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癰疽治法總論第二
但見膿多,心煩少食,發躁不睡者,便進聖愈湯。但見脾虧氣弱,身涼脈細,大便溏泄者,便進托裡溫中湯。但見飲食不甘,噁心嘔吐者,便進香砂六君子湯。但見脾虛下陷食少,虛熱間作者,便進補中益氣湯。但見腎虛作渴,不能相制心火者,便進加減八味丸。仿此選用。
蓋托裡則氣血壯而脾胃盛,使膿穢自排,毒氣自解,死肉自潰,新肉自生,飲食自進,瘡口自斂,若不務補托,而誤用寒涼,謂之真氣虛而益虛,邪氣實而益實,多至瘡毒內陷,膿多臭穢,甚則脈洪大渴,面紅氣短,此真氣虛而死矣。
蓋瘡全賴脾土,調理必要端詳。
脾胃者,脾為倉廩之官,胃為水穀之海。胃主司納,脾主消導,一表一里,一納一消,運行不息,生化無窮,至於周身氣血,遍體脈絡、四肢百骸、五臟六腑,皆藉此以生養。又謂得土者昌,失土者亡。蓋脾胃盛者,則多食而易飢,其人多肥,氣血亦壯;脾胃弱者,則少食而難化,其人多瘦,氣血亦衰。所以命賴以活,病賴以安,況外科尤關緊要。
善養生者,節飲食,調寒暑,戒喜怒,省勞役,此則不損其脾胃也。如不然,則精神氣血由此而日虧,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,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,所謂調理一失,百病生焉。故知脾胃不可不端詳矣。
冬要溫床暖室,夏宜淨幾明窗。
但人之氣血,喜暖而惡寒。又謂遇寒則結,遇熱則散,況瘡乃肌肉破綻之病,若不御風寒,最為易襲。凡看瘡時,冬要著紫炭之火,旺旺暖氣,逼盡余寒;夏宜淨幾明窗,亦庶外風不入,然後方可揭膏洗貼瘡上。常見患者夏月縱意當風取涼,或睡臥陰濕之處,冬又不從溫床暖室,多致寒侵,輕則有妨生肌完口,重則變為崩塌不膿、不斂陰症,此常有也。凡重命君子,可不預慎哉。
飲食何須戒口,冷硬膩物休餐。
飲食者,人之所賴以生養,必要適其時而食之。如人之病中腫痛時,自然痛傷胃氣,諸味不喜;直待潰後,膿毒一出,胃氣便回,方欲思食,彼時但所喜者,便可與之以接補脾胃。如所思之物,不與,此為逆其胃氣,而反致不能食也。切要不可太過,惟忌者,生冷傷脾,硬物難化,肥膩滑腸,故禁之,余隨便用也。
癰疽雖屬外科,用藥即同內傷。
古之以外科推為雜病之先,蓋此傷人迅速,關係不淺,故特設於前也。且如癰疽、腦項疔毒大瘡,形勢雖出於外,而受病之源實在內也。及其所治,豈可舍於內而治外乎?所以外不起者內加托藥,表熱甚者內必清解,血虛宜用四物湯,氣虛宜用四君子,脈虛足冷溫中,脈實身熱涼膈。以此推之,內外自無兩異。
但世以瘡形言之,曰外科;治以氣血言之,即內傷。凡醫者治法,不可混於內理,以致生變症。
白話文:
如果看到膿很多,病人感到心煩、吃不下飯、焦躁不安、睡不著,就應該使用聖愈湯。如果看到病人脾氣虛弱、身體冰涼、脈搏微弱、大便稀溏,就應該使用托裡溫中湯。如果看到病人吃不下飯,感到噁心想吐,就應該使用香砂六君子湯。如果看到病人脾虛下陷、食慾不振,而且有時會出現虛熱,就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看到病人腎虛口渴,無法抑制心火,就應該使用加減八味丸。可以仿照這些情況選擇合適的藥方。
