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1)

1. 癰疽辨腫歌

虛漫實高火焮紅,寒腫木硬紫黯青,濕深肉綿淺起疱,風腫宣浮微熱疼,痰腫硬綿不紅熱,鬱結更硬若岩稜,氣腫皮緊而內軟,喜消怒長無熱紅。瘀血跌撲暴腫熱,產後閃挫久瘀經,木硬不熱微紅色,將潰色紫已成膿。

【注】人之氣血,周流不息,稍有壅滯,即作腫矣。然腫有虛腫、實腫、寒腫、濕腫、風腫、痰腫,有鬱結傷肝作腫,有氣腫,有跌撲瘀血作腫,有產後與閃挫瘀血作腫,諸腫形勢各異。

如虛者,漫腫;實者,高腫;火腫者,色紅皮光,焮熱僵硬;寒腫者,其勢木硬,色紫黯青;濕腫者,皮肉重墜,深則按之如爛棉,淺則起光亮水疱,破流黃水;風腫者,皮膚拘皺不紅,其勢宣浮微熱微疼;痰腫者,軟如綿,硬如饅,不紅不熱;鬱結傷肝作腫者,不紅不熱,堅硬如石稜角,狀如岩凸;氣腫者,以手按之,皮緊而內軟,遇喜則消,遇怒則長,無紅無熱,皮色如常;跌僕瘀血作腫者,暴腫大熱,胖脹不紅;產後與閃挫瘀血作腫者,瘀血久滯於經絡,忽發則木硬不熱微紅,若膿已成而將潰者,其色必紫。諸腫形狀如此,不可一概而論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辨腫歌

腫脹的症狀表現很多,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判斷:虛腫的症狀是腫脹範圍廣泛;實腫則腫塊高聳;火熱引起的腫脹,皮膚紅腫發亮,感覺灼熱僵硬;寒邪引起的腫脹,腫塊堅硬,顏色紫暗發青;濕邪引起的腫脹,皮膚腫脹下垂沉重,腫脹深處按壓像爛棉花,淺處則起水泡,破裂後流出黃色液體;風邪引起的腫脹,皮膚皺縮,不發紅,腫脹範圍擴散,輕微發熱疼痛;痰濕引起的腫脹,摸起來像棉花或饅頭一樣,不發紅也不發熱;肝鬱氣滯引起的腫脹,不發紅不發熱,腫塊堅硬如石頭般突出;氣滯引起的腫脹,按壓時皮膚緊繃,內部柔軟,心情愉快則消退,生氣則加重,沒有紅腫熱痛等症狀;外傷瘀血引起的腫脹,突然腫脹,伴隨明顯發熱;產後或閃挫導致的瘀血腫脹,瘀血長時間停滯在經絡中,發病時腫塊堅硬,不發熱,顏色略微發紅;如果已經化膿將要潰破,顏色則會呈現紫色。

各種腫脹的形態各不相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

2. 癰疽辨痛歌

輕痛肌肉皮膚淺,重痛身在骨筋間,虛痛飢甚不脹閉,喜人揉按暫時安。實痛飽甚多脹閉,畏人挨按痛難言,寒痛喜緩色不變,熱痛焮痛遇冷歡。膿痛鼓長按復起,瘀痛隱隱潰不然,風痛氣痛皆走注,風刺氣刺細心看。

【注】痛由不通,然亦種種不一,有輕痛、重痛、虛痛、實痛、寒痛、熱痛、膿痛、瘀血凝結作痛、風痛、氣痛之別。輕痛者,肌肉皮膚作痛,屬淺;重痛者,痛徹筋骨,屬深。虛痛者腹飢則甚,不脹不閉,喜人揉按,暫時可安;實痛者,食飽則甚,又脹又閉,畏人挨按,痛不可言。寒痛者,痛處定而不移,皮色不變,遇緩則喜;熱痛者,皮色焮赤,遇冷則歡。

膿痛者,憎寒壯熱,形勢鼓長,按而復起。瘀血凝結作痛者,初起隱隱作痛,微熱微脹;將潰則色紫微痛,既潰則不疼。風痛者,走注甚速。氣痛者,流走無定,刺痛難忍。諸痛如此,不可不詳辨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辨痛歌:

疼痛輕微,只在肌肉皮膚表層;疼痛劇烈,則深入骨骼筋絡。飢餓時疼痛加重,不脹氣也不便秘,喜歡被人按摩按壓,暫時可以緩解,這是虛痛。飽食後疼痛加重,又脹又便秘,害怕被人觸碰,疼痛難忍,這是實痛。疼痛部位固定,膚色無變化,緩慢溫和的處理方式能減輕疼痛,這是寒痛。疼痛部位皮膚紅腫發熱,接觸冷的東西則感到舒服,這是熱痛。腫脹明顯,按壓後又馬上鼓起,這是膿腫疼痛。疼痛隱隱作痛,不易潰破,這是瘀血疼痛。疼痛迅速遊走,這是風痛。疼痛部位不定,刺痛難忍,這是氣痛。

各種疼痛的成因不同,表現也不一樣,要仔細區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