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實功

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9)

1. 癰疽治法總論第二

脈虛病虛,首尾必行補法;表實裡實,臨時暫用攻方。

丹溪云:凡瘡未破,毒攻臟腑,一毫熱藥斷不可用,凡瘡既破,臟腑已虧,一毫涼藥亦不可用。誠哉是言也。茲說又有不然,且如初病未破時,脈得微、沉、緩、澀、細、數、浮、空,外形又兼身涼、自汗,便利、嘔吐少食者,瘡形又不起發,不焮不痛,無潰無膿,此等症者,皆緣氣血虛弱之故,若執前云未破毒攻臟腑之說,必投涼藥攻之,復損元氣,患者其生乎?其死乎?予論治病,不論首尾,難拘日數,但見脈症虛弱,便與滋補,乃可萬全。

如補不應,未可安然,虛弱甚者,須用參朮膏、八仙糕;陽虛自汗、食少者,單人參膏或六君子湯加砂仁、木香,甚加附子;泄瀉腸鳴,胃虛嘔逆者,參苓白尤散加豆蔻、山藥、木香、柿蒂;脾虛下陷溏泄及肛門墜重者,補中益氣湯加山藥、山萸、五味子,以此選用。又有表實者,身體發熱,無汗惡寒;裡實者,脈大身熱,便燥口乾。

假如表症急者,先用荊防敗毒散以解其表;里症急者,先用四順清涼飲以攻其里;表裡相兼者,宜防風通聖散發表攻裡。此隨其表裡先後,皆在活法暫時之用也。於意受補者,自無痰火內毒之相雜;不受補者,乃有陰火濕熱之兼攻。又謂補而應藥者多生,虛而不受補者不治。

病要論久新,要法在於寬治猛治。

且如人之病有新久,勢有緩急,如受病之初,元氣未弱,治當隨症迎刃而解。若懼行霸道猛劑,定不能決效於危急時也。但要中病即已,故謂藥不瞑眩,厥疾不瘳。且如表症盛者,用萬靈丹大加表散;里症急者,以內疏黃連湯急與通行。

又如受病日久,邪正相拒,其元氣未有不衰弱者,縱有餘症、雜症、壞症,俱當先固其本,而後調之、和之、散之,使病氣漸退,元氣漸醒,飲食漸進,根本漸實,則余患再無不愈之理。所謂勢孤則守,本立道生。常見治者,不論病之新久,本之盛衰,又不悟因虛致病,因病致虛,其中又有虛熱、虛寒之別,一例妄行攻治,如盲人騎瞎馬,半夜臨深池,豈不致危哉。

藥必求標本,功莫別於先醫後醫,若一概之攻補,恐兩途之誤用。

凡物理皆有標本,而身病之標本,尤莫切焉。且以天地運氣標本言之,以五運為本,六氣為標,此所以參天地之化育,明五行之生克,考節候之寒溫,察民病之凶吉,又主萬物榮者皆榮,疾者皆疾,此所屬天地氣運之標本也。以身體標本言之,以五臟為本,六腑為標。五臟主裡、主血,六腑屬表、屬氣,此所以主臟腑氣血之盛衰,稟筋骨髓腦之強弱,司疾病之淺深,發生成之壽夭,此所屬身體陰陽之標本也。以疾病標本言之,先以初病為本,後以傳病為標;又以元氣為本,病氣為標。

白話文:

