,因為病根深在,所以稱為風疽。嚴重時,身體會感到煩熱、頭昏眼花,肌肉發紅腫痛。應該服用防風湯,並在外塗抹青竹大豆油,效果很快。
防風湯的組成和服用方法:
藥材包括防風、炮附子、蜜炙麻黃、白芷、木通、柴胡、炒當歸、桔梗、炙甘草、羌活,各五分。將藥材研成粗末,用一盅半水煎至八分,過濾掉藥渣,飯後服用,睡前再服用一次。如果想要發汗,空腹時將藥煎好過濾藥渣,服用一次;之後吃點稀粥和生薑,吃完後蓋好被子臥床取汗,注意避風。
青竹大豆油的製作方法:
取三尺長、直徑一寸半的青竹筒,在裡面裝滿一升黑豆,用穀糠和馬糞燒火炙烤竹筒,用瓷碗在竹筒兩端收集油汁。先用溫熱的米湯加鹽清洗患處,擦乾後,塗抹豆油,一般塗抹三次就能見效。
4. 足部
5. 足發背
足發背屬膽胃經,七情六淫下注成,詳別善惡分順逆,細辨疽癰定死生。
【注】此證一名足趺發。凡足背雖行三陽,而偏在膽胃二經居多。證由七情內郁,或兼六淫外傷而成。經云:三背不宜生瘡。惟足背多筋多骨,肉少皮薄,又在至陰之下,發瘡疽者,升發遲慢,所以謂為險候也,宜別五善、七惡而分順逆。發背者,大瘡之通名也。須當細辨,或疽或癰,順逆既分,則生死定焉。
初宜服仙方活命飲,及隔蒜灸之。令瘡速潰。余與腫瘍、潰瘍門治同。
仙方活命飲(見腫瘍門)
隔蒜灸法(見首卷灸法)
白話文:
足背的腫瘡屬於膽經和胃經的病症,大多是因為七情鬱結或外邪侵襲導致。足背雖然經過三陽經脈,但大多發生在膽經和胃經。因為足背筋多骨多,肉少皮薄,又位於至陰部位,所以一旦長了癰疽,癒合較慢,預後較差。因此必須仔細辨別腫瘡的性質(疽或癰)、病情發展的順逆,才能判斷預後生死。
治療初期,宜服用仙方活命飲,並使用隔蒜灸法促使腫瘡迅速潰破。其他的治療方法與腫瘍、潰瘍的治療方法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