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實功

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0)

1. 癰疽治法總論第二

此所主寒熱、表裡、緩急之病,應汗下、補瀉、和解之方。凡治病者,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誠為妥當;若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使邪氣滋甚,其病益增。又謂緩則治其本,急則治其標,假如先得瘡疾,而後得泄瀉、嘔吐、食少等症,此又宜捨本從標之法治之,候泄止、嘔定、食進,方再治瘡,余皆仿此。若一概攻補,必兩途誤用,此所屬疾病邪正之標本也。

又說陽變為陰,內外被寒涼克伐。

瘡本發於陽者,為癰、為熱、為實、為疼。此原屬陽症易治,多因患者不覺,以為小恙,不早求治,反又外受風寒,內傷生冷;或又被醫者失於補托,而又以涼藥敷圍,圖其內消之以合病家之意,多致氣血冰凝,脾胃傷敗,使瘡毒不得外發,必致內攻,凡此症往往不救者多矣。

如瘡變在十一日未出膿之前,形勢與好肉相平,不疼不熱,軟慢相兼,瘡孔止流清稀肥水,更兼身體不熱,脈亦細微,飲食厭餐,精神昏短,有此症者,瘡毒變入,真陰雖強,投溫中健脾之劑不應者,百無一生之理。

如瘡變在十五日之後已出膿時,毒氣已將外發,如有調攝失宜,誤餐冷物,忽變為陰者,急投托里溫中湯、十二味異功散,輕者十全大補湯,俱倍加參、耆、桂、附以救之,須得瘡熱作痛,膿出身溫,脈起食進者為吉。但瘡原本為陽,其人故得多生者有矣。

豈期陰變為陽,首尾得辛熱扶裝,病分真似,理究陰陽。

瘡本發於陰者為疽、為冷、為硬、為虛,此原屬陰症難治,患者知覺,欲其生而故將辛香酒煎、大方熱藥以助之,醫者又欲患處高腫焮熱作膿,敷以熱藥,圖其起發,故瘡得藥性大熱,而轉陰為陽。其瘡雖得微腫、微熱,微痛、微膿,但瘡形終不似真陽紅活,亦不能得其真厚黃膿,如此者,其瘡不久復歸陰矣。

但瘡原本於陰,其人故多死,凡值此症,若患者方寸不雜,托信於醫,而醫者又得機關透徹,治法得宜,內外融和,偶偶中節,其中亦有可生者,十中一、二矣,其要如救焚拯溺,可施者毋待少頃;其切似履冰淵,可禁者毋妄絲毫。如此而不得其生,患者實天命而已。

既有針工之異說,豈無線藥之品詳。

凡瘡毒既已成,當托其膿;膿既已成,當用針通,此舉世自然之良規也。必當驗其生熟、淺深、上下而針之。假如腫高而軟者,發於肌肉,膿熟用針只針四、五分;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脈,膿熟用針只在六、七分;腫平肉色不變者,毒氣附於骨也,膿熟用針必須入深寸許方得見膿。又輕按熱甚便痛者,有膿且淺且稠;重按微熱方痛者,有膿且深且稀。

按之陷而不起者,膿未成;按之軟而復起者,膿已成。按之都硬不痛者無膿,非是膿即瘀血也;按之都軟不痛者有膿,非是膿即濕水也。所謂有膿即當針,膿孔宜順下,若膿生而用針,氣血反泄,膿反難成;若膿熟而不針,腐潰益深,瘡口難斂;若膿深而針淺,內膿不出,外血反泄;膿淺而針深,內膿雖出,良肉受傷。元氣虛者,必先補而後針其膿,諸症悉退。

白話文:

癰疽治療總論

這裡所說的寒熱、表裡、緩急等病症,應該根據情況使用發汗、瀉下、補益、攻伐、和解等方法。凡是治療疾病,必須先治療病因根本,再處理表面症狀,這樣才是妥當的。如果先處理表面症狀,再處理病因根本,反而會使邪氣更加嚴重,病情也會加重。另外,也有說法是,病情緩和時要治療病因根本,病情緊急時要治療表面症狀。例如,如果先得了瘡瘍疾病,然後才出現腹瀉、嘔吐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這時就應該採用捨本逐末的方法來治療,等腹瀉停止、嘔吐穩定、食慾恢復後,再治療瘡瘍。其他的疾病也以此類推。如果一概使用攻伐或補益的方法,必然會兩方面都誤用,這是關於疾病邪氣與正氣,以及病因與症狀的關係。