身體虛弱時,不論疾病初期或末期,都必須先用補養的方法;如果身體強壯且疾病也屬於實證,就暫時使用攻邪的藥方。

朱丹溪說:「凡是瘡瘍還沒破裂時,如果毒邪侵犯到內臟,絕對不能使用一點點熱性的藥;瘡瘍已經破裂後,內臟已經虧虛,也絕對不能使用一點點寒涼的藥。」這句話說得真是對啊!但這裡還有另一種情況:如果初病還沒破裂時,脈象呈現微弱、沉細、遲緩、澀滯、細小、虛數、浮散、空虛,外觀又兼有身體發涼、自汗、大小便順暢但食慾不振、甚至嘔吐,而且瘡瘍沒有腫起發紅,不痛也不發熱,沒有潰爛也沒有膿,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氣血虛弱所造成的。如果執著於前面所說的「未破毒攻臟腑」的說法,就用寒涼藥來攻邪,反而會更加損傷元氣,病人不是更危險嗎?我認為治療疾病,不論初期或末期,也不拘泥於病程長短,只要看到脈象和症狀虛弱,就應該給予滋補,這樣才能確保萬全。

如果補養沒有效果,也不能掉以輕心。虛弱很嚴重的人,要用人參白朮膏、八仙糕;如果是陽虛自汗、食慾不振,可以用單味人參膏或是六君子湯,並加入砂仁、木香,嚴重時還要加附子;如果是腹瀉、腸鳴、胃虛嘔吐,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加入豆蔻、山藥、木香、柿蒂;如果是脾虛下陷、腹瀉、肛門下墜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山藥、山萸肉、五味子,依情況選用。還有屬於表實證的,會身體發熱、沒有汗且怕冷;屬於裡實證的,會脈象大而身體發熱、大便乾硬、口渴。

如果表證緊急,就先用荊防敗毒散來解表;如果裡證緊急,就先用四順清涼飲來攻裡;如果表裡都有問題,就用防風通聖散來同時解表和攻裡。這些都是根據表裡先後,靈活應用的方法。如果身體接受補養,就不會出現痰火內毒等複雜情況;如果不接受補養,就會出現陰火濕熱等夾雜的病症。還有人說,能接受補養藥物的人多半能活,虛弱而不接受補養的人就難以治癒。

治療疾病要考慮病程長短,治療原則應該是寬緩和猛烈並用。

人的疾病有新病和久病,病情有緩和和急迫。如果剛開始生病,元氣還沒有衰弱,治療就應該針對病症,迎刃而解。如果害怕使用強效藥物,就無法在危急時發揮效果。但藥效要能針對病症,所以說「藥物不讓人產生瞑眩反應,疾病就不能痊癒」。如果表證很盛,就要用萬靈丹等強烈發散的藥物;如果裡證很急,就要用內疏黃連湯來迅速通利。

如果生病時間久了,邪氣和正氣互相抗拒,元氣沒有不衰弱的。即使有其他症狀、雜症或壞症,都應該先穩固根本,然後再調理、調和、疏散,讓病氣慢慢消退,元氣慢慢恢復,飲食慢慢增加,根本慢慢穩固,那麼其他疾病就沒有不能治好的道理。這就如同「勢單力薄就應該固守,根本穩固才能衍生出發展之道」。常見的治療者,不論疾病的新舊,不論體質的強弱,又不了解「因虛致病,因病致虛」,其中又有虛熱和虛寒的區別,都一概妄用攻伐之法,就像盲人騎著瞎馬,半夜走到深潭邊一樣,豈不是很危險嗎?

用藥一定要考慮標本,其功效不應該區分是先前的醫生或後來的醫生,如果一概採用攻補之法,恐怕會兩方面都用錯。

凡是事物都有標和本,而身體疾病的標和本,尤其重要。以天地運氣的標本來說,以五運為本,六氣為標,這是用來參悟天地間的化育,了解五行的生剋,考察節氣的寒溫,觀察人民的疾病吉凶,也是萬物興盛則都興盛、疾病則都疾病的根本,這就是天地氣運的標本。以身體的標本來說,以五臟為本,六腑為標。五臟主內、主血,六腑屬外、屬氣,這是用來主宰臟腑氣血的盛衰,影響筋骨髓腦的強弱,掌管疾病的深淺,決定人的壽命長短,這就是身體陰陽的標本。以疾病的標本來說,先以初病為本,後以傳變的病為標;又以元氣為本,病氣為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