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實功

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二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6)

1. 癭瘤論第二十三

夫人生癭瘤之症,非陰陽正氣結腫,乃五臟瘀血、濁氣、痰滯而成。癭者陽也,色紅而高突,或蒂小而下垂;瘤者陰也,色白而漫腫,亦無癢痛,人所不覺,薛立齋分別甚詳。肝統筋,怒動肝火,血燥筋攣曰筋瘤。心主血,暴急太甚,火旺逼血沸騰,覆被外邪所搏而腫曰血瘤。

脾主肌肉,鬱結傷脾,肌肉消薄,土氣不行,逆於肉裡而為腫曰肉瘤。肺主氣,勞傷元氣,腠理不密,外寒搏而為腫曰氣瘤。腎主骨,恣欲傷腎,腎火鬱遏,骨無榮養而為腫曰骨瘤。予曰:筋瘤者,堅而色紫,壘壘青筋,盤曲甚者,結若蚯蚓;治當清肝解鬱,養血舒筋,清肝蘆薈丸是也。

血瘤者,微紫微紅,軟硬間雜,皮膚隱隱,纏若紅絲,擦破血流,禁之不住;治當養血涼血,抑火滋陰,安斂心神,調和血脈,芩連二母丸是也。肉瘤者,軟若綿,硬似饅,皮色不變,不緊不寬,終年只似復肝然;治當理脾寬中,疏通戊土,開鬱行痰,調理飲食,加味歸脾丸是也。

氣瘤者,軟而不堅,皮色如故,或消或長,無熱無寒;治當清肺氣,調經脈,理勞傷,和榮衛,通氣散堅丸是也。骨瘤者,形色紫黑,堅硬如石,疙瘩高起,推之不移,昂昂堅貼於骨;治當補腎氣,養血行瘀,散腫破堅,利竅調元,腎氣丸是也。此瘤之五名,治瘤之五法,惟在此也。

又觀立齋云:筋骨呈露曰筋癭,赤脈交結曰血癭,皮色不變曰肉癭,隨憂喜消長曰氣癭,堅硬不可移曰石癭,此癭之五名也。通治癭瘤初起,元氣實者,海藻玉壺湯、六軍丸;久而元氣虛者,琥珀黑龍丹、十全流氣飲,選服此藥,自然縮小消磨;切不可輕用針刀,掘破出血不止,多致立危;久則膿血崩潰,滲漏不已,終致傷人。

又一種粉瘤,紅粉色,多生耳項前後,亦有生於下體者,全是痰氣凝結而成;宜披針破去脂粉,以三品一條槍插入,數次以淨內膜自愈。又一種黑砂瘤,多生臀腿,腫突大小不一,以手攝起,內有黑色是也;亦用針刺,內出黑砂有聲,軟硬不一。又一種發瘤,多生耳後發下寸許,軟小高突,按之不痛,亦針之,粉發齊出。

又一種蛔蟲瘤,生於脅下;又一種疽瘤,連生肩膊,詳在後治驗中。予觀古又有蝨瘤矣,但其形狀之異,皆五臟濕熱、邪火、濁氣、瘀血各感而成,此非正病也。以上數瘤,皆親手治驗非謬也。

白話文:

人之所以會長癭瘤,並非單純的陰陽正氣凝結成腫塊,而是因為五臟的瘀血、濁氣和痰液停滯所導致。癭,屬於陽性,顏色偏紅且高起突出,有的會有細小的蒂連接並下垂;瘤,屬於陰性,顏色偏白且腫脹不明顯,通常不痛不癢,所以人們常常沒有察覺。薛立齋在這方面有非常詳細的區分。

肝臟主管筋,如果因為發怒而導致肝火旺盛,使血液乾澀、筋脈攣縮,就會形成筋瘤。心臟主管血液,如果情緒過於暴躁,心火旺盛,使血液沸騰,又受到外邪侵襲,就會形成血瘤。

脾臟主管肌肉,如果因為憂思鬱結而傷害脾胃,導致肌肉消瘦、脾胃功能失調,使得脾氣逆行於肌肉內,就會形成肉瘤。肺臟主管氣,如果因為勞累過度而傷了元氣,導致肌膚腠理不密,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形成氣瘤。腎臟主管骨骼,如果因為過度縱慾而傷害腎氣,導致腎火鬱積,使得骨骼失去滋養,就會形成骨瘤。

我認為:筋瘤的特點是堅硬且呈紫色,有明顯的青筋盤繞,嚴重者看起來像蚯蚓一般;治療應該以清肝解鬱、養血舒筋為主,可以使用清肝蘆薈丸。

血瘤的特點是呈現微紫色或微紅色,軟硬交雜,皮膚表面隱約可見紅絲纏繞,如果擦破會流血不止;治療應該以養血涼血、抑制火氣、滋陰、安定心神、調和血脈為主,可以使用芩連二母丸。

