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實功

《外科正宗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癰疽治法總論第二

癰疽發背怎生醫,不論陰陽先灸之,不痛灸至痛,疼灸不疼時。

凡看癰疽腦項等發大瘡,先要從容立定主意,以見標日期為始,到今幾日,看瘡形與日期可否相對,相應則多吉,不應則多險。次看受病之源,發於何臟腑,出於何部位,但身體有上下,部位有險否,形色辨順逆,精神論有無。再看年紀老壯,氣血盛衰,發陰發陽,毒深毒淺,以陽為易治者多生,以陰為難治者多死。

方診脈之虛實,可知順險,以決其終。凡瘡未潰前,脈要太過一、二至,已潰後,又宜不及二、三分,此為脈病相應,首尾自不變生;如其相反,恐防不測。但看法全在目力精巧,與心相應,一一參明,表裡透徹,然後方定治法。凡瘡七日以前,形勢未成,元氣未弱,不論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俱先當灸,輕者使毒氣隨火而散,重者拔引郁毒,通徹內外。

所得火引毒氣混合為陽,方能發腫作痛,然後可汗可攻,或消或托,兼求標本參治,必以脈合藥,以藥合病,如此治之,自然無錯矣。故藥難執方,全在活法。大抵關節首尾,俱不可損傷元氣、脾胃為要。

內服蟾酥丸一服,外將神火照三枝。

凡瘡初起,七日之前,或已灸之,後未服他藥,宜用蟾酥丸一服得汗解為妙,或萬靈丹發汗亦可。所謂毒氣隨汗而散,最為捷徑。如二藥服後,發汗不出,此乃表裡閉密之故,毒亦不輕,當神妙拔根方施治,神燈照法甚效。

亦不可用之太早,如瘡四、五日之間,形未聚,毒未出,若用之早,恐留鬱而內毒反致難出,用須在八、九日之後,瘡勢已定,毒氣已聚,未成膿腐之時,用此照之,已成者自高,未成者自消,不潰者自潰,不脫者自脫,亦且解毒活血、消腫散瘀之良法也。

用膏貼頂上,敷藥四邊圍。

凡瘡最忌風寒所襲,初起之時,或已灸之後,俱當用太乙膏蓋貼頂上,功效在於拔毒、提頂、提膿、防禦風寒不入;如焮痛高腫,陽瘡七日以後,瘡頭自有黃色稠膿相黏膏上,余腫紅色,光亮鮮明,每日宜用蔥湯洗淨,換藥貼之,其正膿定在十一日前後出也,此為易治易安之症。

如七日之後,瘡不大腫高,四邊又不焮痛,瘡頭亦無膿意相黏,此為陰陽相等之症,宜用化腐紫霞膏塗瘡頂上,外以膏藥蓋之,換至十日外,瘡頂漸腐,余腫漸高,似有膿意之象,其正膿只在十五日之後可出也,此為以險成順之症。至於二十日以後無膿者,乃純陰之症,縱治亦無效矣。

又如瘡之四邊根腳余腫,其功又在敷藥收束根本庶不開大,初起時,宜用金黃散敷於四邊,乃拔毒、消腫、止痛;既潰後,當用鐵桶膏箍之,庶瘡根漸收漸緊。但諸瘡原因氣血凝滯而成,切不可純用涼藥,冰凝肌肉,多致難腐難斂,必當溫暖散滯、行瘀、拔毒、活血藥用之方為妥當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治法總論第二

癰疽發背的治療方法,不論是陰虛還是陽盛,都要先用灸法治療。先灸到不痛,再灸到痛,再灸到不痛為止。

診斷癰疽時,要仔細觀察,從發病日期開始,觀察瘡瘍的形狀與病程是否相符,相符則預後較好,不相符則預後較差。其次,要觀察病灶的根源,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,位於身體的哪個部位,部位是否危險,瘡瘍的顏色形狀是否正常,患者的精神狀態如何。還要考慮患者的年齡、氣血盛衰、陰陽虛實、毒性深淺等因素。陽證較易治療,預後較好;陰證則難治,預後較差。

通過診脈判斷脈象的虛實,可以判斷病情發展的趨勢,預測預後。瘡瘍未潰破前,脈象應略微偏盛;潰破後,脈象應略微偏弱。這是脈象與病情相符的表現。如果脈象與病情相反,則預後難料。診斷癰疽全憑醫生精明的眼力、豐富的經驗以及細緻的觀察,才能把表裡的情況看得透徹,才能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。

瘡瘍發病七天之內,病情尚未穩定,元氣尚未衰弱,無論是陰證或陽證、表證或裡證、寒證或熱證、虛證或實證,都應該先用灸法治療。輕者可使毒氣隨灸火散去,重者則可拔出鬱積的毒氣,使氣血通暢。

灸法可以將毒氣和火氣融合成陽氣,使瘡瘍腫痛,然後才能發汗、攻毒,或消腫或托毒,標本兼治。用藥必須與脈象相符,藥物必須與病情相符,這樣治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因此,用藥不能拘泥於方劑,要靈活運用。總之,治療癰疽時,關節部位和身體首尾部位都不可損傷元氣,保護脾胃至關重要。

內服蟾酥丸一劑,外用神燈照射患處三炷香時間。

瘡瘍初起,七天之內,或已經灸過,尚未服用其他藥物,宜服用蟾酥丸一劑,使其發汗解毒。或服用萬靈丹發汗也可。毒氣隨汗排出是最佳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服用這兩種藥物後,仍不能發汗,說明表裡閉塞,毒性較重,應該使用神妙拔根法治療,神燈照射法效果甚佳。

神燈照射法不宜過早使用。如果瘡瘍發病四五天,形狀尚未穩定,毒氣尚未外洩,過早使用,可能導致毒氣鬱積於內,反而難以排出。應在八九天以後,瘡瘍病情穩定,毒氣已聚,尚未化膿腐敗時使用。使用神燈照射後,已成膿者膿液排出,未成膿者自消,未潰者自潰,未脫者自脫。神燈照射法也是一種良好的解毒活血、消腫散瘀的方法。

在患處頂部敷貼膏藥,四周圍繞敷藥。

癰疽最忌風寒侵襲。瘡瘍初起時,或灸治之後,都應該用太乙膏蓋在患處頂部,以拔毒、提膿、防止風寒入侵。如果瘡瘍紅腫疼痛,是陽證,七天后,瘡瘍頂部會出現黃色稠膿,與膏藥粘在一起,周圍腫脹發紅,光亮鮮明,每天用蔥湯清洗乾淨,更換藥物。膿液通常在十一日前後排出,這是容易治療的病症。

如果七天后,瘡瘍腫脹不甚明顯,周圍也沒有紅腫疼痛,瘡瘍頂部也沒有膿液,這是陰陽平和的病症,應該用化腐紫霞膏塗在瘡瘍頂部,外用膏藥覆蓋。換藥十天后,瘡瘍頂部漸漸腐爛,周圍腫脹漸漸加重,出現膿液,膿液通常在十五天后排出,這是險症轉為順症的病症。如果二十天后仍無膿液,則是純陰之症,即使治療也無效。

瘡瘍周圍的腫脹,可用藥物收斂。初起時,宜用金黃散敷於周圍,以拔毒、消腫、止痛;潰破後,應用鐵桶膏箍住,使瘡根漸漸收斂。由於大多數瘡瘍是由於氣血凝滯所致,切不可單用涼藥,以免凝結肌肉,導致難以腐化和收斂。應該使用溫熱散結、活血化瘀、拔毒的藥物。