總之,用藥扶助正氣可以使氣血強壯,脾胃功能旺盛,膿液自然排出,毒氣自然消散,壞死的肌肉自然脫落,新的肌肉自然生長,食慾自然恢復,瘡口自然癒合。如果不注重扶助正氣,反而誤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導致正氣更加虛弱,邪氣更加強盛,很可能造成瘡毒內陷,膿液增多且有惡臭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脈搏洪大、口渴、臉色潮紅、呼吸短促的症狀,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導致的死亡。
要知道,瘡瘍的康復完全依賴於脾胃的功能,所以調理脾胃必須仔細考量。
脾胃是人體重要的器官,脾是負責儲藏食物的倉庫,胃是容納食物的海洋。胃負責接受食物,脾負責消化食物,一個主外,一個主內,一納一消,不停地運轉,產生無窮的能量。身體的氣血、遍布全身的脈絡、四肢百骸、五臟六腑,都依靠脾胃的運化功能來滋養。俗話說「得土者昌,失土者亡」,意思是說脾胃功能強盛的人,會多食且容易感到飢餓,體型多半肥胖,氣血也比較充足;脾胃功能虛弱的人,會食慾不振且難以消化,體型多半消瘦,氣血也比較衰弱。所以人的生命靠脾胃來維持,疾病的康復也靠脾胃,對於外科疾病來說,脾胃尤其重要。
善於養生的人,會節制飲食,調節寒暑,避免過度喜怒,減少勞累,這樣就不會損傷脾胃。如果做不到這些,就會導致精神氣血日益虧損,臟腑脈絡日益受損,肌肉形體日益消瘦,這就是所謂的「調理一失,百病生焉」。所以要知道,脾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。
冬天要睡在溫暖的床上,住在溫暖的房間裡;夏天要保持桌子乾淨,窗戶明亮。
人的氣血喜歡溫暖,討厭寒冷。常說「遇寒則凝,遇熱則散」,何況瘡瘍是肌肉破裂的疾病,如果不注意防風寒,最容易受寒邪侵襲。凡是看瘡的時候,冬天要用旺盛的炭火來取暖,驅散剩餘的寒氣;夏天要保持桌子乾淨,窗戶明亮,這樣可以避免外風侵入。然後才可以揭開膏藥,清洗貼敷瘡口。常見到患者在夏天貪圖涼快,隨意吹風,或者睡在陰暗潮濕的地方,冬天又不睡在溫暖的床上,導致寒氣入侵,輕則妨礙新肉生長和瘡口癒合,重則會變成瘡口崩潰、不化膿、無法收口的陰症,這種情況很常見。凡是重視生命的君子,不可不預先謹慎啊!
飲食方面,不需要過度忌口,但要避免冰冷、堅硬、油膩的食物。
飲食是人們賴以生存和成長的必需品,必須按時進食。當人患病腫痛時,自然會因為疼痛而損傷胃氣,對各種食物都沒有食慾;等到潰破之後,膿毒排出,胃氣恢復,才會有食慾。這時只要是病人想吃的東西,都可以給他吃,以補充脾胃的不足。如果病人想吃的東西不給,就是違背了胃氣,反而會導致吃不下飯。但切記不可過量,需要避免的是生冷食物會損傷脾胃,堅硬食物難以消化,肥膩食物會使腸道滑利,這些都要禁忌。其他的食物可以隨意食用。
癰疽雖然屬於外科疾病,但用藥的原理與治療內傷疾病相同。
古人把外科疾病列為各種雜病的先導,因為這類疾病發作迅速,影響很大,所以特別放在前面講。像是癰疽、腦項疔毒等大型瘡瘍,雖然病症表現出現在身體外部,但致病的根源實際上在於體內。治療的時候,怎麼能只治療外部而不顧內部呢?所以外部瘡瘍不消退的要配合內服藥物來扶助正氣;體表發熱嚴重的,內在也必須清熱解毒;血虛的要用四物湯,氣虛的要用四君子湯;脈搏虛弱、手腳冰涼的要溫補中焦,脈搏強盛、身體發熱的要用涼膈散。由此推論,內治和外治的道理其實是相同的。
但世人只從瘡瘍的形狀來區分,稱之為外科;而從氣血的病理來分析,則屬於內傷。凡是醫生在治療時,不能混淆內治的道理,以至於產生變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