又說,陽性的病症轉變為陰性,是因為內外都受到寒涼藥物的克伐。

瘡瘍本來是發生在陽氣旺盛的地方,表現為癰、發熱、實證、疼痛,這些原本是屬於陽性的病症,比較容易治療。但往往因為病人不以為意,認為是小病,沒有及早求醫,反而又受到外界風寒侵襲,或因內傷而吃了生冷的食物;或是被醫生誤用補托的方法,又用寒涼的藥物敷在瘡瘍周圍,想讓它在內部消散,以迎合病人的想法,往往導致氣血凝結,脾胃受損,使瘡毒無法向外發散,必然會轉為內攻,這種情況常常難以救治。

如果瘡瘍在十一日內還沒有出膿,形狀與好的皮膚平齊,不痛不熱,又軟又慢,瘡口只流出清稀的水液,而且身體不發熱,脈象也很細微,飲食沒有胃口,精神萎靡,出現這些症狀,表示瘡毒已經轉入體內,即使體內陽氣再強,使用溫中健脾的藥物也無濟於事,幾乎沒有存活的希望。

如果瘡瘍在十五天之後已經出膿,說明毒氣已經開始向外發散,如果這個時候因為調養失當,誤食寒涼食物,突然轉為陰性,就要趕緊使用托里溫中湯、十二味異功散,病情輕微的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,都要加倍使用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來救治,必須要看到瘡瘍發熱疼痛,膿液流出,身體溫熱,脈搏有力,食慾恢復,這樣才是好轉的跡象。但是瘡瘍原本屬於陽性,所以得病的人多能存活。

難道說陰性的病症會轉變為陽性嗎?只要從頭到尾都用辛熱的藥物來扶持,病症的表現就像真的一樣,這是因為陰陽轉化的道理。

瘡瘍本來是發生在陰氣旺盛的地方,表現為疽、寒冷、堅硬、虛弱,這些原本是屬於陰性的病症,比較難以治療。病人因為知道這種病難以治療,反而用辛香的酒煎、大量熱性的藥物來幫助它,醫生也想讓患處高腫熱痛而化膿,於是就敷用熱性的藥物,希望瘡瘍能夠發出來,所以瘡瘍得到藥物的熱性,反而轉為陽性。雖然瘡瘍會稍微腫脹、微熱、微痛、微膿,但是瘡瘍的形狀始終不像真正的陽性那樣紅活,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濃稠黃膿,像這樣的情況,瘡瘍很快就會再次轉回陰性。

但是瘡瘍原本屬於陰性,所以得病的人多半會死亡。凡是遇到這種情況,如果病人能不胡思亂想,完全信任醫生,而且醫生又能掌握病機,治療方法適當,內外治療配合得好,或許偶爾也能夠治好,但也是十個病人中才能救活一兩個。治療的關鍵就像救火和救溺水一樣,可以做的,一刻都不能等待;要謹慎的就像走在薄冰深淵上一樣,應該禁止的,絲毫都不能妄動。如果這樣都不能救活,那也只能說是天命了。

既然有針刺治療的不同說法,那麼也應該詳細說明各種外敷藥的特性。

凡是瘡毒已經形成,就應該托膿,膿已經成熟,就應該用針刺來疏通。這是世人皆知的常規做法。必須要檢驗瘡瘍的生熟、深淺、上下位置,然後才能進行針刺。例如,腫脹高而柔軟的,是發生在肌肉的,膿成熟後用針只刺入四、五分;腫脹低而堅硬的,是發生在筋脈的,膿成熟後用針只刺入六、七分;腫脹平坦,皮膚顏色不變的,是毒氣附著在骨頭上的,膿成熟後用針必須刺入一寸左右才能看到膿液。如果輕按壓就感到很熱很痛的,說明有膿,而且比較淺、比較稠;如果重按壓才感到稍微發熱疼痛的,說明有膿,而且比較深、比較稀。

按壓下去會凹陷而且不能恢復的,說明膿還沒有形成;按壓下去柔軟而且能恢復的,說明膿已經形成。按壓下去很硬而不痛的,是沒有膿液的,如果不是膿液,那就是瘀血;按壓下去很軟而不痛的,是有膿液的,如果不是膿液,那就是濕水。所謂有膿就應該用針刺,膿孔應該向下,如果膿還沒有成熟就用針刺,反而會使氣血外洩,膿液反而難以形成;如果膿已經成熟而不針刺,膿瘡腐爛會越來越深,瘡口也難以癒合;如果膿液深而針刺淺,內部的膿液無法排出,外面的血液反而會外洩;如果膿液淺而針刺深,雖然內部的膿液可以排出,但好的肌肉也會受到損傷。如果元氣虛弱,必須先補益身體,然後再針刺排膿,各種症狀才能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