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宏源
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緩疽

緩疽脾經氣積凝,少腹旁生堅又疼,數月不潰生寒熱,食少削瘦效難成。

【注】此證由太陰脾經氣滯寒積而成。生於少腹之旁,堅硬如石,不紅不熱,痛引腰腿,數月不潰;若兼食少削瘦者,終屬敗證,不可棄而不治。初宜服山甲內消散,不應不可強消,徒損胃氣,以十全大補湯加烏藥、附子、胡蘆巴溫補之,外用木香餅熨之,兼用獨頭蒜搗爛,鋪於患上艾壯灸之,以知熱為止,次日再灸,以或消或潰為效。若潰後,即按癰疽潰瘍門治法。

山甲內消散(見中脘疽)

十全大補湯(見潰瘍門)

木香餅(見乳部乳中結核)

白話文:

緩疽是脾經氣滯寒積導致的疾病,症狀是少腹部一側長出堅硬腫塊並伴隨疼痛,持續數月不潰爛,還會出現寒熱交替、食慾不振、消瘦等情況,治療效果較差。

這種病症初期可以用山甲內消散治療,但如果效果不佳,就不要強行消散腫塊,以免損傷脾胃之氣。 此時應改用十全大補湯,再加入烏藥、附子、胡蘆巴溫補脾腎。 外敷藥物則可用木香餅溫熨患處,並將獨頭蒜搗爛敷於患處,用艾條灸之,以感到溫熱為度,隔日再灸,直到腫塊消散或潰爛為止。如果腫塊潰爛,則應按照治療癰疽潰瘍的方法處理。

2. 腋部

3. 腋癰

腋癰暴腫生腋間,腫硬焮赤痛熱寒,肝脾血熱兼忿怒,初宜清解潰補痊。

【注】此證一名夾肢癰,發於腋際,即俗名肐肢窩也,屬肝脾血熱兼忿怒而成。初起暴腫焮硬,色赤疼痛,身發寒熱,難消必欲作膿。初宜服柴胡清肝湯,外敷沖和膏;疼痛日增,宜服透膿散加金銀花、甘草節、桔梗;膿脹痛者,針之。已潰,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。此證首尾忌用寒涼。中年易愈,老弱之人難痊。

柴胡清肝湯(見頭部鬢疽)

沖和膏透膿散(俱見腫瘍門)

白話文:

腋下長癰腫,腫脹堅硬,紅腫疼痛,伴隨寒熱。這是肝脾血熱加上情緒鬱怒導致的。初期應以清熱解毒、促進膿瘍成熟癒合為治療原則。

這種疾病也叫夾肢癰,發生在腋下(也就是俗稱的腋窩),是由於肝脾血熱和情緒鬱怒引起的。初期會突然腫脹、堅硬,皮膚發紅疼痛,並伴有寒熱,不容易消退,很可能會化膿。初期可以服用柴胡清肝湯,並外敷沖和膏;如果疼痛加劇,可以服用透膿散,並加入金銀花、甘草節、桔梗;如果已經腫脹疼痛,則需用針刺排膿。膿瘍潰破後,內服外敷的治療方法都應按照癰疽潰瘍的治療方法處理。治療過程中,始終要避免使用寒涼藥物。中年人較易痊癒,老年人和體弱者則較難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