肉瘤的特點是質地柔軟如棉花,或硬如饅頭,皮膚顏色不變,不鬆也不緊,看起來像肝臟一樣;治療應該以調理脾胃、疏通脾土、開鬱化痰為主,同時要注意飲食,可以使用加味歸脾丸。

氣瘤的特點是柔軟而不堅硬,皮膚顏色與正常無異,大小會變化,忽大忽小,沒有發熱或發冷的感覺;治療應該以清肺氣、調理經脈、治療勞損、調和營衛為主,可以使用通氣散堅丸。

骨瘤的特點是形狀顏色紫黑,堅硬如石頭,疙瘩高起,推也推不動,牢牢地貼在骨頭上;治療應該以補腎氣、養血活血、消腫破結為主,同時要通利竅道、調理元氣,可以使用腎氣丸。以上就是癭瘤的五種名稱和五種治療方法。

另外,薛立齋認為:筋骨顯露的叫筋癭,有紅色的血脈交錯的叫血癭,皮膚顏色不變的叫肉癭,會隨著情緒波動而大小變化的叫氣癭,堅硬無法移動的叫石癭,這就是癭的五種名稱。對於癭瘤初期,元氣充足的患者,可以使用海藻玉壺湯或六軍丸;如果久病且元氣虛弱的患者,可以使用琥珀黑龍丹或十全流氣飲,選用合適的藥物,癭瘤自然會縮小消失。千萬不可輕易使用針刺或手術刀,如果貿然挖破出血不止,往往會危及生命;如果時間久了,膿血崩潰,滲漏不止,最終會對身體造成損害。

還有一種粉瘤,呈粉紅色,多長在耳朵或脖子的前後,也有長在下體的,主要是痰氣凝結而成;應該用針刺破取出脂粉,然後用三品一條槍插入,反覆幾次清理乾淨內部,就能自行痊癒。還有一種黑砂瘤,多長在臀部或腿部,腫塊大小不一,用手拿起時,內部呈黑色;也是用針刺破,會流出帶有黑色沙粒的液體,質地軟硬不一。還有一種發瘤,多長在耳朵後方頭髮下方約一寸處,柔軟且略微高起,按壓時不痛,用針刺破會流出粉狀物和頭髮。

還有一種蛔蟲瘤,長在脅下;還有一種疽瘤,連著肩膀生長,詳細情況會在後面的治驗中說明。我認為古代還有一種蝨瘤,但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,都是由於五臟濕熱、邪火、濁氣和瘀血等因素相互影響而導致,並不是什麼大病。以上所說的幾種瘤,都是我親手治療驗證過的,絕非虛言。

2. 癭瘤看法

初起紅色光亮,微熱微痛,根腳浮淺、不堅實者為易。已成紅赤高腫,作熱焮痛,頂破皮穿,膿潰腫消者易。已潰膿稠色鮮,根腳縮小,內肉漸生,外皮漸緊者順。潰後氣體平和,飲食如故,腫消痛止,口平收斂者順。

初起肉色不變,寒熱漸生,根腳散漫,時或陰痛者險。已成堅硬如石,舉動牽強,咳嗽生痰,皮寒食少者逆。已潰無膿,惟流血水,腫不消,痛不止,脾氣衰弱者逆。破後血水不止,腫硬更增,敗腐不脫,啘氣噁心者死。

白話文:

癭瘤剛開始時,如果呈現紅色、表面光滑發亮,稍微發熱、微微疼痛,而且根部淺薄不穩固的,屬於容易治癒的情況。如果已經變成紅腫高起,發熱且有灼熱疼痛感,瘤頂破皮流膿後腫脹消退的,也屬於容易治癒的情況。如果潰破後膿液濃稠且顏色鮮明,根部逐漸縮小,內部開始長出新肉,外部皮膚逐漸收緊的,表示病情順利。如果潰破後氣色平和,飲食正常如往常,腫脹消退、疼痛停止,傷口平整癒合的,表示病情順利。

癭瘤剛開始時,如果肉色沒有改變,但逐漸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根部散開不明顯,有時會感到陰部疼痛的,就比較危險。如果已經變得堅硬如石頭,活動時會牽扯疼痛,咳嗽並產生痰液,皮膚冰冷且食慾不振的,就屬於病情惡化的情況。如果潰破後沒有膿液,只有流出水狀的血水,腫脹不消退,疼痛不止,且脾胃功能衰弱的,就屬於病情惡化的情況。如果破裂後血水流不停,腫脹更加嚴重,壞死的組織無法脫落,而且有打嗝噁心等症狀的,就表示病情危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