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七 (10)
卷七 (10)
1. 脾癰
脾癰濕熱瘀血凝,章門穴腫兼隱疼,腹脹嗌乾小水短,利下濕瘀補收功。
【注】此證始發章門穴,必隱疼微腫。由過食生冷,兼濕熱,或瘀血鬱滯脾經而成。令人腹脹,咽嗌乾燥,小水短澀,初宜大黃湯、赤豆薏苡仁湯,二方合而用之,以攻滯郁。二便通利,腹脹全消,宜六君子湯扶脾調理。順逆看法與胃癰同。
章門穴又名脾募,在臍旁開六寸高上二寸。
大黃湯(見大、小腸癰)
赤豆薏苡仁湯(見胃癰)
六君子湯(即香砂六君子湯去藿香、砂仁。見潰瘍門)
白話文:
脾癰是因為濕熱、瘀血凝滯在脾臟引起的疾病。症狀是章門穴附近腫脹且隱隱作痛,腹部脹滿,口乾舌燥,小便短少。治療方法是先清除濕熱瘀血,然後再補益脾臟。
初期症狀會先出現在章門穴,會有輕微腫痛。這是因為過度食用生冷食物,加上濕熱,或脾經瘀血阻塞所致,造成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、小便短少等症狀。一開始可以使用大黃湯和赤豆薏苡仁湯,兩種湯劑合用,以去除體內阻塞的濕熱瘀血。等大便和小便通暢,腹脹消失後,再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脾胃。脾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與胃癰相似。
章門穴,也稱為脾募穴,位置在肚臍旁開六寸,向上兩寸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