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一 (11)
卷之一 (11)
1. 癰疽治法總論第二
又有氣癭,腫而綿軟不痛者,血癭腫而內壘成塊者,頑毒結之日久,皮腐、肉紫、根硬,四邊紅絲纏繞者,以及結核之症漸大、漸痛、漸腐者。以上四症,俱不可輕用針刀掘破,若妄用之,定然出血不止者立危。但用針之法,妙在膿隨針出而寂然無所知覺也。至於癭瘤、瘰癧、諸痔、諸漏、疔毒、堅硬頑瘡,此等症者,若非線藥之功,亦不能刻期取效。
夫線藥乃有五、六種,難以概說,與其各病相應者,亦隨症附例於各門,以便選用,故未述於此篇。凡用者,宜善而用之。
湯散丸丹要在發而必中,神聖工巧誠為學者機關。
為醫善用方,如將善用兵。善於水者,涉海潛波,瞞津撲浪;善於陸者,穿山越嶺,附葛攀藤,奇偶者,鼓舞飛揚:蹊徑者,浮沉鑽鑿。弱者可守,強者當敵,此為將得兵用兵之大法也。如為醫者,理皆仿此。
其要在知人之強弱,識病之內外,究病之淺深,察時之順逆,然後可汗、可攻、或吐、或下,或宜和解,或宜補益,又知某湯善汗,某散善攻,某丸善和,某丹善補,因其病而用其方,如矢發機投之必中,中之必勝,勝之則病無不愈之理。此為醫得方,用方之大法也。又如望、聞、問、切,神、聖、工、巧亦可兼之,所謂望其形而通其神,聞其聲而明其聖,問其由而得其工,切其脈而續其巧。此四者,誠為初學之繩墨也。
至於千方百症,難將說盡短長。
方不在多,心契則靈;症不在難,意會則明。方不心契,症不意會,如疏淡之交;寡遊之地,性情形勢不切,何以便托用哉!故藥不應病,病不應藥,即此據也。
治在活法,貴在審詳。
嘗言昔者承平,今時擾攘,所以動靜世務不同,勞逸機關已異,當原受病,從外而來;今之受病,從內而發。又古者多實,設方宜散宜宣;故今者多虛,治法宜滋、宜補。若醫者不識古知今,一概施與,必多致其夭亡者也。
用之必得其當,醫斯可以稱良;詞雖近於粗鄙,可為後學提綱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一種氣癭,腫起來軟綿綿的不痛;血癭腫起來裡面結成硬塊;還有頑固的毒瘡,結塊很久了,皮膚腐爛、肉呈現紫色、根部堅硬,四周有紅色絲狀的血管纏繞;以及結核類的病症,逐漸變大、變痛、逐漸腐爛。以上這四種病症,都不能輕易用針或刀子去切開,如果亂用,一定會出血不止而有生命危險。但是用針的方法,巧妙之處在於讓膿液隨著針出來,卻讓人感覺不到痛。至於癭瘤、瘰癧、各種痔瘡、各種瘻管、疔瘡、堅硬的頑固瘡等這些病症,如果不是用藥線的功效,也不能在短時間內見效。
藥線大概有五、六種,很難一一說明,哪種藥線適合哪種病,也會在各個病症的章節中列舉說明,以便選擇使用,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。凡是使用藥線的人,應該要好好地運用它。
湯劑、散劑、丸劑、丹劑,用藥的重點在於用藥後一定要見效,藥效能準確命中病灶,神妙的技巧是學習者應該掌握的關鍵。
醫生善於用藥,就像將軍善於用兵一樣。善於游泳的人,可以潛入海底,在水面上翻滾;善於陸地行動的人,可以翻山越嶺,攀爬藤蔓。善於運用奇偶變化的人,可以鼓舞士氣,讓士兵像飛一樣行動;善於使用各種路徑的人,可以自由地浮沉,可以鑽洞前進。弱小的時候可以防守,強大的時候可以進攻,這是將軍帶兵打仗的基本原則。當醫生的道理也是一樣。
重點在於了解病人的強弱,辨別疾病在體內還是體外,深入研究疾病的深淺程度,觀察氣候的順逆,然後才能決定使用發汗、攻邪、催吐、瀉下,或是和解、補益等方法。還要知道哪種湯劑適合發汗、哪種散劑適合攻邪、哪種丸劑適合和解、哪種丹劑適合補益。根據病症來選用藥方,就像射箭或投石一樣,一出手就能命中目標,命中目標就一定能戰勝疾病,戰勝疾病就沒有治不好的道理。這就是醫生用藥的基本原則。此外,望診、聞診、問診、切診,以及神、聖、工、巧的技巧,也應該兼顧,所謂望診要能看穿疾病的本質,聞診要能聽出疾病的根源,問診要能了解疾病的原因,切脈要能掌握疾病的變化。這四種方法是初學者應該遵守的準則。
至於千種藥方、百種疾病,很難用簡短的篇幅說完。
藥方不在於多,能夠與病情相符合就有效;病症不在於難,能夠了解它的本質就能明白。藥方與病情不相符,病症的本質不明白,就像交情很淡的朋友,很少去的地方一樣,性情、情勢不合適,又怎麼能夠依靠它們呢!所以,藥物不對症,疾病不被藥物克制,這就是根據所在。
治療的關鍵在於靈活運用,可貴之處在於仔細審查病情。
我常常說,以前社會太平,現在社會動盪不安,所以人們的活動和靜止不同,勞逸的狀況也不同。以前人得病,大多是因為外來的因素;現在人得病,大多是由於內在的原因。以前的人多為實證,所以用藥要以疏散、宣洩為主;現在的人多為虛證,所以治療要以滋養、補益為主。如果醫生不懂得區分古今的差異,一概用同樣的方法治療,一定會導致很多人死亡。
用藥一定要用得恰當,醫生才能被稱為良醫。這本書的文字雖然比較粗淺,但可以作為後學者的學習綱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